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驱动下新型出版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4-12-21 00:00:00陈烨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21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向“新”而行,以“质”取胜的先进生产力。近年来,新质生产力以新动能置换旧动能,推进出版新模式,催生出版新业态,助力出版产业在技术层面、制度层面,乃至整个产业体系上的转型升级,并通过新需求牵引新供给、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推动图书供需侧更高水平的平衡,实现出版产业质的蜕变。在出版活动中,以编辑为核心的劳动者是出版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劳动资料(出版设备)需要被劳动者掌握和使用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劳动对象(内容)要通过劳动者的加工才能成为最终面世的出版物。因此,出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绕不开新型出版人才培养的话题。

在出版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新型出版人才要具备创新思维、复合能力和人本精神等核心素养,以创新思维应对产业转型的新挑战,以复合能力适应职业发展的新趋势,以人本精神指导内容创作的新模式。文章以出版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为“发力点”,探讨如何破除制约人才创新的制度藩篱,营造适宜新型出版人才栖身的优质生态。同时结合作者所在出版社的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提出优化人才激励机制、动态调整培养方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等人才培养路径,旨在为实现以人才领航新质生产力、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提供思路。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型出版人才;出版产业;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G2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24)21-0229-05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在新发展阶段,“量”和“质”需引起同等重视,没有“质”的飞跃,“量”的积累便失去意义,而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1]。

“欲致其高,必丰其基;欲茂其末,必深其根。”新质生产力是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要让新质生产力茁壮成长,必须厚植人才“沃土”。

一、新质生产力推动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向“新”而行,以“质”取胜的先进生产力。近年来,出版产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但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还存在差距。新质生产力的投入,可以驱动出版产业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内核动力。

(一)“新”——以新动能加速出版产业转型升级

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新质生产力之于出版产业,就是以新动能置换旧动能,助力出版产业在技术层面、制度层面,乃至整个产业体系上的创新,最终实现转型升级目标。

1.新动能推进出版新模式

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对产业生产模式、商业模式产生深刻影响。出版企业将云服务、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应用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实现生产去中心化,解决了传统出版因专业度高而导致生产环节之间沟通不畅的问题,保证了产业链顺畅运行,提升了生产运营效率[2]。从选题策划开始,编辑可以借助开卷等后台工具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从而便捷地捕捉市场特征,形成用户画像,分析读者阅读偏好,为决策提供灵感和数据支持;进入编校出版流程,可以利用智能编校排系统进行书稿的审校、排版,并通过云平台把控出版、排版、印刷的实时进度;到了图书销售阶段,可以利用物联网数据平台获取图书从生产到售卖的每一个节点数据,进而对图书的销售情况进行分时段、分渠道、分用户、分地区等多维度分析,及时调整营销策略,使图书销售更具针对性。

数字化平台将供给侧和需求侧紧密相连,帮助出版企业实时捕捉市场动态,洞察消费者需求,实现精准营销,进而促进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模式重构,让出版这个传统产业在一次次迭代中“强筋健骨”,塑造竞争新优势。

2.新动能催生出版新业态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3]。出版不仅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出版界努力打通文化出版与互联网、大数据、元宇宙等数字产业的资源配置渠道,推出电子书、有声读物、影视、游戏、动漫等“文化+科技”产品矩阵,实现出版产业链的延伸,增加文化出版的附加值。

例如,从2024年全民阅读日起,广铁集团在88趟高铁上设置“书香列车”数字阅读空间,乘客只需通过微信扫码就能线上畅读旅游、美食、人文、地理等多个主题书籍,减轻长途出行的疲惫[4]。在2024年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上,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围绕热门游戏《黑神话:悟空》中主人公的冒险路线,重点展示了山西古建筑、历史文化遗产相关的出版物[5]。

在新质生产力的助推下,出版企业积极探索新型业态的发展路径,在文博、文旅、文教、文娱、文创等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促进了生产要素高效组合、顺畅流动。

(二)“质”——以高质量供给回应大众期待

新质生产力之“质”在于质量,解决的是“好不好”的问题[6]。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解决供需侧不匹配问题提供了新方案,为提升需求质量提供了新思路,从而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新平衡[7]。

1.以新需求牵引新供给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众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发生显著变化,消费升级趋势明显,具体表现在消费结构(服务型消费比例提升)、消费品质(追求“性价比”和“质价比”)、消费行为(由标准化产品转向定制化产品)、消费方式(以互联网消费为主)等方面[8]。

在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品策划和营销,成为出版行业的共识。在产品结构上,出版企业积极探索利用创新科技增加纸质图书附加价值的方式,如持续推出优质的体系化课程、进行常态化社群运营、提供陪伴式线上服务等,进一步升级知识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在产品质量上,坚持“内容为王”,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进行市场调研、选题策划,创作和出版大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图书。在产品形式上,细分目标市场,针对特定读者群或特定渠道开发个性化、定制化、特色化产品,增强读者黏性。在营销模式上,适应互联网消费特点,以音视频、直播、社群等形式积累原始流量,再通过精准营销和精细化服务实现销售转化。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出版物生产与消费、图书供给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匹配,让出版物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畅通循环,进而激发出版产业潜在的发展动能[9]。

2.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纵观近年来我国优秀出版物,有响应大众需求,引起大众强烈共鸣的通俗佳作,如讲述基层群众生活的《下庄村的道路》(获第十六届“五个一工程”奖),面向大众普及中国艺术的《大话中国艺术史》(获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也有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的时代精品,如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史性变迁的《巨变:改革开放40年中国记忆》(获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反映新时代精神气象的《为什么是深圳》(获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还有积累和传播人类的思想和智慧,推动社会进步的学术著作,如全方面涵盖汉语方言学科知识的《汉语方言学大词典》(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对我国科技创新决策和推动科技事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科技强国建设之路:中国与世界》(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推动了出版产业以市场为导向的内容生产方式变革,助力出版企业深挖优质选题资源,以匠心打造具有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精神高度的经久不衰的精品图书,顺应民众对高品质精神生活的期待。

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为提升消费者的需求质量提供了新思路,促使出版产业以引领市场为目标,勇担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唱响主旋律,讲好中国故事,以优质作品服务读者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高尚的审美情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和生活品位。

二、新型出版人才驱动出版新质生产力持续发挥作用

就出版而言,劳动者(编辑、作者、校对)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劳动资料(出版设备)需要被劳动者掌握和使用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劳动对象(内容)要通过劳动者的加工才能成为最终面世的出版物。因此,要发展出版新质生产力,必须抓住新型出版人才这一关键要素。

(一)锁定新型出版人才培育“发力点”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新型出版人才的培育方向是什么?笔者认为,不妨在新型出版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上发力。

1.新型出版人才应具备创新思维

新质生产力要依靠创新驱动,而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当前,出版产业面临着融合转型疲软、信息技术革命冲击、市场竞争加剧等诸多新挑战。新的挑战需要创新的思维方式来应对,以创新体制推动产业融合转型,以创新技术革新内容形式,以创新渠道开拓市场空间。例如,人民邮电出版社创新采用互联网架构模式,成立了音像电子与网络出版部,整个部门都基于互联网公司的岗位设置,主要研发数字出版产品[10]。新星出版社将销量思维转变为流量思维,与短视频平台和音频分享平台合作,对已出版的原创推理小说进行视频化和音频化改编,实现一种产品多种形态、一次投入多次产出[11]。

创新思维是新型人才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能力。面对新挑战,新型出版人才应积极思考、认真研究,打破惯性思维,探索新的出版模式、新的内容形式和新的营销手段,努力将新挑战转变为新机遇,推动出版产业向新突破。

2.新型出版人才应具备复合能力

随着出版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数字化出版的发展,版权经纪人、数字出版编辑、图书主播、图书选品师等新职业涌现,而且很多是从编辑岗位转型过来的——编辑对图书最了解,在选品、卖点提炼、产品解说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这些新兴职业都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职业边界模糊的特点,这对新型出版人才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结构提出更高要求: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跨领域特别是新媒体领域的知识渗透,又要能根据实际需要对多领域知识进行摄取、重构和利用[12]。

因此,新型出版人才应成为知识、能力、思维复合发展的“杂家”,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主动拓展知识面,突破单一领域的知识束缚,学习并掌握新媒体职业的底层逻辑,树立用户意识、创新意识、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此外,还要加强创新技术的学习,让数字技术、智能技术与专业技能协同互补,推动出版产业向高攀登。

3.新型出版人才应具备人本精神

创新科技促进出版产业智能化发展,而人本精神让出版产业更有“温度”。在智能技术的滚滚浪潮之下,出版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手段,是守住人类情感和意志的关键防线。首先,智能技术无法提供内容创作所需的灵感和创意,人工智能通过学习所生成的文章实际上是对人类文明既有成果的再组合、再消费,智能技术本身并不会形成新的文明成果[13]。其次,智能技术所生成的作品往往缺乏人类作者的情感和个性,难以让读者产生共鸣。最后,智能技术在选题策划、内容审校、市场分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对作品的文化背景、社会价值的考量,以及如何精准把握市场趋势和读者需求制定营销策略等,仍然需要出版工作者的智慧和经验。

“技术的工具价值,只有在正确的人文理性、目标价值引导下,才能发挥最佳功效。”[14]新型出版人才应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结合,超越技术的工具性,寻求技术的人文性,让创新科技与人本精神相辅相成,推动出版产业向优求索。

(二)瞄准“发力点”,培养新型出版人才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关键是如何让他发光。要让新型出版人才在出版的舞台上“闪闪发光”,就必须破除制约人才创新的制度藩篱,完善新型出版人才培养、使用、激励机制,营造适宜人才栖身的优质生态。

1.瞄准创新思维,优化人才激励机制

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一是要为人才创新提供资源保障,充分授权和放权;二是要构建多元激励机制,以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事业激励等模式激发创新热情;三是要健全容错机制,给予试错空间,宽容失败[15]。从制度上蓄养创新的“源头活水”,可以让更多“千里马”在创新发展之路上自由驰骋,助力出版产业“永葆青春”。

以笔者所任职的广东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粤教社”)为例,其每年都会组织“粤教杯”青年编辑大赛,鼓励青年编辑紧跟政策导向、聚焦主业,策划优质图书选题或立体化融合项目。对于获奖项目,出版社会从人、财、物三个方面提供相关资源,包括资深导师、作者团队、项目资金等。这样从出版社集体而不是编辑个人的层面推进项目,既能切实地让创新项目“落地开花”,又能给予编辑“组织支持感”,激发编辑的参与精神和创新动力,从而推动出版社持续发展。

2.瞄准复合能力,动态调整培养方案

紧跟产业动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阶段性学习促进出版工作者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地充实出版知识体系,加强创新科技应用培训,提升出版工作者对新型科技的认识与运用能力,促进专业技能与创新科技融合,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健全新兴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开发多领域衔接互融的专业课程,让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与市场需求同步。

例如,粤教社在编辑实务培训基础上,积极探索“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路径,成立AIGC兴趣小组,建立“AIGC教育出版创新应用”交流群,鼓励编辑在日常工作中运用黑马校对、智能审校、校对通、AI编辑室等智能工具,让编辑通过交流学习加深对创新科技的认知,在业务实践中提升应用创新科技的能力。同时,组织元宇宙项目分享会、抖音运营案例分享会等专题讲座,有利于编辑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借鉴优秀同行的经验,实现创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3.瞄准人本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德技双修”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尤其警惕单纯的“技能主义”,出版技能培训应以育人为旨归,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出版人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以“人本化”的价值观培养德才兼备、内外兼修的新型出版人才,让“科技力”与“人文力”并驾齐驱,共促出版新质生产力发展。

例如,粤教社会不定期组织员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文件,通过思政教育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引导他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同时,在选题策划方面,要求编辑着重论证选题的社会影响力,并提高社会价值突出的选题通过率,以孵化更多突出思想引领、彰显主流价值、富有文化内涵、产生广泛影响的出版项目。

三、结语

用旧地图是找不到新大陆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在出版领域,新质生产力正以全新动能给产业模式、产业业态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推动供需侧更高水平的平衡,实现出版产业质的蜕变。

出版产业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做好“新型出版人才”这篇大文章。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要以新型出版人才的核心素养为“发力点”,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的环境,健全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完善有利于人才施展所长的用人机制,让人才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种子”,竞相萌发,欣欣向荣,为出版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输送生生不息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开创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J].先锋,2024(6):4-10.

[2]杨政.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出版之变对书业突破阵痛期对6个判断[EB/OL].出版人杂志,(2024-04-18)[2024-10-0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6673914980362801wfr=spiderfor=pc.

[3]谢志远,陈洋.走好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之路[J].新湘评论,2024(11):17-18.

[4]黄庆.“阅”享旅途!广铁“书香列车”数字阅读服务上线[N/OL].广州日报,(2024-04-23)[2024-10-04].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4/04/23/SF11871824b83b0829ba41475e8723ee.html.

[5]海南省新闻办公室.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新闻发布会[EB/OL].海南省人民政府,(2024-09-10)[2024-10-04].https://en.hainan.gov.cn/hainan/zmgxwfb/202409/6a374746ad6746a8bd186a7bcf317c1a.shtml.

[6]李斌,方万一心.新质生产力之“新”与“质”[N].宁夏日报,2024-04-12(7).

[7]张建刚.在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N].光明日报,2022-09-05(6).

[8]彭泗清.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迁:新维度与新趋势[J].人民论坛,2023(18):21-24.

[9]范军,邹开元,田静瑶.新质生产力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价值意蕴、实践要求[J].科技与出版,2024(3):90-95.

[10]宋平.传统出版转型更要“转脑”学会运用互联网思维[N/OL].中华读书报,(2012-12-12)[2024-10-04].https://epaper.gmw.cn/zhdsb/html/2012-12/12/nw.D110000zhdsb_20121212_3-06.htm.

[11]马汝军.思维引领,求变创新[N/OL].中华读书报,(2022-03-16)[2024-10-04].https://epaper.gmw.cn/zhdsb/html/2022-03/16/nw.D110000zhdsb_20220316_3-13.htm.

[12]苏荟,莹莹.职业教育服务智能时代新型人才需求的适应性困境与改进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2(30):23-27.

[13]顾理平.技术的工具性与人的成长性:智能技术进展中的伦理问题:以ChatGPT智能应用为例[J].传媒观察,2023(3):36-41.

[14]李斌.守护技术创新的初心[J].党建文汇,2016(2):1.

[15]张平文.从三个维度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势赋能[N].学习时报,2024-05-10(6).

作者简介陈烨,编辑,研究方向:教育出版、学术出版、出版人才培养。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以科创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山东国资(2023年9期)2024-01-02 13:49:10
何为“新质生产力”?
领导月读(2023年10期)2023-12-23 15:47:36
支持科技创新成财政提质增效新出口 发展“新质生产力”蕴含投资新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新民周刊(2018年11期)2018-04-02 04:29:06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人民论坛(2018年5期)2018-03-12 00:16:18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祖国(2018年1期)2018-02-02 18:01:45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长期发展新优势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人民论坛(2016年27期)2016-10-14 13: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