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脉,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本文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考和新实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进行了新探索。从新时代党的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将新时代党的建设与民族复兴紧密结合,将中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结合,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主题统领全篇。这些创新性举措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实践的积极探索和有效尝试。
[关键词]非遗保护;党的二十大精神;新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具有密切联系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的总和。它不仅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也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从非遗视角就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和传承探讨和分析,先从党的二十大精神对非遗保护的重要影响进行介绍,然后剖析非遗保护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最后针对性地提出非遗保护的优化策略,希望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最终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产生一定的助益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崛起、文化自信、文化消费、文化交流融合以及数字化新媒体的兴起,为非遗保护提供了迫切的社会需求和空前的发展良机。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引领下,非遗保护工作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民族的记忆,更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多样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非遗作为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其保护与传承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非遗保护的手段和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当下,非遗保护工作仍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非遗资源普查与认定工作尚不完善,许多珍贵的非遗项目尚未得到有效保护;另一方面,非遗传承人才匮乏,传承机制不健全,导致非遗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对非遗保护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有效的保护策略与路径。通过对非遗保护的新思考与实践,不仅可以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为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1]。
一、党的二十大精神对非遗保护的重要影响
(一)提升文化自信
自古以来,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命脉。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现阶段各项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千百年的薪火相传,是中华民族命运的“活态展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实现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利用和传承,让传统文化“感受”当前时代气息。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我们更要坚定文化自信,谨遵党的二十大精神,让其能够成为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重要支撑力量。同时,要对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深入挖掘,确保其重新焕发“活力”,让其能够和时代精神相互融合,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此外,还要积极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提升其国际影响力,通过文化自信的提升来更好地激发民族文化创造活力[2]。
(二)促进创新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我国非遗保护事业发展的根本目标和价值导向。非遗保护是人民的事业,只有人民群众参与其中,才能实现非遗保护事业的发展,才能够发挥人民群众的基础作用。从创新角度出发,不断创新非遗保护工作机制,特别是要大力推动“互联网+非遗”和数字化转型,把传统非遗项目与新媒体、新技术紧密结合起来,通过“非遗+电商”“非遗+直播”等多种方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3]。同时,在开发与保护中促进创新发展,突出地域、民族、文化和生态特色,提升文化软实力。在创新发展之中不能忘记“打开”国际市场,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及故事让更多的国际友人了解。同时要发挥好中国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作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广泛传播、开枝散叶,促进人类文明的交流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应注重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让他们能够积极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如此才能够促进非遗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升国际影响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们的民族瑰宝,有着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一种软实力、一种中华文化形象和国家形象对提升国际形象具有重大意义。提升非遗保护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深入挖掘我国非遗项目的内涵价值和文化特质,提升我国非遗项目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二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在国际舞台上有效传播;三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四是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升非遗保护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这个过程必然会遇到阻力,为了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应该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从而有效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同时,应该对新的传播方式进行积极的探索,让我国非遗项目的魅力被更多的人看到,只有如此,才能够让全世界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此外,也应注重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为非遗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4]。
二、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非遗保护面临的问题
(一)传承断层
传承断层主要表现为:一是对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的认定、保护、管理和发展缺乏整体规划,缺乏对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的整体性保护,使其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不断被边缘化。二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传统技艺、技能等被现代化生产和生活方式所取代,导致大量技艺失传或逐渐消失。三是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存在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倾向,认为文化事业是软指标,经济发展是硬指标,对非遗保护这种周期长、系统化项目的经费投入力度不大。
(二)保护与开发矛盾
我国的非遗保护,近年来一直在强调“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但是,很多地方的非遗保护依然是“重抢救轻利用”。以“非遗”之名进行旅游开发,把非遗项目当作一种商品进行炒作,使得非遗被曲解、被歪曲,变成了“商业噱头”,造成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断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必须以一定的经济价值为前提,这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决定的。对于传统技艺类项目而言,其技术含量高、制作过程复杂,这就决定了其经济价值比较高,但市场需求较小。对此,很多地方在传统技艺类项目的开发和利用上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现象[5]。
(三)资金投入不足
非遗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投入和精心呵护。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但从总体来看仍明显不足,“重物质轻非遗”现象依然存在。“传承人补助经费有限”“各级财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投入不足”等问题在部分地区不同程度的存在,致使许多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工作难以深入开展。
(四)社会认知度不高
现阶段,人民群众对于精神生活需求在不断提高,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包括社会认知度不高、保护意识薄弱等,这导致非遗保护工作开展不顺利、发展缓慢。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国对于非遗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国家对于非遗进行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但与之相对,社会对非遗了解程度不高、认识不充分、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仍旧存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等方式,进一步推动我国非遗保护工作。通过大力宣传非遗知识来提高民众对于非遗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三、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非遗保护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传承人培养
加强传承人培养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其目的是通过传承人的培养,让更多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参与保护与传承工作。非遗传承人是非遗的核心要素,也是非遗保护的中坚力量。目前,非遗传承人面临着年龄偏大、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压力大、知识水平较低等问题,这成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一大阻碍。因此,为进一步做好非遗保护工作,需要对传承人进行大力培养,对传承人进行“分类”“分层”培养,并从国家政策、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支持。进一步完善对传承人的扶持政策,以其为抓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加收入来源。此外,在传统节日等重要节点上做好对传承人的宣传工作,通过“以点带面”促进更多民众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目前,我国对传统技艺类和民俗类传承人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拜师学艺”“学校教育”“短期培训班”等方式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非遗传承发展的需求。
(二)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需大力促进非遗保护和传承,推进非遗产业化、市场化、数字化、国际化。首先,要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且不可再生,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既要保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又要充分尊重传承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其次,要平衡保护与开发关系。保护是基础,开发是手段,合理利用方能发挥非遗价值。最后,要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新时代背景下,非遗保护应积极推进数字化建设,以培养非遗“新青年”“新村民”等方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加大非遗保护工作投入力度
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根基,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文化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和薄弱环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不够丰富,精神文明建设仍需大力推进。因此,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非遗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非遗保护工作要取得显著成效,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一方面,要加大对非遗保护工作资金投入力度。“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这一精神指引下,非遗保护工作需要加大对非遗保护相关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通过举办非遗保护工作交流会、研讨会等方式加强与社会各界人士和研究机构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推动非遗保护工作发展。通过政府、社会各界、研究机构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推动非遗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6]。
(四)提高社会认知度
动员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积极探索地方化、特色化的保护方式,提高社会认知度。积极探索“民间事民间办”的工作思路,将政府的主导指挥职能逐渐转化为宏观调控,强化社会全员参与非遗保护的新格局。尝试利用大量的乡村闲置街区,打造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街区,发展乡村民俗旅游。提高政治站位,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区域非遗保护工作的联动与协作,防止恶性无序竞争,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参与非遗保护
工作。
结束语
总之,党的二十大精神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新辉煌”意味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世界文明之林中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时代的进步也为众多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便利,“非遗+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模式已在全国多地实行,实现了对非遗文化品牌价值的深入挖掘,让非遗展新颜,更多的年轻群体投身于非遗保护工作中,展现新时代特有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燕彬.非遗保护视域下区域民俗体育发展传承研究:以浙江线狮运动为例[J].浙江体育科学,2024,46(2):83-86.
[2]字卿,肖寒,王瑛.文化生态壁龛视角下傣族象脚鼓制作工艺的传承研究[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4,9(1):79-86.
[3]金懿,罗坤明,张玮烨.非遗南昌瓷板画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策略研究[J].传媒论坛,2024,7(4):76-79,84.
[4]王蔷馨,李静.非遗旅游的虚拟性体验模式与数字化保护路径[J].社会科学家,2023(12):35-40.
[5]袁书春.群众文化与非遗保护有效整合的策略[J].参花,2024(6):143-145.
[6]胡妍.习近平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与价值意蕴[J].安康学院学报,2024,36(1):1-6.
作者简介:王彬(1980— ),女,汉族,吉林通化人,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传播与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服装设计、服饰文化。
基金项目: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传播与设计学院塔基计划项目阐释二十大专项“‘文化自信自强’视域下川渝纺织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项目编号:C2022MS21)。
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守正创新视域下川渝两地‘蜀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与传承研究”(项目编号:23SKGH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