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路径探索

2024-12-30 00:00:00陈文玲陈博
体育风尚 2024年22期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

摘要:当代国内高校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和参与度存在明显不足,体质健康状况堪忧。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在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和教学效果上也严重滞后于“立德树人、健康第一”的新时代体育教育发展理念。亟需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加速推进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转型。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通过数字化技术丰富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以数字化技术提升体育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以数字化技术优化训练方案和转变竞技战术等对策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体育课程教学;数字化技术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广东省2023年度教育与体育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阶段性成果,《依托数字化技术指导实施体育课程教学督导工作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23G122。

一、引言

体育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教育的构成要素。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1]”这为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构建科学、有效的体育课程教学新模式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应加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指导体育教师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地上好体育课,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在开展体育运动中“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享受快乐、健全人格、锤炼意志”[2],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新时代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体育不仅是身体锻炼和竞技的领域,更是教育、文化、社交和经济发展的综合体现。在新时代背景下,体育的地位和作用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要认识到学校体育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机会,更是为学生的一生做准备。通过知识传授、身体锻炼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会学生热爱运动、学会做人、学会生存。这要求社会各界对学校体育有新的认识,并从教师培训、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金钥匙”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中最有朝气、最充满活力,最有理想抱负的黄金时期,要通过大学阶段体育课程的学习,来培养更多有益身心健康的技能、爱好和特长,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运动,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完成体育培养任务,促进适应社会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3]。

1.生命在于运动

运动是健康与快乐的基础,是实现健康与快乐的重要途径。运动对身体健康的益处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可以改善体质,还能提高免疫力,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通过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提高心肺功能,从而改善身体的代谢水平。举例来说,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骑车等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加氧气供应量,使身体更加健康。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使身体更加健壮。适当的运动还可以加速脂肪燃烧,减少体内脂肪含量,如:快走、跳绳、瑜伽等都是很好的促进新陈代谢的运动方式。

2.运动促进健康与心理调适

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对于营养物质的代谢,增加机体对于营养物质的充分利用,同时促进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刺激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多做运动也有助于缓解人的精神压力,能够消除一些心理紧张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对于对抗焦虑症和抑郁症以及改善人体的睡眠质量具有一定的积极效果。

3.运动使人快乐是显而易见的

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益处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研究支持。多项研究指出,运动能够促进内啡肽的分泌,这是一种天然的镇痛剂和愉悦激素,能够改善情绪、减轻压力、增强自信并提高幸福感。此外,运动还可以刺激大脑中多巴胺的释放,这是一种与奖赏和快乐感相关的神经递质,其释放可以带来愉悦和满足感。生理学研究表明,运动不仅可以带来身体上的健康益处,如:增强心血管健康、提高代谢率和增强肌肉力量,还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这些都是快乐生活的基础。同时,运动也是一种社交活动,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友谊,从而提升愉悦感。

4.运动对于情绪的调节功能具有良好的作用

在运动过程中,个体通过合理的方式宣泄能量,分配到负面情绪的能量相对减少,从而达到调节情绪、振奋精神的目的。特别是对于抑郁症患者或伴有焦虑的患者,适量的运动常常被推荐作为辅助治疗方法,因为它可以促进内啡肽的分泌,具有镇痛及松弛神经作用,同时也可以促进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减轻萎靡不振、思维迟缓,减缓郁闷紧张情绪。

运动能够改善身体健康,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体验到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感。大学生完全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充裕,学业压力不大的情况,积极参与适合自身体质、兴趣和爱好的各种形式的运动活动,维护身体健康,享受快乐和满足感,实现大学期间身心健康和快乐生活的目标,为走向社会做好身体储备、打下良好的健康基础。

(二)提高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必由之路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旨在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运用数字化技术,如:智能体育课堂和场景的打造,可以实时捕捉并评估学生的运动表现、体能状态等关键指标,从而增强教学互动性和成效,响应“精细化”教育转型的需求,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2.实现个性化教学目标

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开展相应的体育教学,实现个性化教学目标。例如:在进行足球运动训练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通过分析学生的足球运动数据,对学生进行动态监控和训练反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针对性指导。

3.提升师生沟通效率

数字化技术有效提升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效率。教师可以将自己对体育项目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通过数字化技术来呈现给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师生之间的交流时间,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自身与老师之间的差距,从而实现对自身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4.丰富学生学习途径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限制,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途径,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如:利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学生在体育知识学习方面可以得到全面发展。

5.优化教师管理模式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该积极探索以数字化为核心的体育教师评价体系,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师的评价之中。通过数字化技术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评价,使高校体育教师在工作中更加注重自身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

6.推动体育课堂变革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推动了传统体育课堂向现代化的变革和转型。比如:通过数字化方式能实时监控学生的运动训练情况,可以有效降低运动损伤风险,同时使体育教学更加科学和高效。

三、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运动现状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实力快速增长,大学生物质精神生活日渐丰富,医疗条件和卫生环境日益改善,健康知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多项研究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质健康和运动情况并没有同步增长,甚至还有下滑的趋势,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存在下滑趋势

据教育部公布的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问题严峻,肥胖、近视高发、耐力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此外,有研究指出,从2016年至2020年,我国在校生体质健康状况发展趋势中,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不及格率高达30%,这表明了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普遍问题。大学生体质健康整体状况十分令人担忧。

(二)近五成的大学生每周运动不足三次,每次运动时间不超过30分钟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出行活动也减少了,“宅”的行为较以往(智能手机兴起前)更加突出和普遍。大部分大学生的寒、暑假和课余时间只限于卧室和书房,户外活动很少,体育运动更少。相当多学生缺乏有效的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意识淡薄,完全没有形成主动运动和坚持长期运动的习惯,每天的运动量也十分有限。

四、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是现代生活方式和环境变化的结果。久坐不动、环境污染、饮食不均衡、学业压力过大等因素都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产生了负面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沉溺于电子产品和虚拟世界中,长时间坐在电脑前或使用手机,缺乏运动和锻炼。这种久坐不动的生活习惯导致心肺功能减退、消化能力降低、肌肉力量下降、骨骼发育不良等问题,使得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逐渐下降。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长期应试教育使体育教育严重缺位和日益边缘化

一是应试教育忽视了体育教育的本质和学生的兴趣培养。应试教育导致作为全面发展培养目标重要基石的体育教育被日益边缘化,体育课沦为应试工具,例如:中考体育的引入本意是迫使学校和师生重视体育,提高学生体质,但实践中却演变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一方面将体育纳入考试范围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还让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对体育产生了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应试教育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忽视了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的培养,导致体育教育变得极端机械化和功利化。扼杀了绝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二是应试教育导致体育课时被严重压缩,体育课开设严重不足,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体育课时被大量挤压,加上生活方式的变化,不少学生缺少维持健康最起码的运动量,体质健康逐步下降。

(二)三年疫情给大学生体质健康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1.体能下降

由于疫情期间学生活动量减少,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导致身体素质变差。

2.心理压力增大

疫情期间,学生可能面临学习效果下降、心理疾病的风险增加。学校的放假和网络授课模式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新型冠状病毒的强传染性和可能的重症病例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压力大,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3.社交能力下降

长时间的居家隔离和社交限制可能导致学生的社交能力下降。疫情期间,许多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对真实世界的兴趣减少,也对健康造成损害。

这些负面影响提醒人们,在疫情期间和后疫情时代,应特别关注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交发展,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心理疏导和社交活动,帮助学生恢复和提升身体素质,缓解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五、推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科学路径

事实证明,数字赋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不仅提高评价的效率和便捷性,而且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还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有效解决传统评价方式中时空限制、参与度不高、评价不够真实等问题,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一)通过数字化技术丰富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利用互联网多媒体平台的动作数据分析,教师能够掌握学生们的体育成绩与学习需求,为每位学生制定出一套有针对性的辅导规划,并开展线上一对一的教学,及时给予学生反馈与评估,然后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意见。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二)以数字化技术提升体育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通过引入AR体感、VR技术、全息投影等技术,创新运动场景、丰富运动体验、提升竞技娱乐性,推动学校体育文化和数字化一体融合。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

(三)以数字化技术优化训练方案和转变竞技战术

通过系统分析学生训练表现、训练过程、训练成效,可以优化培训方案、转变竞技战术,提升训练实效。例如:在高校羽毛球训练中,利用智能训练装备辅助学生开展针对性练习,通过可穿戴设备在人机交互中进行纠正训练,以及利用数字模拟对抗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

(四)通过数据记录、分析、评价和反馈实现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学习全过程,优化教学效果

利用数字化技术收集学生的运动数据,进行心率控制对比、运动总量控制即时化、安全化等,通过数据分析优化教学效果。例如:学生佩戴运动手环,教学过程中利用大屏幕数据显示,学生根据数据进行心率和运动强度的自我调控。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还能够加快从“学会”到“会学”的全进程,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六、结语

高校应将数字化平台作为推动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先手棋”,对接高校教学云平台、智学·云课堂,校企协同开发的智慧平台,围绕“课、跑、测、赛、管”打造“五位一体”的数字体育教学管理模式,课内满足学生管理、点名签到、成绩录入、学生评价、电子教案等上课应用场景,课外满足课程通知、互动指导、作业布置、视频教学、课程资料、请假审批、课程评价以及课外锻炼、体测等数据管理需求,以此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从而满足现代大学生的需求和期望。

参考文献:

[1]钟曜平.教育时评:坚定走好教育数字化的中国道路[N].中国教育报.2024-3-29.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S].2020.10.

[3]姜勇,徐双玉.民航体育与健康[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有限公司,2021.

猜你喜欢
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技术在房地产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基于移动学习的网络资源库建设
基于内容的图像数据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的实现与应用——以南通蓝印花布为例
数字化技术在水下地形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服装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00:41:47
数字化室内设计教学理念与方法的相互渗透
广播电视发射机数字化改造
商情(2016年40期)2016-11-28 12:03:20
数字化技术在房地产档案管理中的运用
资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 02:07:50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皮影艺术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6期)2016-07-12 09:2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