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2024-12-30 00:00:00周振乾李晓琳
体育风尚 2024年22期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创新课程思政

摘要:本文针对其存在问题提出优化课程内容设计、改革教学方法、转变教师角色、完善评价机制、建设课外活动与社团等改革策略。同时,本文还提出通过跨学科融合、多样化教学手段、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国际交流合作和个性化教学与指导等创新策略,以全面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发展。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教学创新

基金项目:2022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独立学院公共体育课与思政建设协同育人的创新研究》,HNJG-2022-0394。

一、引言

课程思政是一个由我国教育部于2016年倡导的教育理念,其核心在于“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理念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自然地融入各类课程之中,力求在教育过程中达到全员参与、贯穿全程、覆盖全方位的育人效果。这一理念的提出,是为了适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其核心在于通过各类专业课程,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往的高校体育课程往往过分聚焦于体育技能的训练和身体素质的增强,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这使得体育课程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潜力未能得到充分挖掘。鉴于此,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实践,能够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为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全面提升体育教学的整体品质与效果。

二、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一)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

在许多高校体育课程中,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运动技能和体能训练上,缺乏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内容和文化内涵。课程内容的设计未能紧密贴合当下的社会热点以及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课程内容在构建上缺乏应有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理论与实践之间出现了明显的断层,从而对教学效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此外,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多以技术传授和体能训练为主,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多样化。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学习热情,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大多时候只是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的状态。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不足,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潜力未能充分发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体验[1]。

(二)教师角色固化、思政意识薄弱

许多高校体育教师仍然主要以技能传授者和训练指导者的角色出现,忽视了自身在课程思政中的引导和激励作用。部分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不高,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和要求理解不深,无法有效将思政元素融入体育教学中。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不足,未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三)评价机制单一、缺乏全面指导

目前高校体育课程的评价机制多以技术水平和体能测试为主,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评价内容单一,方式简单,未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水平。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的结合不足,反馈机制不完善,无法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四)课余活动不足、缺乏实践机会

高校体育课外活动和社团建设不够丰富,学生参与的机会和渠道有限。许多学校在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上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活动内容单一、形式单调,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服务学习的机会不足,未能通过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五)学科融合不足、资源难以共享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不足,跨学科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探索不够深入。各学科之间的教学资源和信息未能充分共享,影响了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教学效果的提升。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难以获得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应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影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改革策略

(一)优化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的设计优化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体育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体育技能,还应注重德育、智育、体质健康及美育教育的有机融合。

首先,课程内容应紧扣时代脉搏,结合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如:全民健身、奥运精神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可以通过引入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如:太极拳、武术等,让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同时,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其次,课程内容应突出价值导向,结合具体体育项目的教学,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团队精神教育和意志品质教育[2]。

(二)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重要途径。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多以单一的技术传授和训练为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教学方法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

首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如:模拟比赛、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探究式教学法激励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和学习,通过与同伴的合作讨论,来应对和解决体育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应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通过多媒体技术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三)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角色定位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传统的体育教师主要承担技术传授和训练指导的职责,而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激励者和榜样。

首先,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不仅要精通体育技能,还要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和要求。通过不断学习和培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其次,教师应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留意学生的思考变化及情感诉求,致力于构建一种和谐且充满信任的师生关系。

通过关心和尊重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四)完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的完善是保障课程思政效果的重要手段。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多以技术水平和体能测试为主,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评价机制应注重全面性和科学性。

首先,评价内容应涵盖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多个方面,不仅要考查学生的体育技能和体能水平,还要关注他们的思想品德、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例如:可以通过设置德育考核项目,如:体育道德评估、社会实践报告等,评价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评价方式应多样化,既要有量化的成绩评定,也要有质化的综合评估。量化评价可以通过考试、比赛等方式进行,质化评价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及教师的个性化评语等多种途径来实施,全面且客观地展现学生的学习成效和个人发展水平。

(五)建设课外活动与社团

课外活动与社团建设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课外活动和社团建设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首先,学校应积极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如:体育比赛、体育节、体育嘉年华等,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活动中,可以设置爱国主义教育、团队精神教育等环节,让学生在享受体育运动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3]。

四、高校体育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创新策略

(一)实现跨学科融合与协同

跨学科融合与协同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在课程思政视域下,跨学科融合不仅能让体育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首先,将体育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融合,可以有效提升他们的跨领域思考能力。比如:把体育与健康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联系起来,不仅能让学生掌握运动技巧,还能让他们深刻理解运动对身体健康和心理状态的正面影响。

其次,通过体育与历史、文化、文学等学科的结合,学生可以在体育学习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文化的多样和文学的美妙。例如:在教授武术时,可以讲解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让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4]。

(二)提升多样化教学手段

多样化教学手段是提高课程思政效果的重要途径。传统体育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较为单调,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发展的需要。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则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进而优化教学成果。

首先,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和形式。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直观地展示体育动作和技巧,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其次,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增强课程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例如: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将部分理论知识的学习放在课前,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则进行实践操作和讨论,提高课堂效率和学习效果。

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也是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增强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

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是高校体育教学中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学生借助社会实践和服务学习的机会,能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付诸实践,从而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技能。

首先,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志愿活动等,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例如:组织学生到社区、学校、养老院等地,开展体育指导和健身活动,帮助当地居民提高体育素养和健康水平。在服务实践中,学生不仅能提升自己的沟通和组织能力,还能深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意识。

其次,通过设立社会实践项目,学生可以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5]。

(四)增加国际交流合作机会

国际交流合作是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和课程思政效果的重要途径。

首先,可以通过引进国外优质体育课程和教学资源,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例如:可以邀请国际知名的体育专家和教练来校讲学和指导,开展国际体育夏令营和冬令营,增强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可以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引进国外优质的体育教育资源,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水平和质量。

其次,安排学生赴海外进行交流和深造,可以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并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比如:引领学生参加国际体育赛事和交流盛会,与海外学校开展互访和合作研究,让他们亲身体验并深入了解各国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他们的国际认知和文化共鸣[6]。

(五)提供个性化教学与指导

个性化教学与指导是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重要途径。

首先,实施个性化教学可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体验。例如:根据学生的兴趣偏好、体能状况及成长需求,灵活地设定教学内容与目标,并定制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对于基础稍弱的学生,通过一对一辅导或小组辅导的方式,给予他们特别的帮助和指导;而对于基础扎实的学生,则通过增加课程的难度和挑战性,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内在潜能。

其次,利用个性化评估和反馈机制,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为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详细记录他们的学习进程和取得的成果,并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估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不足,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自信心。

五、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体育教学不仅是教授学生运动技巧和强健体魄的方式,还是塑造学生道德品质、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关键环节。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体育教学之中,能够有力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助力他们的全方位发展。此外,课程思政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可行性是显而易见的。通过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转变教师角色、完善评价机制以及加强课外活动与社团建设,可以有效实现课程思政目标。共同推动体育教学质量和课程思政效果的提升,通过全面的改革和创新,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淳.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经验及启示——以清华大学为例[J].体育文化导刊,2024(05):105-110.

[2]胡伟涛,刘丹霞,路惠捷.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体育“健康共同体”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2024,45(04):612-613.

[3]董捷浩,姚绩伟,孙波,等.体育专业课教师有效落实课程思政理念的逻辑、问题与实践路径[J].体育学刊,2024,31(02):82-90.

[4]温志宏,王厚雷.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关键问题判别及教学应对[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3,57(11):93-100.

[5]张杰,李佳琪,张欣.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元素解析与推行路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3,38(05):591-598.

[6]毛振明,梁凤波,温君慧.论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的策略与方法(二):目标、内容与方法[J].体育学刊,2023,30(04):1-10.

猜你喜欢
高校体育教学创新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12:22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7:43:20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0:36:13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
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 22:14:32
高校大学生羽毛球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20:34:26
浅谈高校体育运动爆发力训练策略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20:18:16
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重构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50:20
试析网络教学平台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