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高等教育因人工智能而强:趋势、策略与路径

2024-12-31 00:00:00柴剑平李芙蓉
现代出版 2024年7期
关键词:教育强国

内容摘要: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从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演进。智能时代高等教育呈现出以人工智能为新要素的“三元教学体系”、以人工智能为驱动构建新质知识工程体系、以人工智能为手段培养复合型个性化人才等新趋势,这对传媒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传媒高等教育应紧紧围绕“以人工智能为逻辑,构建智能传媒教育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目标,以“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为主线,构建“以世界为坐标、以未来为向度”的学科体系、育人体系和科研体系。要实现“+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智能传媒学科体系重构,必须建设全流程融入人工智能的传媒育人新模式,打造人机协同的智能传媒科研新范式,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最终实现传媒高等教育“因人工智能而强”。还应以“人机结合”为突破点创新智能传媒教育理论体系,以内容创意和人文关怀坚守智能传媒教育的价值追求,真正担负起新时代传媒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教育强国;传媒高等教育;智能传媒学科体系;智能传媒育人模式;智能传媒科研范式

DOI:10.3969/j.issn.2095-0330.2024.07.001

目前,人工智能已从推理期(灌输规则)、知识期(灌输知识)进入机器学习期(从数据中学习),正处于从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发展的阶段,其核心特征是从服务于专用领域和专业人士的小模型向服务于通用领域和普通大众的大模型的跃升。以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面世为分水岭,在此之前的小模型阶段,人工智能能够感知、理解世界,进入大模型阶段后,人工智能已经开始生成、创造世界。大模型具有百亿级以上的庞大参数规模,通过大量计算资源和存储空间,可处理海量的多模态数据,具有更好的通用性和知识涌现性。从现在的发展速度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将在一至两年内完成从基础模型能力到高阶模型能力的进化,从而实现从2C现象级应用到2B场景化应用的转变。当人工智能大模型学习掌握各个行业的核心数据之后,将以“智联网”的形式出现,会对金融、医疗、城市、生物、运营商、传媒和教育等领域产生颠覆性影响。

我国教育领域近年来高度关注人工智能发展。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发展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18年4月,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强调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贺词中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 2023年12月,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在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上指出,“智慧阶段高等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界限进一步打破,实现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育治理整体性变革,赋能学习者全面发展,形成教育全新生态”。# 在媒介与社会加速同构的时代,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传媒高等教育应主动出击,求新思变,促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要面向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发展,不断推动人工智能与传媒教育深度融合、全面融合、创新融合,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教育评价和科学决策制度,打造中国版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加快构建高质量传媒教育体系,为最终实现“因人工智能而强”的美好愿景打下坚实基础,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一、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新趋势

(一)以人工智能为新要素的“三元教学体系”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不再强调知识的记忆和应试,不再主张学生填鸭式的全盘接受,而是注重知识的综合、创新和实践应用,注重学生多维能力、综合素养和个性化的培养。“人工智能技术催生出新的教学手段与学习途径,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简化理论教学理念,搭建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算法课堂,实现实践环境的自主学习和演示教学。”$ 人工智能时代教学体系将从教师、学生的二元体系,变成教师、学生、人工智能的三元体系,高校教学系统的结构、课堂教学的生态随之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从时空固定的课堂学习模式,转变为网络化泛在、碎片化时空、国际化互鉴、智能化伴随的学习模式。因此,教师必须通过线上数字分身引导学生进行海量知识的学习,实现学生知识结构的个性化培养;通过线下面授进行实践指导,注重批判性思维、创新性能力、社会化情感和学科伦理等方面的言传身教,实现学生身心合一的全要素培养。

(二)以人工智能为驱动构建新质知识工程体系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知识的生成、表达和传播带来巨大影响。生成式人工智能以聊天这种看似便捷简单的交流方式引发了学界对人机关系变迁的思考。“基于大型语言模型的深度学习技术,ChatGPT超越了人类智能的辅助,实现了人类自然语言系统与人工智能跨越个体认知极限的数字文字系统的交互。人机关系通过人类‘提示词’这一中介,从‘人机共生’迈入‘人机互生’的新阶段。”% 以提问为起点的生成式聊天,是基于“联想”的能力,这样的聊天更像人类自然语言输出的过程。人机协作信息生产传播新主体成为内容生产、知识生产和社会生产的核心力量,社会不断向智能化、数据化和媒介化延伸。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信息和知识不断向传媒平台转移,作为新的知识生产、呈现、传播和储存中心,类似ChatGPT的聚合式智能媒体将具有强大的知识建构力,极大地改变人类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

就高等教育而言,人工智能还促进了知识的进化和表达,知识结构从点状变为彼此关联的链式,并向网格状知识体系演进。以知识驱动为核心的智慧高等教育将呈现出三层网格状结构——知识图谱、能力图谱和素养图谱,三种图谱构成了高等教育的“知识森林”。高校的培养方案、教材、教案必须适应这一变化,通过顶层关联设计和专业知识体系重构,为学生提供漫游“知识森林”的个性化路径;同时,还要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教育资源品质和效率,提供形式多样、全媒体呈现(文本、图片、语音、视频等)的学习资源,增强内容吸引力、影响力和传播力,以适应未来高等教育的要求。我们还应积极推动服务于计算机的工程化“知识图谱1.0”向服务于各学科师生的泛在化“知识图谱2.0”演变,通过对知识点的拆分、命名、编码、关联、呈现和传播等进行知识的标准化梳理,构建新质知识工程体系。

(三)以人工智能为手段培养复合型个性化人才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突破,以及社会与媒介的高度融合,社会对智能传媒人才的需求正快速升级。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视频生成器和“世界模拟器”,能够生成真假难辨的世界图景,解决世界孪生和世界创构等问题,为万物的涌现生成提供了条件和机遇。“以Sora为代表的智能媒介将开启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场景体验时代’。而基于这种场景体验,人的学习方式及认知模式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amp; 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对影视创作、动画设计、广告创意和游戏开发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文生视频一方面可以减少大量人力物力成本的投入,提高生产效率,丰富视频的内容和表现力,促进作品的个性化创意和多样性表达,但另一方面也会带来工作岗位需求的减少、机器生成视频的同质化、工业生产的流水线化等问题,从而对传媒行业带来深刻影响。

智能技术与媒介实践的深度融合催生了人机交互的信息生产模式、多元复杂的舆论生态、技术驱动等新的媒体格局。在人工智能+、人机协作的传媒业态下,优秀的传媒人才必须具备多维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对事实进行核查与整合;具备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能够借助大数据创造优质内容;具有理性创新的互联网思维,能够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爆款内容;具有多元复合的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够坚守新闻传播的道德伦理和价值内涵。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还对艺术创作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传媒时代的艺术人才在具备审美素养和艺术创作能力的同时,还要掌握人机协同的技能,具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驱动下的逻辑能力和算法思维,通过人工智能赋能进行充分的自我展现,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具智慧的艺术创作和价值表达。作为教育者,我们认为人工智能不会取代所有人,但不掌握人工智能的人将被掌握人工智能的人取代!

二、人工智能赋能传媒高等教育的策略与路径

基于智能传媒时代的新趋势和智能传媒时代对传媒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认为,传媒高等教育应紧紧围绕“以人工智能为逻辑,构建智能传媒教育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目标,以“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为主线,构建“以世界为坐标、以未来为向度”的智能传媒学科体系、育人体系和科研体系,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为面向未来的智能传媒教育寻求最强劲的引擎。

(一)重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智能传媒学科体系

学科建设是龙头,重构智能传媒学科体系将为传媒高等教育注入源头活水。“人工智能等学科专业的产生,不仅是科技创新带来的直接结果,也是技术攻关(知识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是产业界技术应用转化倒逼的间接结果。”' 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角度观测学科建设的趋势,学科交叉融合的深度、广度和力度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不断膨胀的、海量的各学科知识,将按照人工智能大模型逻辑“化繁从简、瘦身重构、新知涌现”,各学科知识都需要重新编排和补充。知识体系创新的速度将大大超过从前,这为智能传媒学科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实现传媒高等教育“因人工智能而强”,应重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智能传媒学科体系。我们应以服务国家发展和知识迭代为己任,以彰显传媒学科特色优势为目标,面向未来探索传媒类相关学科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目标方向、内涵外延与建设路径。要抓住重大战略机遇,调整升级传媒类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目标路径,优化完善以“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为主线的学位授权和专业方向布局体系,通过人工智能驱动学科专业更新迭代、交叉融合、转型升级,加快推动服务于智能传媒学科建设的学科交叉进程,创新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管理,将智能传媒学科建设转化为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学科战略上,应以艺术类/文学类+工科类为主导,构建以艺术学为龙头,工学和文学为两翼,理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为支撑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相生共赢的智能传媒学科体系。形成人工智能与学科建设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合,确保将人工智能的理念、技术和方法渗透到学科专业布局、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国际交流、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等任务的全流程和全环节。

在学科建设任务上,应构建“创作+技术+传播”三位一体的智能传媒学科任务主线。“创作线”以“+人工智能”为底层逻辑,将人工智能作为方法和工具,应用于艺术、新闻和文化作品的创作与生产。“创作线”以艺术学科为主,以文科为辅,强调以“作品”为中心赋能人才培养;“技术线”以“人工智能+”为底层逻辑,将人工智能作为核心,研发智能传媒技术产品,服务于智能传媒创作。“技术线”主要依托工科,强调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共同发展,以“产品”为中心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播线”将人工智能作为助力,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人类传播过程中的应用形式、渠道、用户、效果等方面的规律,并由此解决人工智能传播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管理与伦理问题。“传播线”以文科为主,以艺术学科为辅,强调以“规律”为中心增强社会服务效能。

(二)建设全流程融入人工智能的智能传媒育人模式

人才培养是根本任务,建设智能传媒育人新模式将为传媒高等教育夯实根基。“在全新生态媒介传播环境下,人机协作的生产理念将是新闻业未来发展最主要的生产模式,这就需要更加专业的全媒体新闻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传统文科和传统理工科向“新文科”和“新工科”转型的需要,“新文科”和“新工科”是面向未来社会的认知重启与专业生态重构,只有对原有专业和课程体系进行更新迭代才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快速发展。我们应着力培养“上手快、筋骨壮、后劲足”的智能传媒人才,为传媒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实现传媒高等教育“因人工智能而强”,应建设全流程融入人工智能的智能传媒育人新模式。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眼于人工智能+专业、人工智能+课程体系、人工智能+教材、人工智能+实践、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方法等,更新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培养过程、评价导向,构建面向未来的高质量智能传媒教育体系和育人生态。

一是“人工智能+课程、教材、专业”。基于人工智能新场景的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内容层面的课程建设和工具应用层面的课程建设,旨在通过人工智能赋能课程转型升级,推动课程内容重构、教学方式创新、数字教材资源建设及个性化学习路径的构建。要基于人工智能推动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开设校企共建或院际共建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共建人才培养平台、共研共建课程和教材、共享师资,培养传媒领域的战略型人才。以人工智能引入为契机,推进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面向未来的“传媒+人工智能”领航人才。基于人工智能新场景完善毕业评价体系,引导学生科学合理高效应用人工智能,建立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评价标准。

二是“人工智能+实践”。要优化面向未来的高质量传媒实践教学体系,对接新时代创新人才需求,提升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融会贯通和实践创新能力。推进实践课程改革,利用人工智能拓展实践资源。组织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加强人工智能类创新创业项目孵化,通过多元化实践活动以及分赛道智能应用竞赛活动,强化学生实践感知和实践反思,提升学生主体思考力。拓展实践教学基地,搭建综合性人工智能服务平台,将“学生实践体验和实践反思”纳入毕业评价体系。

三是“人工智能+教学基座”。要以人工智能大模型为基础,引入各类工具和能力,再造课程内容、教学环节、学习路径,构建以教学大脑为中枢的智能服务、人机协同、教学共创的新态教学场景。建设虚拟教研室,组建跨学科、跨专业、跨区域的“未来智创”教学组织,将各类教研资源汇入教学大脑。以教研资源、慕课资源、教学大纲、教案、知识图谱等为核心内容,通过大模型、教学大脑、知识库建设,形成类型化、立体化的智能教学基座。

(三)打造人机协同的智能传媒科研新范式

科学研究是动力引擎,智能传媒科研新范式将为传媒高等教育注入强大动力。“智能科学范式作为人类科学革命历史中的‘第五范式’,是一种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以融入人的价值和知识为手段,以人机共融为特征的跨领域科学研究规范。”) 人工智能大模型、大数据等对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产生了巨大影响。“人文为体、技术为用、艺术为法”是新时代智能传媒教育“交叉融合、特色发展”理念的进一步诠释和升华,理论和工程深度融合、艺术和技术深度融合,是智能传媒科研新范式服务国家战略、做强做大国家级平台的立足之本。

实现传媒高等教育“因人工智能而强”,应打造人机协同的智能传媒科研新范式。组织科研大平台主动作为、超前研判,深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在人工智能环境下的需求转向、战略转型。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科研评价新机制、新办法,解决人工智能环境下的学术评价与学术伦理问题。创新智能传媒研究新范式,发挥学科深度融合优势,以自然科学方法解决社会问题,深入研究未来传媒、未来社会相关议题。

一要打造传媒大模型。大力发展智能传媒领域新质生产力,以“优化引擎、建设系统、打造平台”为建设思路,通过研发面向媒体传播领域的应用大模型,推进高质量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探索前沿原创性媒体信息传播算法,形成核心关键技术工具集和服务特定应用场景的体系化产品。通过形成以传媒大模型为基础设施,辅以传播细分行业应用的架构,在内容智能生产、复杂传播场景机理分析与传播策划、受众洞察与分析、可控认知解码、传播运维、传播效果分析等方面形成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智能化支撑能力,为传媒业界和高校师生提供个性化服务,为推动构建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要构建产学研用新平台。聚焦于“人工智能+”模式赋能视听内容生产,以“智拍”和“智作”为引领,助力媒体内容制作,实现内容生产的智能化变革和人工智能重塑媒体内容生产流程。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开发教育、突发事件、公安司法以及民生/经济领域的人工智能舆情管理工具。针对人工智能在传媒领域应用中存在的若干安全问题开展研究,重点掌握预训练大模型的隐私推理技术、检索增强生成(RAG)系统安全性技术和满足内容安全的大语言模型等关键技术。基于大语言模型和新型知识库检索增强生成技术,建设定向服务于中国网络视听内容出海的区域国别知识图谱领域模型,实现区域知识与领域知识的充分融合,发挥其在服务精准国际传播国家战略、服务网络视听行业内容出海、助力区域国别研究方面的价值。

三要创新传媒自主知识体系。一方面用人工智能创新传媒自主知识体系的研究方法、表现形式和价值体现,另一方面通过传媒自主知识体系研究开拓人工智能应用的新场景、新赛道。发掘智能信息偏见、暗数据等智能信息安全风险,探讨优化智能信息治理模式与提升信息素养的新路径,推动基于智能信息体、空间计算和人机互通等新基座的传播理论创新,进而推动信息传播学、智能传播学的理论研究拓展升级。深化新闻传播学学科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研究和应用,重塑新闻传播学理论框架,革新研究范式,拓展新闻传播思想深度,并密切关注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行业的深度融合,探讨技术如何重塑新闻传播的生产实践。通过理论创新反哺技术发展,推动新闻传播理论创新与人工智能模型相结合,建立网络群聚治理模型、舆情监测模型、新闻事实核查模型、智能传播研究方法模型等新型科研及应用模型。围绕人工智能+传媒,建立人工智能+X的交叉研究新模式,形成基础科学、人文社科和工程技术等领域的研究新范式,培养人工智能+传媒的学科领军人才与传媒+人工智能的战略科学家,推动构建智能传媒教育自主知识体系。

三、传媒高等教育因人工智能而强的价值坚守

(一)以“人机结合”为突破点创新智能传媒教育理论体系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传媒业态,传媒高等教育要尽快实现从传统媒体理论范式向智能媒体理论范式的转变,以“人机结合”为突破点创新智能传媒理论体系。我们需要提炼出一套“元概念”体系,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中的“对齐”算法“对齐”现有学科知识,借助人工智能“新工具”,对不断膨胀、越来越复杂的学科知识体系进行“瘦身”,重新搭建人类知识版图的“四梁八柱”。*在“元概念”体系下,以“知识图谱2.0”的方式构建“知识森林”,不断创新智能传媒理论体系。

当前的社会运行已经高度媒介化。从日常生活到工作场景,从消费娱乐到政务平台,信息通信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的基础架构与操作系统。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进一步与传媒业界融合,智能传媒将呈现出人机融合的状态。“随着媒介与社会一体同构进程的深入,新闻传播在社会信息流量池中的比例逐渐缩小,内涵更广的信息传播兴起为新的理论范畴,基于信息传播的媒介化生存社会正在形成。”+ 信息传播作为当下我们身处其中的平台社会、数字社会和智能社会的理论范式,以信息为基本观照点,将突破以往新闻传播的行业边界,更好地联结人与人、人与机器、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探寻智能体带来的传播底层逻辑变迁。基于此,我们还应在“人机结合”赋能下,探寻从艺术传播到文化传播、无障碍传播以及知识传播等的传播矩阵,扩大原有传媒理论体系的范畴与外延,围绕国家战略传播体系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传媒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传播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建设贡献传媒力量。

(二)以内容创意和人文关怀坚守智能传媒教育的价值追求

一要强化创意思维培养。“人工智能是一种运用算法进行大数据模拟人类思维的机器行为,它能模拟、延展人的各种功能性器官的作用范围、能力强度,但无法在思维能力方面超越人类思维的创新性和整体性,更不能生产人类个体赖以生存的社会关系。”,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人造物”,其物理属性大于生物属性。尽管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快速生成大量知识和视频,但这些知识和视频都是基于训练师投喂给机器的大数据,它们之间的联结以数理逻辑为基础,而不是基于人类大脑神经系统的突触联结,缺少了情感的温度和创意的高度。传媒教育者更应注重学生创意思维的训练,创意思维能力将是未来人类应对机器的原生技能。

二要注重人文精神塑造。“在人逐步被技术异化的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比任何时候都更有必要成为人的教育。”- 学界关于智能的思考和认识有两个著名的流派:图灵派和哥德尔派。图灵派本质上是计算主义的,认为基于简单规则的计算可以生成复杂的行为和智能,这一思想主导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而哥德尔派认为,构建智能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不存在,存在不可计算的物理、生命和数学过程,只有动因和信念才是本质。对比而言,图灵派让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无限潜力,而哥德尔派对智能科学的未来发展给予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当社会情感成为区别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重要标志,人工智能时代的传媒高等教育必须更加注重人文精神的塑造,注重德性和情感性的教育,培养真正能够驾驭人工智能的“传媒人”。

(三)以智能和传媒的双向赋能实现传媒教育地位全面提升

随着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虚假信息、隐私泄露、版权纷争等问题层出不穷,传媒高等教育应该在坚守人文价值的基础上,培养能够引导和规制传媒力量的高水平人才,通过增强媒介素养、强化规则意识、促进传媒立法等方式提升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水平。有研究者基于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的“3个世界”理论提出了新“世界3”——“客观知识的世界”,认为人工智能是“世界3”中支持人类的表达、交流与沟通的媒介技术,而人的智能属于“世界2”——主观世界的范畴。. 人工智能来自客观世界,而人的智能属于主观世界,这就从本质上区分了人工智能与人的智能。人类媒介发展史已证明,传媒业态发展遵循的是技术工具理性的逻辑,而传媒教育形态的发展,必须遵循人文价值理性的逻辑,培养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兼具的传媒人才,建立价值理性主导的传媒理论体系,用传媒的力量守护人的价值,用人的价值引导传媒的力量。/ 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生产效率和生产力的极大提升,我们不必恐惧和禁止技术的发展,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人面对技术时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传媒人才,将是人工智能时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想成为优秀的专业大模型训练师和人工智能合作伙伴,必须积极发挥人的核心作用,这将为智能传媒时代的人机协作提供最坚实的保障,从而促进传媒教育地位的全面提升。

四、结语

人工智能带来的深刻变革不是一时一地之事,需要我们正确识变、主动求变、科学应变;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也非一人一日之力,需要教育界、传媒业和社会力量久久为功、全线作战、形成合力。传媒高等教育应不断突破自我、超越传媒、直面挑战,探索文、工、艺等不同学科在人工智能时代“冲顶”的新目标、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确保每一个学科专业都能“转危为机”。应推动基于人工智能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推动新质知识工程体系建设,加快形成传媒科技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传媒领域数字教育、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能力。在此变革之下,最重要的是坚守传媒人的价值理性,反向赋能人工智能的工具理性,在智能传媒时代重新发现并彰显“人有人的用处”。

(作者柴剑平系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教授;李芙蓉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2023 级博士研究生、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教育强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教育强国建设
智富时代(2019年2期)2019-04-18 07:44:42
筑牢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
人民论坛(2019年6期)2019-03-18 01:53:52
小课堂彰显治国大精神
新一代(2018年13期)2018-11-13 12:03:04
以“十九大”精神指引学校改革发展(上)
“教育强国”“教育优先”“教育现代化”说的是什么
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人民论坛(2018年16期)2018-07-12 08:15:10
教育发展给力供给侧改革
人民论坛(2017年31期)2018-03-08 20:59:47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及启示
试论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习近平的教育思想
党史文苑(2017年10期)2017-06-12 13:24:16
新加坡基础教育特色和启示
速读·下旬(2016年12期)2017-05-09 03: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