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传统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

2024-12-29 00:00:00黄丽林秋曼李璇谭小燕
三角洲 2024年30期
关键词:鳌头民俗文化民俗

广州市从化区特色民俗文化,如掷彩门和鳌头醒狮,承载着当地人民对生活的愿景,反映出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期待。这些文化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演变成一种具象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当地人民对过去的追忆和对未来的展望。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掷彩门和鳌头醒狮受到了城市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传承人民俗文化振兴意识薄弱;民俗文化传承人才流失,导致掷彩门和鳌头醒狮逐渐衰微。然而在国家推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逐渐衰微的民俗文化焕发新生。

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历史研究、观察等方式,深入了解掷彩门和鳌头醒狮的起源、现状及在当地的认知度,重点是探讨如何在保护和传承掷彩门和鳌头醒狮文化的情况下,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同时,重点关注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具体的策略和方向。

从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两大类,一是民间民俗节庆活动,包括掷彩门、添丁上灯、洪圣诞等;二是民间传统舞蹈,包括水族舞、猫头狮、醒狮等。

“掷彩门”不仅是广州市从化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节庆活动,也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和娱乐竞赛的传统民俗活动。“彩门”寓意“彩数”“好彩”,即好运气、吉祥之兆。掷彩门活动的流程包括:拜祭祖祠、亲朋聚餐、升彩门花篮、掷彩门、放土炮五部分。据《从化县文化志》记载:“彩门是竹编纸糊而成,周围缠上导火线,装上小起火,小车乙、小飞鼠、小柳花等,掷彩门者预兆当年会行好运,并由集体奖给利市。”如今,彩门随着时代的变迁从木制的花篮变为铁条做成的花篮,“彩门”制作方法的改进,不仅提高了掷彩门的观赏效果,也让活动的安全性得到更大的保证。

“掷彩门”历史悠久,流传至今,香火绵延不断。2008年9月,“掷彩门”列入从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6月,列入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3年8月,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醒狮作为一种地道的广东民间文化活动,具有浓重的地方特色。传统的鳌头舞狮技艺有“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洞”。鳌头醒狮历史悠久,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与北狮不同,鳌头醒狮更注重对狮子的神似和意在,也在原来的基础上独创了一套“狮之出洞睡佛取灵芝”的舞蹈编排和故事创新。因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所以从化地区每逢节庆或重大活动时,必有鳌头醒狮助兴,历代相传。

2011年6月,从化鳌头醒狮入选第三批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舞蹈类项目,录入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今在从化各镇街中组有60多支队伍,鳌头醒狮在从化区的醒狮类中占据重要地位。

乡村文化传承的现实困境

一、乡村文化环境受到冲击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联系逐渐紧密,对农村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农村文化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城市文化和外来文化对民俗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城市文化中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逐渐渗透到乡村,使民俗文化的独特性受到挑战。同时,政府没有把握好文化转型的机遇,没有将民俗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结合,导致民俗文化被限制在本地传播与发展,无法更广泛地传播。

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大量农村人口到城市务工求学。他们长期定居在城市,在一些重要的节假日很少甚至不回农村,像掷彩门和醒狮这样的民俗文化活动参加和观看的人数就减少了。

二、文化传承意识薄弱

文化传承主体的振兴意识淡薄,不注重本土民俗文化以及特色文化资源等进行深入挖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快速流入中国,对中国民俗传统文化造成一定影响。同时迫于生计压力,人们教育观念发生转变,更加注重孩子学习成绩培养,认为“学而优则仕”,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孩子学习成绩中,觉得参加和学习民俗文化是浪费时间的事情,忽视下一代对民俗文化发展的作用。

除此之外,为了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大量青壮年流入城市工作或学习,以求获得更高薪的工作和更好的学习机会。由于长时间离开家乡,对于家乡当地民俗文化缺乏了解,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低,文化振兴意识日渐薄弱。

三、传承人才紧缺

现今社会中,传承民俗文化的主体多为老年人群体,随着老年人群体日益边缘化,他们无力继续传承民俗传统文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缺乏年轻的文化传承人才,这使得掷彩门和鳌头醒狮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如今大多数年轻人都对民俗文化不感兴趣,也不愿意学习民俗文化。

如今掷彩门这项民俗活动只有七十岁以上的人才会编制“彩门”以及清楚整个活动流程;此外举办一场醒狮活动,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些年长者没有那么多精力支撑完一整场活动。民俗文化传承人逐渐衰老,而培养一批新的传承人又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因此,如何吸引新生力量加入民俗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仍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民俗传统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

一、发掘文化资源

国外一般会设立专门机构或者招聘专业的人才对民俗文化进行保护和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同时还提供一定的资金资助和福利保障,解决其后顾之忧。我国民俗文化发展情况与国外有显著差异,由于幅员辽阔,民俗文化众多,资金投入有限,不能兼顾民俗文化的共同发展。同时我国民俗文化的传承人在一定程度上把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当成一种谋生的方式,一旦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他们便会选择其他的方式来维持基本需求。因此,政府应加大对民俗文化的资金投入,支持当地民俗文化的发展,在保障民俗文化传承人福利待遇的情况下,将民俗文化推向社会,形成经济效益,吸引人才加入。政府还可以通过经济补贴政策吸引居民的加入,鼓励他们发展民俗活动,并且充分考虑当地产业结构,重点支持对民俗文化发展有帮助的企业。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推进民俗文化进校园,在中小学和高校设置民俗文化的课程。比如从化三中同鳌头醒狮团队合作,将鳌头醒狮项目送入学校的课外活动中。同时鳌头醒狮团队与学校积极组建课外醒狮社团,通过地方校本课程学习民俗文化知识,并在课外的民俗文化活动课中体验深化,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加深学生对民俗文化认识,由学生推动民俗文化的发展。民俗文化进校园不仅具有传承文化的时代意义,同时还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增强文化认同

公众参与是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到公众的生活中,从而使公众参与掷彩门与鳌头醒狮的传承保护意识逐渐形成。

年轻人对民俗文化的了解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民俗文化的发展。政府应搭建宣传平台,加大对民俗文化的宣传力度,将掷彩门和鳌头醒狮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提高人们传承民俗文化的积极性。一方面,基层部门要给予帮助和支持。对于那些有意愿进行民俗文化传承的人,基层部门应该尽量给予他们在生活上和工作上的帮助,使其能够集中精力去学习民俗文化。另一方面,政府要引导公众对民间文化的正确认知。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利用好社会舆论。政府要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介进行宣传,提高群众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民俗文化的氛围。

此外,要积极以掷彩门和鳌头醒狮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民俗文化源于民间,更要回到民间。民俗文化传承仍然需要依靠当地居民的支持,政府应在日常生活中宣传民俗文化对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要鼓励当地居民投身于民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提高当地居民参与民俗活动的积极性。

三、壮大人才队伍

掷彩门与鳌头醒狮因其活动区域的限制,仅在从化一带流传。政府引导掷彩门和鳌头醒狮传承人将其技术教导给其他人,并且大规模传授民俗文化技艺。传承人愿意将其传承下来,可以申请技艺与当地政府共享,由当地政府给予传承人一定的经济回报。传承人可将民俗文化技艺以专利的形式出售给政府或者有资格的个人和部门,由当地政府牵头,发动并集合当地的财政组织民俗课程并对感兴趣的居民进行民俗文化的培训,这样既能培养出大量的民俗文化接班人,也可以把这种濒临绝种的民俗文化技艺保存下来。同时传承人的意见也很重要,政府应听取民俗文化传承人的意见,寻找适合传承民俗文化的人才,并且结合当今时代的发展,在保护和传承中对民俗文化进行创新发展。

除了运用当地的财政手段外,还可借助社会资本对民间文化后备人才的培养。地方政府的资金有限,借助社会资本对民俗文化进行培养可以有效缓解政府资金的压力,将资金更准确地用于民俗项目和传承人中。

同时,在培养后继人才和受众队伍方面,要更加深入地融入学校教育系统中去,当前各种形式的“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还存在着较大的随机性和偶发性,只有把“非遗”的教育和普及提升到一个完整的、系统性的层次,并建立起相关的教育和培训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断代”的问题。

传承民俗文化意义

掷彩门是一项民间喜庆活动,是从化人民祈盼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体现。这项活动有助于增进村民之间的感情,使乡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鳌头醒狮是一种民间舞蹈,以其欢快的节奏和生动的表现力,成为村民们娱乐和健身的重要方式,是乡村文化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鳌头醒狮的舞蹈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韵味,为乡村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这两种活动,都是从化特色民俗文化组成部分之一。

民俗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当地的历史变化,传承乡村的历史、传统和信仰,成为乡村文化的重要标识。这些民俗文化活动还可以丰富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文化素养和生活品质。

乡村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转化为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和观光,激发乡村活力和提升乡村形象。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通过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综上所述,该课题针对当前掷彩门和鳌头醒狮等民俗文化面临失传的困境,提出了可行性建议。深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以及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民俗文化同乡村振兴相互赋能、相互促进。同时将掷彩门和鳌头醒狮的研究作为一个重要参考和指导,为其他民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思路和方法。

掷彩门和鳌头醒狮作为广州市从化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流传的文化标志与象征。对于民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在当下显得更为重要,迫切需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相关问题还有继续深入研究的必要,例如民俗文化传承人与政府组织之间应该通过怎样的机制协调配合、相关制度和机制建设,以及对于如何传承与发展民俗文化等方面都需要系统性研究,不断探索较为成熟的应对方案。

作者简介:

黄丽,2003年生,女,汉族,广东韶关人,2021级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林秋曼,2001年生,女,汉族,广东湛江人,2020级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李璇,2003年生,女,汉族,广东英德人,2021级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谭小燕,2002年生,女,汉族,广东英德人,2021级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2022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民俗传统助力下的乡村振兴研究——以从化地区的醒狮和掷彩门为例”(项目编号:S2022126230275)成果。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猜你喜欢
鳌头民俗文化民俗
冬季民俗节
环球时报(2023-02-10)2023-02-10 17:18:07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小主人报(2022年6期)2022-04-01 00:49:38
留白
“特惠日”遵义占鳌头
民俗中的“牛”
金桥(2021年2期)2021-03-19 08:34:08
高洋斌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中华建设(2019年7期)2019-08-27 00:49:30
民俗节
大众文艺(2019年13期)2019-07-24 08:30:18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海峡姐妹(2016年3期)2016-02-27 15: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