说到“觥筹交错”不得不提到《醉翁亭记》,因为这个成语就出自宋朝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欧阳修在滁(chú)州当太守时,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美丽,其中琅玡山尤甚,山峰间泻出的流水,被称作酿泉,旁边有一座亭子,是山上的和尚智仙修建的,欧阳修就把它命名为“醉翁亭”。欧阳修与他的随从在此处饮酒作乐,兴致使然,他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丝竹(音乐)声,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相互交错,时而起起坐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
觥筹交错的意思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聚在一起饮酒的热闹情景。觥是指酒杯。
这只龙形觥长44厘米,通高19厘米,重8.6公斤,1959年出土于山西吕梁石楼县桃花庄。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龙形觥的整体造型像一只静卧的龙舟,觥的前端是一个龙头,龙的双目凸起,双角竖立,龙口张开有两排利齿,龙身是平面纹饰,装饰在器盖上,蜿蜒盘旋而下,尾部卷曲,像这样用立体形象与平面相结合的装饰手法,商晚期和西周初期的铜器上常用。另外觥上还有大量龙的纹饰,所以山西博物院将其命名为“龙型觥”。
这种造型的青铜器,目前全世界仅此一件。历史学家唐兰先生称它为“稀有的宝物”,它也被列入永久禁止出境的文物。
第一站
“觥”怎么读?
“觥”的正确读音是“gōng”。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较为生僻,但在古代汉语中,它却有着非常具体的含义。
在古代“觥”指的是一种饮酒用的青铜器皿,有着椭圆形或方形的身体,上面有盖子,两侧有耳,可以用手提着,有时盖子上还会有精美的装饰图案。
想象一下,古代的宴会上,贵族们手持这样的酒杯,杯中盛满了美酒,他们或举杯畅饮,或以酒助兴,这场景是不是充满了古色古香的韵味?
“觥”字所指的青铜酒器,不仅是一种饮酒的器具,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周时期,觥作为宴会上的重要礼器,其设计和制作都极为讲究。
觥的外形多样,常做成动物状,每一种形状都有其特定的寓意和象征。例如,用牛形觥象征力量和稳重。
觥的制作工艺精湛,表面常有精美的纹饰,这些纹饰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
在古代文献中,觥常与宴饮、祭祀等活动联系在一起,是古代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对觥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第二站
这就是那只呆萌小觥——商父乙觥,商代晚期的青铜器。高29.5厘米,全长31厘米, 底部纵长12厘米,横长16.7厘米,重4.8公斤。
觥犹如呆萌的小兽。觥身主纹饰是一只凤鸟,长冠飘逸,昂首伫立,凤爪置于圈足,凤鸟背上还有一只小凤鸟,有样学样地模仿着自己的妈妈。
鋬巧妙地做成一个口吐长舌的牛的形象。清晰地可见牛鼻子、眼睛和化身为鋬的牛舌头。
最精彩的地方是觥盖,前半部做成一个似牛非牛的温顺形象,深深的鼻孔,突突的眼睛,却长着一双兔子耳朵,还有一对角。
角的中间规规矩矩地趴着一条小龙,眼睛瞪着前方,调皮地卷起了尾巴,正好可以作为觥盖的把手。小龙的两旁对称两只凤鸟。
觥盖尾端也做成牛形兽面纹,吐舌,翘鼻,突眼,双耳翘出于器表。
这个觥器集多种动物纹样于一身,是将精美的艺术设计和实用性高度统一的一件青铜艺术珍品。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想象力和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