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普及跟上时代潮流、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是时代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为加大非遗元素呈现力度,提升大众对非遗文化魅力的感知度。本文针对苗族刺绣的发展方式进行数字化创新,利用数字AR技术将平面变立体,使用VR技术实时交互。通过数字技术加大非遗元素呈现力度,让非遗文化以更丰富的形式走进百姓日常,同时助力苗绣振兴与发展。
苗族刺绣历史悠久,纹样多样、针法繁杂,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代表着中国少数民族最高刺绣水平。早在2006年5月,苗族刺绣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即便如此,随着时代变化节奏加快,不少苗族青年走出大山,务工经商。外来文化同时冲击着国内文化市场,大众对苗族刺绣的认识依旧不够广泛。运用新形式将数字技术融入苗族刺绣中,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才能让苗族刺绣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苗族刺绣千年传承
一、历史地位
刺绣,是指用绣针引线在纺织品上穿绕出各种花纹样式。过去常出现在女红中,因此多为妇女所作。刺绣的起源很早,距今已有两三千年,是中国的传统工艺。不同于五大流派、四大名绣,苗族刺绣更加活跃于贵州民间,在贵州,他们的语言更像是刺绣而非文字。刺绣不仅蕴含着他们的信仰与文化,也象征着他们智慧的结晶。贵州有着17个世居少数民族,技艺针法30余种,其中苗绣包含着12种。在我国众多的民族刺绣技法中,苗族的针法技艺是最多的,这也就奠定了苗族刺绣在众多少数民族刺绣中的首要地位。
二、艺术特征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根据不同绣法所使用的针法,苗族刺绣所使用的绣针也被研究出许多种。其中主要以大、中、小来区分,其中的长短、粗细也各不相同。在刺绣过程中,绣娘们使用直、锁、打籽、挑、缠绕等方式运针,施针将绣线组成各种纹案。
由于贵州的苗族大多生活在深山里,长期与世隔绝,受外界流行元素干扰小,因此较为完整地将上古时期的艺术风格传承了下来。苗族刺绣用色大胆跳跃,色彩鲜艳活泼,暖色调居多,虽然每个支系的族群都会根据所处的生态环境选择自己的刺绣色调,但总体以大红、大绿为主。苗族刺绣将颜色运用到极致,两个看着并不协调的颜色却能在他们的针下显得相得益彰。她们将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在不同的物品上将花、鸟、蝶、龙等动植物进行变形,抽象化、夸张化、符号化,造型奇特,粗犷与细腻共存。不仅如此,这些刺绣还包含着许多文化功能,例如婚葬嫁娶、祭祀祈福等,不同场合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他们通过刺绣中的图案来表达对自然、祖先的崇拜,用刺绣来记录迁徙的历史故事。不局限于外表的形似,更看重神似,丰富的想象力与高度的概括力使苗绣独具一格,体现着浓厚的地域民族特色。
数字时代苗族刺绣发展概况
一、人才断档
受地形影响,贵州山川连绵不绝,山路崎岖,过去出行十分不便。在互联网时代还未到来时,苗族妇女的大多时间都花在刺绣上,她们从七八岁时就开始学习刺绣,在出嫁前为自己绣出嫁妆。她们通过刺绣来完成自己的情感寄托,用刺绣将情感表达。聚会闲聊时,女子之间交流心得,比谁的绣品更精美,绣技出众的姑娘往往会得到称赞与追捧。久居深山,妇女间的消遣工具唯有此,因此她们可以花费大量的时间来钻研刺绣。而随着时代更迭,城镇化发展迅速,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苗族的许多年轻妇女走出大山,外出务工,继续留在村里学习苗绣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同时,互联网中庞杂的信息也分散着她们的时间与注意力,闲暇时间人们更热衷于刷短视频、购物。即便苗绣的历史底蕴深厚,但专心钻研苗族刺绣的人也越来越少。以至于现代苗绣技艺精湛的传承者大多为上一批的中老年人,苗族刺绣面临着严峻的人才断档危机。
外界事物日新月异,苗绣的行家里手大多深居简出,长期封闭在家乡,她们对外界的变化不甚了解,因而面对外界的需求,她们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设计理念较为陈旧,很难做出符合年轻人审美的绣品。而当代学习苗绣的年轻人虽然对现代审美了解颇多,但复合型人才较少,大多存在基本功不扎实、对苗绣文化内涵了解不够深入的问题,能做到出类拔萃的年轻人寥寥无几。
二、公众认知不深入
“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关于印发《“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通知,有关政府相继开展相关非遗保护工作,但根据调查研究,苗族刺绣相关的文献、论文与其他非遗类文献相比依旧较少,苗绣的传播范围主要还停留在贵州与湖南这些苗族聚居之地,影响范围并不广泛。苗绣的宣传渠道较为单一,即使是大学生群体,他们对苗族刺绣也只是略知一二。且线下实体店多位于当地景区内,市场受众小。
此外,虽然“国潮”盛行,文创行业繁荣,但如今市面上的文创产品大都千篇一律,文创市场开始出现“蒙皮”式、流水线化等问题,价值创造缺乏苗绣特色。价值创造缺乏特色,内容同质化,消费者审美疲劳。究其根本,是商家美学素养不足,缺乏想象力与创造力,无法将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既无法传达真正的苗绣精髓,也不能满足市场要求。
三、数字时代,传统手工艺发展困难
外来文化冲击与机械化双重加持。新时期,信息化浪潮来临,全球化进程加速。韩流、日系等国外文化在国内形成热潮,人们逐渐排斥民族服饰、传统文化,出现了“国外的月亮比国内圆”等思想。年轻人热衷各种欧美大牌,追捧、模仿外国明星,外来文化的渗透使本土文化受到冲击。
在过去,传统手工艺品大部分依靠匠人手工制作,耗时耗力。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受机械化、工业化的影响,大批机械设备制造的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入市场,因机器制作时间短、生产数量多、操作简易、变现快的优势,我国大批手工业者纷纷放弃手作,将精力投入机械化生产中。但机械生产的绣品缺乏创意、内容扁平,同质化的缺点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应该是由绣娘匠心创造的艺术品,纹样、造型经过反复推敲、潜心创作后流入市场,才能传达苗绣背后的文化内涵,留住苗绣技艺。
非遗视域下苗绣传承之道
一、守正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背后蕴含着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可以引领人、塑造人。在学习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能够让人们对中国千年历史有更生动的理解,千年传承的民族故事能激发人们心中对本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延续优秀精神文明命脉。传承苗绣最重要的是立足传统再创新创造,守正绝不是因循守旧,而是把握正确道路,以人为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将苗绣文化精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在传承过程中守住根基,将苗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做到推陈出新、守正创新,把握时代,用多元化的形式探索才是新时代传统苗绣发展之道。
二、依托数字技术活态传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每一次的科学技术重大进步都会带来一次社会的变革。在艺术领域也是如此,从传统四大媒体到新媒体技术、从手工绘画到印刷摄影……科技让艺术展现的方式多样化,人们对艺术的认知也因此一次又一次被颠覆。在过去,传统艺术被分为以绘画为代表的静态与音乐舞蹈为代表的动态。现如今,数字技术可以将两者合二为一,呈现出新的符合时代的艺术形式。例如,近期在网络爆火让无数画师下岗的“AI绘画”,它通过预设模型与算法,用户输入指令,机器人就能在短时间里做出精美的作品。早在2022年8月,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场美术比赛中,使用AI绘画的杰森·艾伦凭借着《太空歌剧院》拿下了数字艺术这一大奖。在数字时代,传统艺术与数字技术结合是大势所趋。
苗族刺绣亦可以依托数字技术,用数字赋能,让苗绣由二维变成三维,由扁平变立体。苗族刺绣的针法繁杂、纹样多式,若无法沉浸式体验,很难学习。我们可以采用数字AR APP系统,通过AR技术把苗绣的特色文化融入数字技术中,利用AR技术转换成三维立体,在项目过程中提出实时交互,使用户不受地域和空间的限制与苗绣进行互动。比如进行刺绣学习,定制自己的专属苗绣作品等,进一步增强用户的体验感及苗绣的展示趣味性,不受时间与空间上的拘束。
建立苗绣网站,进行文化宣传,普及苗绣知识。通过更新苗绣新闻时讯,讲解技法联系传承人等板块,在苗绣与大众间建立桥梁,让对苗绣感兴趣的人有一个方便快捷了解到苗绣的渠道,以便大众能在第一时间了解更多。用户在网站了解更多后可以在右上角找到相关的微信小程序和App的下载方式,以及了解我们的衍生项目AR小卡。
在App端中加入购物模式,助力苗族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苗族本地商家经检验后注册进行网络售卖,可以减少消费者被假苗绣产品欺骗的概率,购买到真正的手工苗绣产品,再使用AR技术将用户的自主设计加入原始苗绣产品中,不仅增加了趣味性,也迎合了市场需求。此外,与苗绣传承人的工作室合作,加入更为详细的传承大师介绍以及联系方式,可以直接与大师工作室联系,加入苗族传承人工作室,缓解人才断档危机。
在大众使用率极高的微信端注册小程序,设立苗绣文化社区,让世界各地的苗绣爱好者交流,出售苗绣周边产品,以及扫描自主设计的AR小卡。用户打开微信扫一扫可以直接玩AR小卡,通过扫描AR小卡全方位感受立体苗绣,了解苗绣技法、起源发展史以及图文样式。喜欢苗绣的用户在扫描AR技法卡后学习到真正的苗绣技法,通过AR近距离感受苗绣魅力。若发展得当,还可进行产教融合,让AR小卡进入课堂,学习苗绣的学生能在AR小卡的帮助下更为直观地学习刺绣过程。
传承苗绣不仅要传承技艺,更要传承其背后的文化和匠人坚韧的精神,时代的洪流下唯有精神与文化是不会被磨灭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将市场喜好与传统苗绣相结合是值得我们未来再去探寻的。但新时代新发展,也意味着有新的机遇,苗族刺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证明它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因此更应抓住时代变革所带来的机遇,用数字技术做媒介,让科技与艺术融合、与传统融合、与手工艺融合,守正创新。将传统的手工艺用合理的形式活态传承,激发新的活力,让非遗走进生活、走近群众、走向未来。
作者简介:
杨钥茹,2004年生,女,汉族,江西宜春人,本科,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艺术;王高伟,通讯作者,1986年生,男,汉族,山西祁县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数字虚拟、数字影视、交互设计、三维可视化。作者单位:南宁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