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融合

2024-12-29 00:00:00陈紫玲
三角洲 2024年30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中华马克思主义

新时代下的守正与发展观

守正是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根本遵循,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进行融合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挖掘,激活其中的优秀因子,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实现对时代的引领,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发展是指在守正的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发扬与创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实践基础,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具体内涵。发展要强调实践性,注重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并通过实践检验学术的发展,以此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融合。守正与发展的结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融合的关键。只有通过守正,才能在思想上找到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通点,使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强大生命力。同时,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找到创新融合的路径和方法,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具体内涵。

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乃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关于立场、观点及方法的集中展现,是在实际运用和深化中,为大众广泛认同并被视为真正具有实质性的理论体系。此原理系统阐述了自然认知、社会变革及人类思维等各领域的客观规律,以及社会形态自低级至高级的演进规则。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下实践相结合,助推社会主义制度诞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充分体现出它在推动全球历史变迁和推动全人类进步中的重要价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它源自无产阶级的利益,经受住实践考验的理论公认的真理。尽管时代变迁、社会进步,然而马克思主义的真正价值魅力却从未消退。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坚持以提问方式去探究,将世界观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新时代所提出的问题。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乃是任何一国、一族得以传承与发展的基石,失去此便意味着精神命脉的断裂。”这进一步确定了我们党对于传统文化之重视程度,务必认真诠释、深入贯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乃中华文明之精华所在,是民族精神之象征,是世界文化长河中的重要砥柱。用现代价值观激活传统文化,以古老哲思解答现实困境。唯有让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风采光荣世界,吸引更多关注、理解与敬重,才能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贡献。因此,应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挖掘其多元价值,彰显中华文化及中国精神之标志性元素及其新时代成果。

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两种文化在发展中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其中尤其需要提到的是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马克思主义文化以其强烈的时代精神和科学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实现了二者的互促互进。然而,在融合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及时发现和解决。在此,需要认真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可以增强文化自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多元性的特点越来越明显,这也带来了文化冲突。通过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可以保持文化的独立性,增强对文化的自信心。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但都有着优秀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通过两者融合,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也可以增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文化竞争力。

其次,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可以促进文化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注重实践和理性思维,这对于文化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注重艺术、哲学等领域的研究,两者的融合可以促进文化创新,激发文化发展的动力。通过融合,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性相结合,推动文化创新,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体系。

第三,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可以提高文化教育质量。文化教育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文化在教育、传承人培养和现代化创新方面存在不足,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通过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性相结合,提高文化教育的质量,让更多人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通过文化教育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的发展。

第四,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倡导和谐社会的文化,两者的融合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通过文化融合,可以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守正与发展

一、强化巩固马克思主义根本地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指导地位,对于激活和传承中华文明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并实践马克思主义,同时积极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两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之所以如此,主要取决于以下三点原因:其一,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主流地位,让中华文明坚定地朝向社会主义方向迈进。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虽然文化拥有独立性和能动性,但在现实中,社会形态才是文化发展的最终推动力。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本质上已经确定了中华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其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总体原理去激发中华文明固有的现代化元素。要实现中华文明的全新转型和创新发展,需要以科学的价值标准和方法论作为引导,以便成功实现从传统文明到现代文明的嬗变,形成中国特色的新文明。最后,强调“第二结合”理论并非减损或减弱马克思主义的主体作用地位,或是漠视诸如“文化复古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存在,而旨在借鉴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和思想理念来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从而持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崭新境界。随着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立党立国事业中的地位日益牢固,将更有力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转化和激活提供科学指导;反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若能在当代发展与科学社会主义观点更加吻合并相互融洽,就能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独特贡献。

二、求同存异,打造新的文化体系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存在高度关联,又因其源于异域与生长背景各异而具备区别。这并不意味两者的结合仅是简单的排版式组合,而是需在尊重差异、保留特性的基础上,相互适应激发,构建出新文化生命体的有机整合。尽管不能用其他文明来取代中华文化,但多元文明间能通过互解互融推导出一种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型文明风貌。故此,应避免将两者同质化或视作相等对待,尊重其独有的思想与文化特性。推动两者的深度交融,并非旨在消除差异,而是让两者“在更为广泛的领域中发挥自身价值,创造新的力量”。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通过最大化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中华文明的塑造潜力,以实现双方的相互激荡与激活,引发深入的化学改变。

通过对中国的国情进行深入研究解读,挖掘发展潜力巨大且能有效应对中国实情的优良文化遗产,经过创造性改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新性的发展。发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元素,以获取积极向上、发展进步的动力,这已逐渐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任务,因此,必须全力以赴,致力于谱写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崭新篇章。

三、延续古今,为后代建设中华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积极弘扬中华古老文明,推进其创新性发展,提出具有新的时代特征。他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从未间断、延续至今的典范,“既属于我们这一代,也属于子子孙孙”。当前,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能否充分发挥中华文明丰富的内涵特质,更加有效地促进其创新性发展,从而构建完整且现代化的中华文化文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部分,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实际上,文化生长于民族历史演变和生存、生产方式的变化之中,呈现出传承和创新同步并举的筛选与优化过程。然而,由于社会发展阶段以及公众认识能力的限制,加之部分传统文化精华可能会因适应现代社会而遭到遗忘或忽视。因此,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策略,而应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对其中的精髓加以识别和发扬。中华文明显现出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及和平性的独特性,正是这些优势特质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进行深度挖掘并实现文化传承,完成从传统文化到现代中华文化文明的过渡。

比如,中国当前提出的“一带一路”政策就是对古代丝绸之路文化的传承和拓展,既保留了历史遗存,又赋予了其新时代的意义。古人向往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与社会主义国家到达共产主义彼岸的愿景相契合,因此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国家治理之中,形成独树一帜的“中国特色治理模式”。以此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与新发展,并依据时代变迁及未来社会的需求,对中华文明作出全新的诠释与全球化传播,以照顾到民族叙述和全球话语的双重特色,驱动其持续的创新转化与进阶,助推其从传统文化转向现代文明的蜕变之路。

四、吸收外来,实现外来文化本土化

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第二个结合”的价值在于确立摒弃西方文明的更契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理念,彰显出古今通论、中西源流的历史观,使习近平文化思想表现出广阔的文明视角及深邃的历史洞察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构建,是适应全球时代人类生存与生活模式变革的行动,既具民族特色又有世界影响,而且是跨越今日与往昔、引领未来的文化运动。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需遵循开放包容的原则。坚守中国文化立场的同时,还必须广泛汲取人类文明的精髓。不仅需要批判采纳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更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并非闭门造车、孤芳自赏,而是平等融入世界多元文明。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心全人类共同利益及发展问题,并不囿于自身历史文化发展,而是积极在与其他各种形态文明的和睦相处和相互交流中,持续汲取丰富的文化养料。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包容性及其时代发展需求,使得它有必要立足于世界文化交流,采取“兼容并包”的策略,选取优异的文化元素进行采纳,从而丰富中华文化思想的世界内涵,提升中国文明的国际辐射能力。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间既有显著差异,亦具备密切关联。尽管研究方法、进程和思辨模式各有特色,但更加强调人为主观实践经验。在坚定遵循马列主义价值观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逐步建立完整且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结合与创新发展。这将有力地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孕育坚实的发展基础。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中华马克思主义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军事文摘(2022年20期)2023-01-20 22:54:59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当代陕西(2020年16期)2020-09-11 06:21:30
见证中华文明的甲骨文正在从高冷变得亲近
当代陕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22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