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报道立场,是指新闻报道机构和报道者秉持的报道原则在具体的报道活动中的体现。好的新闻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同时必须是有立场的。因此,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是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
一、辨析和把握新闻的报道立场
“立场”,顾名思义,指站立的场所。站立的场所不同,观察的角度也不同,情感态度和观点认识也就不同。我们在阅读新闻报道时,可以通过审视新闻选取的人物、事例来把握新闻报道的立场,也可以通过分析新闻的评论和观点来把握新闻报道的立场。
1.审视新闻报道选取的对象
新闻报道的目的是弘扬正气,针砭时弊,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弘扬正气,就要颂扬优秀人物;针砭时弊,就要批判不良事件。如袁隆平2001年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是科学家中的典型代表。为树立学习榜样、宣传科学精神,《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中选取了袁隆平科研路上的四个典型事件,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他的科学精神。
【示例】
华坪女高在华坪县城边的一个小山包上,学校的大门并不阔气,教学楼的墙面也已有些斑驳。
这所其貌不扬的学校,曾是张桂梅遥不可及的梦想。
张桂梅原本和丈夫一起在大理一所中学教书。1996年,丈夫因胃癌去世不久,39岁的张桂梅便主动申请从热闹的大理调到偏远的丽江市华坪县工作。
到华坪县教书后,张桂梅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女孩读着读着就不见了。”她说,一打听才知道,有的学生去打工了,有的小小年纪就嫁人了。
2001年,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成立,捐款的慈善机构指定要张桂梅当院长。她担任院长后逐一了解福利院孩子们的身世发现,不少女孩并非孤儿,而是被父母遗弃的。
(选自“新华社”《大山女孩的“校长妈妈”——记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有删改)
这则新闻报道叙述了张桂梅校长为教育事业、为华坪女高呕心沥血的事迹,报道的立场很明确,即讴歌了张桂梅校长立德树人、化育人心的崇高精神,以及她作为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信仰。
2.分析新闻报道的评论和观点
评论和观点直接体现了新闻报道的立场。作者在评论时采用何种表达方式,选用什么样的词语,都与作者的情感倾向有关。如《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中有一句话:“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作者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态度鲜明,对袁隆平的科学精神进行了高度赞扬。“挺身而出”“毫不含糊”等修饰词,隐含了作者的情感倾向。
【示例】
“他就像个画家,在一张白纸上能画出美不胜收的图画;他就像个魔术师,总能在困境中拿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招;他像个救火队长,哪里有急难险重任务,哪里就有他的身影。”——这就是廖俊波特有的创业魔力,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大变样。
认识廖俊波的人都说他有一种特别的亲和力——从不发火,没有领导的架子,对年长的永远称呼“老兄”“大姐”,对年轻人也像朋友一样平等对待。“他就像阳光一样温暖和善,从不以怒生威、以官压人,他真的是春风化雨、以诚化人。”曾经与廖俊波共事的顺昌县县长余向红说。
(选自“新华社”《“樵夫”的魔力——追记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有删改)
这则新闻报道通过“他就像个画家”“他就像个魔术师”“他像个救火队长”“他就像阳光一样温暖和善”等话语将廖俊波的形象刻画得生动感人、丰满立体。
二、保持批判思维,提升媒介素养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日新月异、异彩纷呈。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提升媒介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媒介素养指我们在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获取、分析、评价信息的能力以及传播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指能使用媒介技术查询、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包括在海量的信息中迅速选择有价值的部分,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进行正确的解读和判断;评价信息主要指对信息内容的意义认识和质疑批判;传播信息指对原生态的信息进行加工、制作和发布。
具体到新闻报道,我们在阅读时,需要保持批判思维,不要盲目接受作者的观点和立场,而是要质疑和思考。通过积累知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辨真伪的能力,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新闻与时事文章中的观点与立场,从而提升我们的媒介素养和思维能力。
【示例】
公安部网安局近期公布一起案例。2023年12月以来,一条“西安市鄠邑区地下涌出热水”的信息频繁在网络上传播,出现如“地下出热水是因为发生了地震”“是因为地下热管道破裂”等谣言。经查,相关谣言是通过AI洗稿方式生成的。
近日,“济南一高层住宅楼起火,多人跳楼逃生”“晨练大爷在济南英雄山附近发现坟中活人”……这些离谱的“重磅消息”在网上广泛传播,引起大量关注。济南市委网信办第一时间通过济南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进行辟谣,但还是有不少人被“有图有真相”的表象迷惑。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今年4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近两年的AI谣言中,经济与企业类谣言占比最高,达43.71%;近一年来,经济与企业类AI谣言量增速高达99.91%,其中餐饮外卖、快递配送等行业更是AI谣言重灾区。
那么,利用AI制造一篇假新闻究竟有多简单?
记者用市面上流行的多款人工智能软件测试发现,只要给出关键词,就能在几秒钟内立刻生成一篇“新闻报道”,包括事情详细经过、评论观点、后续做法等,只要加上时间地点,再配上图片和背景音乐,一篇以假乱真的新闻报道便制作完成。
记者发现,很多AI生成的谣言中,都夹杂着“据报道”“相关部门正对事故原因进行深入调查,并采取措施进行抢修”“提醒广大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安全”等内容,在网上发布后人们往往难辨真伪。
除了AI新闻,科普文章,图片、配音视频、换脸后模仿声音,这些都可以利用AI产生,在人工进行微调并融入一些真实的内容后,它们就会变得难以辨别。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中心研究员曾持说,“生成式AI”的拼接本质和谣言有很强的亲近性,二者都属于“无中生有”——创造看起来真实合理的信息。AI让造谣更加简单和“科学”了,AI根据热点事件总结规律、拼接情节,很快就能制作出符合人们“期待”的谣言,传播更加迅速。
“网络平台可以用AI技术反向对图像和视频的拼接进行检测,但很难对内容进行审查。当下人们并没有能力完全拦截谣言,更何况有许多未经证实或无法证实、模棱两可的信息。”曾持说。
(选自《法治日报》《AI让造谣更简单谣言更“科学”?》,有删改)
这则新闻报道揭示了AI谣言的乱象,包括AI编造不实消息的现状、传播的迅速。我们可以透过报道的现象深入本质,对AI使用的种种乱象形成自己的判断、质疑、解决办法等。这也启示我们,要提升媒介素养,理性看待网络信息。
报道有立场,但要做到“客观”和“倾向”的统一;媒介需素养,也要考虑“小我”与“大我”的融合。我们不仅要有立场,还要有所担当,面对真、善、美善于维护和伸张,面对假、丑、恶敢于斥责和打击,这才是最好的媒介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