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留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2024-12-29 00:00:00李颖
三角洲 2024年30期
关键词:教育者留学生育人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留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和育人价值,有助于帮助学生消除文化偏见并提高环境适应力,有利于培养知华友华爱华人士并强化文化认同感,有利于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并提升中国影响力。然而,受传统育人理念和固有教育模式的遗留影响,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留学生思政教育依然面临诸多困境,制约着高校留学生思政教育水平的提升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基于此,高校与教育者需要强化协同配合,以多维度的视角、战略性的布局和创造性的手段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留学生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并践行有效的文化育人路径,以提升留学生思政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实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目标。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留学生思政教育不仅是高校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并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有力途径。然而,文化融入途径、社会文化氛围、师资建设水平等方面的阻碍因素制约着高校留学生思政教育文化渗透的加强和文化育人的推进。因而有赖于高校与思政教育者进一步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凝练与阐发,全面推动思政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以文化渗透驱动思政育人,切实提升高校留学生思政教育的人文性和实效性,助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留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帮助学生消除文化偏见,提高环境适应力

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地域,因而在思想意识、语言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存在极大差异,造成沟通不便和融入受阻,容易形成文化偏见,并在适应新环境方面面临一定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深厚的人文底蕴、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多元化的育人素材,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留学生思政教育,可以提升思政教育的人文性,使其充分感受我国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在文化熏陶与浸润中正确对待文化差异,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彻底消除文化偏见并培养其对我国文化的兴趣,从而认可、接受并喜爱其所处环境的语言方式、学习方式及生活氛围,全面提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培养知华友华爱华人士,强化文化认同感

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年传承,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文明、进取精神和开放胸怀。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留学生思政教育,可以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实际,使留学生全面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精髓和现实价值,并通过组织留学生参与文化体验活动,使其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进而强化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助力留学生在文化差异中形成正确的文化意识形态。同时,思政教育者通过与留学生加强交流互动,在思想引导、心理疏导、情感互动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与友谊,强化其对我国的认可和喜爱,真正成为知华友华爱华人士。

三、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提升中国影响力

高校要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就需要肩负起传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文化弘扬不仅需要国内的传承,更需要海外的传播。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华留学生成为中国故事的传播者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留学生思政教育,使来华留学生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认可、赞同并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思想意识形态和学习生活方式,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进而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传播中华民族的智慧文明和精神品质,使世界各地的外国友人了解真实的中国形象,全面促进中国影响力的切实提升。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留学生思政教育的困境初探

一、文化素材挖掘不足,融入途径单一

针对优秀传统文化与留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部分高校在文化素材挖掘方面缺乏全面性、有效性和针对性,仅仅将碎片化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留学生思政教育内容,没有结合留学生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兴趣特征选择合适的文化素材,使得文化的融入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持续性。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与留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仍然以理论施教和课堂教学为主,缺乏丰富多元的渠道和途径,难以适应思政教育“三全育人”的理念,因而导致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难以被有效激发。

二、各类文化交互冲突,影响学生选择

在信息环境不断开放和留学生人数逐年递增的大背景下,文化多元化成为社会和高校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各类社会思潮交互冲突,不同价值观念相互裹挟,使得留学生思政教育环境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态势。文化多元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思政教育覆盖面和影响力的拓展,但同时也削弱了来校留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对其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和文化意识形态造成了阻碍。加之留学生始终受中外文化差异的困扰,因而在各种文化形态交互融合的环境下难以做出正确选择。

三、师资水平有待提升,育人效能不高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留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兼具综合性、系统性和复杂性,不仅要求思政教育者全面且深入地把握传统文化,具备一定的文化积累和文化素养,同时还需要思政教育者强化思政理论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推动留学生思政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并借助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升思政施教水平。然而,部分思政教育者在前瞻性眼光、融合性能力和创造性发挥方面有待提升和强化,导致高校留学生思政育人的效能难以全面提升。

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留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挖掘文化资源,丰富育人内容

高校思政教育者在进行留学生思政教育时,需要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全面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资源,有效梳理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和要素构成,将传统艺术、语言汉字、古典文学、民俗活动等各类传统文化形态融入教育教学,以兼具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方式构建留学生文化育人体系,提升留学生思政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同时,来华留学生的活动范围以其所在高校的地域为主,思政教育者需要通过社会调研和参观考察的方式,深度挖掘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性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全面阐释其时代价值和精神内涵,以贴近留学生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的素材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塑造和价值引领功能。此外,思政教育者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理念,针对留学生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兴趣特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并强调文化形态的差异化对比,可以借鉴微软的中国新年墙、美国孔子学院的文化活动、匈牙利的BAOBAO包子店等文化运用形式,以文化融合的方式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高校留学生思政教育文化育人的预期目的。

二、创设多元载体,增强文化渗透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留学生思政教育的全面融合有赖于提升施教载体的多元化,以增强文化的渗透力,提升文化育人的实际效果。对此,教育者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以景观设计、文化长廊、校园广播等方式充分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并积极举办中外文化交流、传统文化讲座等校园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留学生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与熏陶,进而增强文化认同并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同时,教育者需要构建新媒体文化育人平台,借助新媒体的信息资源优势和技术手段功能拓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和影响范围,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留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强化思政教育的育人效能。此外,思政教育者要重视社会实践的开展,组织留学生积极参与非遗文化保护、传统文化宣传、民俗文化挖掘等实践活动,使留学生在亲身参与和实际操作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增进对我国文化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为其成为知华友华爱华人士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施教手段

高校思政教育者需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机制的育人效能,借助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形态的多元化和精神内涵的丰富性,将其融入各专业学科的施教过程,以此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留学生学习全过程中的渗透。因此,思政教育者需要针对不同年级的留学生制定兼具适用性和系统性的课程思政方案,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导向,开发并完善跨文化课程和项目,实现文化育人和留学生专业课程的全面融合和深度配合,使留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全面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来华留学生受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语言差异等方面的制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具有一定难度,因而思政教育者需要有效创新施教手段,结合留学生的思想诉求和学习习惯,将虚拟现实技术和多模态教学融入教育过程,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创设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情境,以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方式呈现教育内容的多种信息模态,使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方式充分感受并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多种感官的综合应用中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内化,进而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形态,树立健康的“三观”。

四、提升队伍水平,落实教育目标

思政教育者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是决定优秀传统文化与留学生思政教育融合成效的重要因素,提升思政教育队伍的建设水平,打造一支兼具施教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提升文化育人效能并有效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必要路径。基于此,高校需要定期组织思政教育者参加培训活动,以双管齐下的方式同时提升教育者的思政教育水平和文化素养,指导教育者完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体系,深化教育者的文化育人意识,为留学生思政教育水平的提升夯实人才基础。同时,全面强化留学生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主体作用,通过提升辅导员的文化素养,使其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留学生生活的各方面,以隐性教育的手段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塑造和价值引领效能。此外,高校思政教育者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创新意识,积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方法和路径,以留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和易于接受的施教手段加强文化的渗透性,使其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留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是一项长期的育人工程,且兼具综合性、系统性和复杂性。高校与思政教育者需要全面摒弃传统而固化的育人理念,及时树立创新发展和文化弘扬的意识,聚焦于文化资源、教育载体、课程体系、队伍建设等视角,凭借丰富化的内容、多维度的渗透、创新性的手段、明确性的目标强化教育效能,以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丰富留学生思政教育的时代内涵,进而全面提升教育水平,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

作者简介:

李颖,1991年生,女,汉族,江西南昌人,研究生学历,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作者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教育者留学生育人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工会博览(2023年1期)2023-02-11 11:57:46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好日子(2019年4期)2019-05-11 08:47:56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小学科学(2019年12期)2019-01-06 03:38:45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探索(2013年4期)2013-07-24 08:56:42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