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对高校“摔跤与柔道”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与实践探索。通过将礼仪教育、团队合作精神、尊重对手等思想政治元素融入课程教学,构建了一套科学、系统的教学模式。研究通过设立实验班与对照班,对改革后的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实验班在技法掌握、思想政治素养、团队合作与心理素质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班。此外,学生反馈也显示,课程思政教育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本研究为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并为其他体育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课程思政;摔跤;柔道;思政教育;团队合作;礼仪教育
课题项目: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摔跤与柔道”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思路》,项目编号:2024KCSZJG06。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青年科研骨干项目资助。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创新理念在高校广泛推广,旨在通过专业课程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体育教学中,课程思政同样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摔跤与柔道等传统体育项目中。这些课程不仅教授技法和竞技能力,还蕴含丰富的文化与道德教育内涵。
然而,当前高校体育课程仍以技能训练为主,思政教育的融入较少,导致教学效果不够全面,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有限。摔跤与柔道作为历史悠久的体育项目,既是身体训练的途径,也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纪律意识和坚韧品格。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既是时代需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教学改革,旨在构建科学系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摔跤与柔道”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分析
目前,高校中摔跤与柔道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技术技能的训练为核心,教师注重教授学生专业技法,如:摔跤的摔、抱、掰、拉等基本技巧和柔道的投技、固技等动作技术。然而,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教学目标偏向于技法训练,忽视了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无法充分实现德育与体育并行的教学目标。其次,课程设计往往缺乏思政元素,尤其在传统体育文化和道德礼仪的传授方面做得不足,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无法理解摔跤与柔道课程中蕴含的文化与价值观。
此外,现有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主要依赖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模仿。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础技法,但缺乏互动和思维挑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模式下的考核机制也主要集中在技术动作的完成度和规范性上,忽略了对学生思政素养和道德品质的考察。
(二)教师与学生的反馈
根据相关文献和调查,教师和学生对当前教学模式的评价不一。部分教师表示,虽然技法训练是摔跤与柔道课程的核心内容,但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机会有限。他们认为,目前缺乏系统的教学方案和资源来帮助他们将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地融入技法训练中。一些教师甚至担心,过多强调思政教育会占用技法训练的时间,影响学生的专业水平。
另一方面,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和接受度较低。部分学生认为,摔跤与柔道是一种对抗性强、身体接触较多的运动项目,与思政教育的联系不大,因此他们对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缺乏兴趣。此外,学生更关注如何通过课程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对思政教育的关注较少。学生的反馈表明,当前的教学模式未能有效激发他们对摔跤与柔道课程的全面兴趣,尤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存在较大不足。
(三)教学现状的总结
综合分析当前的教学现状,摔跤与柔道课程在高校体育教育中仍主要以技法训练为核心,思政教育的融入较为薄弱。教师与学生的反馈显示,课程思政在实践中面临多重挑战,包括教学资源不足、课程设计不完善以及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不高。这些问题表明,摔跤与柔道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必须在保留技法训练优势的同时,增强思政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三、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思路
(一)课程设计与思政元素的融合
为了更好地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摔跤与柔道教学,需要在课程设计中有机地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传统的技法训练基础上,教师应增加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环节。例如:在讲解摔跤和柔道技法时,可以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礼仪和团队精神,强调技法背后的文化内涵与道德价值观。同时,课程中应引入更多团队合作项目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学习如何尊重对手、遵守规则,并理解这些价值观对人生发展的深远影响。
此外,还可以通过情景模拟和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对抗中感受到如何在压力环境下保持冷静、尊重对手,并在团队合作中发扬集体主义精神。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技战术水平,还可以将思政教育自然融入其中,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育目标。
(二)教师培训与思政资源的开发
教师作为思政教育的核心引导者,需要接受系统的培训,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递思政理念。学校应为教师提供思政教育的专门资源和指导,帮助他们在授课中更自然地融入德育内容。同时,可以邀请思政专家与摔跤、柔道专业教师进行联合授课或专题讨论,进一步拓宽思政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开发更多与摔跤和柔道相关的教学资源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教材内容可以适当增加思政元素,介绍这些运动项目的历史文化、礼仪传统等,鼓励学生从技法训练的背后看到更深层次的价值观和文化底蕴。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课堂互动
摔跤与柔道课程应突破传统的单向技法教学模式,更多引入互动和反思环节。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学习兴趣。此外,实践教学中可引入更具挑战性的训练任务和模拟比赛,通过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如何在竞技中保持礼仪与尊重,并在团队对抗中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这样的创新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同时也能让他们更深刻地体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内容。
(四)考核评价体系的优化
现有考核体系过于注重技法的完成度,忽视了对学生思政素养的考察。为了更好地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本研究提出了新的考核评价体系,不仅包括技法掌握水平,还涵盖了礼仪教育效果、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团队合作与心理素质等方面。
例如:在礼仪教育方面,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自评,记录他们在训练和比赛中的礼仪表现,如:是否尊重对手、是否遵守规则等。而在思想政治素养方面,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师评估,考查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纪律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是否有明显提升。
这些综合的考核维度将使得教学评价更加全面,促进学生在技法之外的思想和行为规范的提升。
四、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教学改革方案
为了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效融入“摔跤与柔道”课程,并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本文提出以下教学改革方案:
(一)课程内容的重新设计
在保留技法训练的核心地位基础上,课程内容应进一步融入摔跤与柔道的文化背景、礼仪规范和历史传承。例如:可以通过学习柔道的“礼始礼终”礼仪,让学生认识到在竞技中尊重对手、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再如:在课堂中增加案例分析,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摔跤与柔道的历史发展和精神内涵,帮助学生理解其背后深厚的文化价值,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通过这些内容的融入,学生在技法训练的同时也能加深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二)课堂互动与思政元素的融合
传统的单向技法传授应逐渐转变为互动式、情景模拟和团队合作的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将思政元素融入摔跤与柔道课程中。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模拟比赛或分组对抗赛的方式,将学生置于实际的比赛情境中,不仅锻炼他们的技战术水平,还让他们在对抗中学习如何遵守礼仪、尊重对手以及展现团队合作精神。例如:教师可以在每次比赛前后强调“礼始礼终”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比赛开始和结束时行礼,培养他们的谦逊与礼貌意识。
同时,结合问题驱动教学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讨论一些思政相关问题,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认识到体育对个人品德和精神品质的塑造作用,也能够帮助他们在团队合作和个人奋斗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意识。
此外,通过情景模拟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将实际比赛中的经典案例引入课堂,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在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中体验和理解体育精神中的礼仪、纪律与合作。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丰富课堂互动形式,还能够帮助学生在沉浸式的教学环境中自然地接受思政教育,从而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
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摔跤与柔道技法的理解,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思政教育,促进学生从技术能力、合作精神到思想素养的全面发展。这既符合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也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得体育教学在技法传授的基础上更具德育意义。
(三)教师培训与多学科协作
教师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因此必须通过系统的培训,提升其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摔跤与柔道教学中的能力。学校应当定期组织由思政教育专家与体育教师共同参与的座谈会或研讨会,分享相关经验和教学策略。通过这些交流,思政教育专家可以为体育教师提供指导,帮助他们在技法训练中自然而然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礼仪规范、道德教育等。
例如:在柔道的投技训练中,教师可以通过礼仪的规范性要求,传授学生“礼始礼终”的精神,促使学生在竞技对抗中尊重对手、遵守规则。这种思政教育的融入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技法,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品德。同时,还可以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从团队合作、纪律意识等方面深入探讨如何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德育与智育。
(四)考核评价体系的多元化
现有的考核体系主要以技法训练为核心,过分关注学生在技术动作上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学生在思政教育方面的进步和表现。因此,新的考核评价体系应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全面覆盖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引入更多元化的评价指标。
首先,技法掌握水平依然是基础指标之一。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摔跤与柔道技法的掌握程度,重点考查学生的动作规范性、力量运用和对抗技巧。具体可以依据动作分解、技术流畅度等进行评分,以确保学生的专业技能达到课程要求。
其次,礼仪表现也是新的考核重点之一。在训练和比赛中,学生是否严格遵守摔跤与柔道的礼仪规范,是否尊重对手、遵守规则,将成为考核内容。团队合作精神也应成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摔跤与柔道的团队对抗赛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如何处理竞争中的压力都值得深入考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也是新考核体系中的核心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自评、教师评估等方式,全面考查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进步情况。重点关注学生在课程中的思想态度、责任感、纪律意识以及民族自豪感等方面的变化。
此外,学生的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也应纳入考核范畴。摔跤与柔道作为强对抗性的体育项目,学生在高压环境下的表现是他们心理素质的重要体现。通过情景模拟和比赛测试,可以评估学生在面对激烈竞争时的自我调节能力、应对压力的技巧,以及他们在失败或受挫后的反应。
最后,考核方式也应更加多元化,可以结合学生的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估,全面审视学生在技法、思政教育、团队精神等多方面的表现。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加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全面进步和综合素质。
(五)丰富教学资源与课堂活动
开发富有思政教育元素的教学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摔跤与柔道课程的文化和道德内涵。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摔跤或柔道的历史纪录片,让学生通过视觉化的方式了解这些体育项目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意义。此外,可以组织户外团队合作活动或趣味性的对抗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有助于提升他们在实践中的思政素养。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分析摔跤与柔道课程教学现状,提出了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教学改革思路,旨在通过德育与技法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研究表明,摔跤与柔道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文化和道德教育潜力,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身体素质同步提升。
然而,教学改革的推进过程中仍面临挑战,包括教师资源的不足、思政教学与技法训练时间分配的矛盾、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接受度低等问题。为此,学校应持续加大对教师培训和教学资源开发的支持力度,增强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同时,通过不断的教学反馈和实践案例分享,进一步完善课程设计和考核评价体系,确保课程思政理念能够在“摔跤与柔道”课程中得到深度落实。
未来,学校和教师应继续探索如何在技法训练的同时有效融入思政教育内容,推动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实现全面发展,并为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优秀身体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新时代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董翠香.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解决的问题及实施路径[J].体育科学研究,2023,24(2):45-50.
[2]杨祥全.铸魂育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紧迫性与自身优势探究[J].教育与职业,2023,(5):34-39.
[3]刘纯献.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特点、难点与价值引领[J].高等教育研究,2022,23(3):78-84.
[4]赵富学.“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五重维度及实践路向研究[J].体育教育学报,2023,26(1):15-22.
[5]李家祺.“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中国式传统体育专项课的现状与促进策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2,35(4):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