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儿童身体协调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家庭作为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在其身体协调能力的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通过对家庭幼儿被动操的内涵进行界定和阐释,分析了家庭幼儿被动操与儿童身体协调能力提升之间的相关性,并提出了利用家庭幼儿被动操提升儿童身体协调能力的意见建议。旨在为家庭和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被动操;身体协调能力;家庭教育
课题项目:2024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24KY1009。
一、引言
身体协调能力是幼儿时期需要重点培养的基本能力之一。有研究表明,幼儿是儿童身体协调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身体协调能力的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儿童未来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形成[1]。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日常生活与亲子互动中,父母有意或无意的教养行为都会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家庭婴儿被动操是在家长的帮助下对婴儿进行身体活动的体操,适合于4—6个月婴儿。被动操作为一种独特的亲子互动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幼儿感觉统合能力和身体协调性的提升[2]。因此,加强对家庭幼儿被动操的研究,对于指导家庭教育实践,促进儿童身体协调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家庭幼儿被动操的内涵
(一)被动操的定义
被动操是一种特殊的幼儿体育训练方式,其核心在于成人主导,幼儿被动接受。与主动操强调幼儿自主运动不同,被动操要求成人按照特定的方法,对幼儿的身体进行直接操作和引导,使其在被动状态下完成各种肢体动作。通过这一过程,成人对幼儿的关节活动度、肌肉张力等进行有目的的调节,帮助其建立正确的本体感觉和运动模式,进而提高身体的平衡、协调等能力。
(二)家庭幼儿被动操的特征
1.互动性
互动是家庭幼儿被动操的显著特征。与其他训练方式相比,被动操对成人与幼儿之间的直接互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操作过程中,成人需要与幼儿保持面对面的姿势,通过眼神交流、语言沟通等方式,及时了解幼儿的感受和需求。同时,成人还要根据幼儿的反应,灵活调整操作的节奏和力度,做到心理和生理上的双向互动。这种密切的互动不仅能够提高被动操的效果,还能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良好依恋关系的建立。
2.游戏性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吸引幼儿参与的重要手段。设计富有游戏性的被动操内容,能够调动幼儿的兴趣,使其在愉悦中完成训练,收获身心双重发展。在实践中,可根据幼儿的喜好,将被动操与家庭游戏相结合,创设生动有趣的训练情境。例如:可将幼儿想象成小飞机,通过上下牵引其手臂,模拟飞行的动作;或者将被动操融入故事情节,让幼儿在扮演小动物等角色的过程中,完成关节、肌肉的练习[3]。
3.针对性
针对性是提高家庭幼儿被动操实施效果的关键。每个幼儿的身体条件、发育水平都有差异,被动操需要针对幼儿的个体特点,制定有的放矢的训练计划[3]。这就要求家长在实施前,全面评估幼儿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为其设定恰当的训练目标。例如:对于肌张力较低的幼儿,可重点进行肌肉力量的训练;而对于平衡能力欠佳的幼儿,则需要侧重平衡性练习。
三、家庭幼儿被动操与儿童身体协调能力提升的相关性分析
(一)被动操对幼儿本体感觉的促进作用
本体感觉是身体协调运动的基础。准确的位置觉、力觉等本体感觉信息,是幼儿完成精细动作、控制身体姿态的前提。家庭被动操通过手法施加外力,引导幼儿感受自身关节、肌肉的运动变化,建立头部、躯干、四肢的空间定位,形成完整的身体意象。被动牵拉和压迫刺激本体感受器,使其适应性增强,灵敏度提高,反馈更加准确及时。通过被动操训练获得的本体感觉,在幼儿主动运动中得到巩固和强化。当幼儿尝试模仿成人示范动作时,前期被动操建立的身体图式被激活,生动的运动感觉被唤醒,指导着每个动作的开展[4]。
(二)被动操对幼儿平衡能力的影响
平衡能力是协调运动的支撑条件,对控制身体姿态、实现精准动作至关重要。家庭被动操设计了多种闭链运动,通过挑战幼儿的平衡极限,有效改善其稳定性和平衡控制水平。例如:单腿站立时,通过被动摆动另一侧下肢,幼儿的前庭器官、本体感受器、视觉系统等平衡调节机制被强力刺激。在重复的刺激中,前庭眼反射、前庭脊反射得到强化,身体对平衡挑战的适应性不断提高。被动操还强调核心肌群的训练,这是平衡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被动收缩腹部、背部、骨盆底等核心肌肉,幼儿逐步建立起躯干的“稳定中心”,在动态运动中更好地维持重心,抵抗外界干扰。同时,在被动操引导下,幼儿的本体感觉更加敏锐,能及时觉察身体偏离平衡的早期信号,快速做出姿势调整,在动态中保持平衡。
(三)被动操对幼儿身体柔韧性的影响
身体柔韧性是完成协调动作的灵活保障。柔韧的关节和肌肉,使身体摆脱了被动张力的束缚,能自如地完成空间转换和力量调节,实现动作的优雅连贯[5]。家庭被动操采用循序渐进的关节牵拉和肌肉放松手法,并将其融入热身、整理等各个环节,使柔韧练习贯穿始终。例如:被动屈伸上下肢、被动绕颈部旋转等,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拉伸肌腱韧带,释放关节周围的张力,提升身体的柔软度。除了被动牵拉,家庭被动操还注重静态维持和缓慢过渡,这是提高柔韧性的有效策略。通过被动将关节置于特定位置并保持,可诱导肌肉的放松反应,提高肌肉对拉伸的耐受性。缓慢、轻柔的被动动作,如:匍匐爬行、慢速翻身等,使幼儿体验伸展的细微变化,在温和的刺激下增加关节活动度。
(四)被动操对幼儿动作模仿能力的促进
动作模仿是幼儿学习动作技能的捷径。通过观察示范,幼儿在大脑中形成动作表象,指导肢体动作的开展,是典型的“观察学习”过程。家庭被动操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示范信息,如:成人的标准动作、语言提示、节奏引导等,帮助其在多感官参与下建立准确、生动的动作概念。更重要的是,被动操让幼儿在被动运动中直观体验示范动作,亲身感受动作的方向、力度、幅度等关键要素,获得本体感觉反馈。被动操与主动模仿的循环往复,是巩固动作技能的有效路径。当幼儿尝试主动模仿时,前期被动练习建立的动觉通路被重新激活,生动的本体感受唤起动作记忆,引导动作的规范展开。而成人适时给予被动辅助和纠错,进一步强化了正确的动作模式。随着这一循环的深入,幼儿逐步掌握了动作的时空特征,动作表象日趋准确,模仿能力不断提高。
四、关于利用家庭幼儿被动操提升儿童身体协调能力的意见建议
(一)把握敏感期,注重感官刺激与身体探索相结合
幼儿处于感官和运动机能快速发展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幼儿对环境充满好奇,喜欢通过感官和肢体探索世界。因此,被动操训练要充分利用幼儿的这一发展特点,在进行身体操作时,可采用多通道、多感官的刺激方式,引导幼儿在视、听、触等感官体验中形成头、眼、手、脚的协调。例如:在进行抱被动作时,可轻柔地抚触婴儿的面颊,用温和的语气描述动作,并随动作轻轻晃动安抚奶嘴或摇铃,让婴儿在多感官体验中建立全身心放松的感受。又如:进行上肢屈伸练习时,可在婴儿手中放一个小球,引导其注视球的移动轨迹,在视觉追踪中锻炼眼球运动和上下肢的协调配合。
除感官刺激外,身体探索也是幼儿学习动作的重要方式。在被动操训练中,成人要给予幼儿一定的自主探索空间,允许并鼓励其在被动运动中尝试主动参与。如:仰卧位时,可等待幼儿自发抬头,随其动作方向轻轻托起其头部,引导其用手肘和膝盖噌地,主动撑起上身。在俯卧位时,可用玩具吸引幼儿视线,鼓励其用手肘支撑地面,抬头追视玩具。通过被动运动诱发主动参与,不仅能加深幼儿对动作的本体感觉,还能提高其运动的主动性,为日后的独立运动打下基础。
(二)多元感官体验,促进身体各部位协调运动
幼儿的动作多以简单、重复为主,各部位协调运动的能力还很弱。被动操训练要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幼儿在多元感官参与中,初步建立起身体各部位的本体感觉,促进上下肢、左右侧身体动作的对称与协调。一方面,通过触觉刺激,让幼儿感知身体不同部位,建立身体意象。如:在抚触幼儿四肢时,可用温和、富有节奏的语言说明身体部位名称及其运动状态,帮助幼儿建立听觉、触觉与本体感觉的联系。另一方面,要加强上下肢、左右侧身体的交叉协调训练。如:可交替牵引幼儿的一侧上肢和对侧下肢,模仿爬行的运动形式;也可轮流活动左、右半身,带动幼儿在仰卧位完成简单的转身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幼儿的平衡能力尚不稳定,身体轴线意识较弱。针对这一特点,被动操训练还应重点强化核心肌群的感知,引导幼儿建立头-躯干-骨盆的连接意识。可借助垫枕、瑜伽球等道具,帮助幼儿保持背部、颈部的正中位,体验身体对称和稳定的感觉。在仰卧位时,成人双手交叉放在幼儿腹部,随其呼吸节奏轻轻按压,帮助其感知腹部的起伏,进而带动全身肌肉放松。
(三)游戏化引导,激发婴幼儿运动兴趣
对婴幼儿来说,游戏是其主要的活动方式,也是被动操训练的最佳载体。将游戏融入被动操,能极大地提高婴幼儿的参与兴趣,使枯燥的训练变得生动有趣。亲子游戏、手指游戏、音乐游戏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如:在进行腿部屈伸练习时,可一边念儿歌“小腿儿踢踢踏,踢啊踢啊真奇妙”,一边轻柔地推动幼儿腿部做屈膝、蹬腿动作,将被动运动与语言节奏相结合;又如:玩“木头人”游戏时,成人可轻触幼儿身体部位,在念“动动手(脚/头)”的口令中带动其随音乐完成相应动作,锻炼听觉与动作的配合[5]。
游戏化引导要把握两个原则:趣味性和节奏性。所选游戏要符合幼儿的兴趣特点,难度要适中,能调动其积极参与的情绪。同时,游戏节奏要与动作速度相匹配,难度由浅入深,让幼儿在循序渐进中掌握动作要领。值得强调的是,成人在与幼儿互动时,要给予积极回应,用亲昵的言语、热情的表情刺激其参与动机,多鼓励、少批评,让其在情感满足中享受运动的快乐,进而主动尝试新动作,挑战自我。唯有寓教于乐,将枯燥的训练融入婴幼儿的兴趣世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被动操的积极效应,让协调运动的习得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
(四)合作共育,强化规律性训练
良好的运动习惯是儿童身体协调能力提升的基石,这需要家庭与托幼机构的通力配合。幼儿正处于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家长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将被动操训练纳入幼儿的一日作息中,帮助其建立规律锻炼的生活节奏。可利用晨醒、睡前等相对固定的时段进行训练,每次10-15分钟,持之以恒。同时,要根据婴幼儿在园时的活动状态,灵活调整在家训练的时间和内容,避免疲劳和运动负荷过大。
为了保证训练成效,家长还应主动与保教人员沟通,了解婴幼儿在园时的运动表现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如:得知幼儿喜欢攀爬、追逐等大运动,就可相应增加爬行、奔跑等项目的训练时长和频次;若反馈幼儿上肢力量较弱,就可重点进行手臂屈伸、拉伸等训练。合作互通有无,形成合力,既能强化训练效果,也有利于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幼儿动作技能的日益熟练,成人要适时退出主导地位,减少对动作地过多干预,让幼儿在自主探索中强化动觉感受,提高运动的灵活性和连贯性。
五、结语
家庭幼儿被动操与儿童身体协调能力的提升具有密切的相关性。通过被动操训练,可以有效促进幼儿本体感觉、平衡能力、身体柔韧性等协调性相关要素的发展,为幼儿学习和掌握复杂动作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被动操还能够增进亲子互动,促进家庭和谐。在实施家庭幼儿被动操的过程中,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把握时机、持之以恒,在寓教于乐中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家长还应注重学习专业知识,在科学指导下规范实施,促进幼儿身体协调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友峰.身体文化与幼儿体育礼仪教育——基于幼儿礼仪模仿操应用视角[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2,(09):67-69.
[2]黄惠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操教学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5):68+70.
[3]廖远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健康教育技能培养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7):154-155+160.
[4]王岐富,严远程.幼儿趣味操的创编与教学[J].体育科技,2019,40(02):129-130+132.
[5]张建辉.音乐结构幼儿创编体操的音乐选择及作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4):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