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学界广受关注。比喻构词是修辞构词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别,它是着眼于事物之间的某个相似点。通过对周口市沈丘方言中的比喻构词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这些词例,揭示该方言中比喻构词的特点以及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从而加深人们对比喻构词的认识,同时也为方言的保护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沈丘方言;比喻构词;文化内涵;
比喻是在学界中关注较多的一种修辞现象,不仅常见于句法结构和章法结构中,还可以见于词法结构之中,用比喻的手法构造出的词语,表现力强,这种词语,我们可称之为比喻构词。
现代汉语词汇量巨大,汉语中有大量的比喻构词,在生活中应用的很广泛,在方言中更广泛地存在。近些年来,大多数人都是从普通话的角度来了解比喻构词,从方言方面出发的只有长沙以及山西洪洞[1]等地方方言,而对于河南方言中的比喻构词却很少有人涉及,其研究相对匮乏。
周口市沈丘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豫皖交界处,与安徽接壤,故而日常语言与周口市其他县城有所区别。自古以来,沈丘县交通不便,经济文化并不发达,从而保留更多的古代词语,其特点鲜明,表现力强。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外出务工,而老一辈的居民也渐渐逝去,沈丘方言也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对于沈丘方言的研究,可以对它们进行更好的保护,并为下一代留下文字资料,以防其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
一、比喻构词的类型
比喻构词是修辞构词中的一个小类别,它是借助比喻的手段来构造新词。“比喻”也叫“打比方”“譬喻”,是用与一事物本质不同而在某些方面又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来进行描绘的修辞方法。在比喻中被打比方的事物叫作“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作“喻体”。与此同时,本体和喻体须是两种不同的事物。所谓构词,就是构造新词,它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用比喻的手法构造出来的新词,生动鲜明,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2][3]
对于沈丘方言中的比喻构词,我们可以从本体、喻体是否出现在词语中来进行分类,可以将沈丘方言中的比喻构词分为两类,分别是:本体与喻体共现的比喻构词以及喻体式构词。
(一)本体与喻体共现
这一类比喻构成本体与喻体同时出现,他们在形式上相合,但是,并没有明显的关联词,它是隐晦的比喻。其中这类构词法又分为形体相似和非形体相似两类,其是沈丘方言中存在数目较多的比喻构词。[6]
1.形体相似
形体相似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并在整体或者部分形状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1)前喻式
前喻式就是喻体加本体,这种形式一般表现为喻体在前,本体在后,喻体对本体起修饰、限制的作用。
羊角子辫:头发辫长得像是羊角一样,在脑袋两端,所以叫羊角子辫。如:
例句:今天扎个羊角子辫。
麻杆儿腿:以前种的麻子杆,外皮用来拧成绳子,剩下的内芯就是麻杆儿,用麻杆儿比喻,形容人的腿过瘦。
例句:她太瘦了,你看看那麻杆儿腿。
糊涂水:比喻这盆水像是糊涂一样。糊涂是沈丘人对粥的称呼,糊涂黏稠,用它来比喻水,表示水不清,一般是来形容某个人衣服脏,不讲卫生。
例句:这衣服洗的,一大盆糊涂水。
毛草:就是狗尾巴草,因顶端的毛茸而得名。又因它是路边常见的杂草,所以叫毛草。
例句:这毛草可以用来编兔子。
雾星雨:像雾一样的雨,星星点点,小且朦胧。
例句:外面就下了点儿雾星雨,不用打伞。
狼狗:外形像狼一样的狗,大且敏锐,多为黑棕相间色。
例句:这狼狗多少钱?
(2)后喻式
后喻式是喻体加本体,是本体在前,而比喻性词素即喻体在后。
马扎子:是指能够折叠的一种小凳子,像马一样。
例句:这是谁的马扎子?
从本体、喻体所在的位置来看,例如“羊角子辫”“麻杆儿腿”“毛草”等属于前喻式,而“马扎子”则是属于后喻式。前喻式和后喻式在普通话中普遍存在,因为这种偏正结构的词,喻体带有描写修饰限制的词,本体在后,更符合汉语偏正结构的词的一般规律。
2.非形体相似
非形体相似是指词的本体与喻体同时出现,但并无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只在性质、感知等方面有相通点。
(1)前喻式
气死猫筐:底子窄,腰粗且口小的一种编筐,家里在炸好丸子、酥肉之类的食物之后,会将它们放在气死猫筐里,防止猫儿、狗儿来偷吃。
例句:俺奶奶炸完丸子后,把它们放在气死猫筐里,不让猫偷吃。
骡子筐:以前用骡子、马背的一种用荆条编造的、浅小的筐。
例句:俺奶奶会编骡子筐。
呱哒板:也叫拖鞋,一般是指平底拖鞋,拖鞋的后跟没有系带,走路有声音,也可泛指拖鞋。“呱哒”就是拖鞋行走的声音,又因为拖鞋底是像板子一样平,所以叫呱哒板。
例句:学校不能穿呱哒板,老师说哩。
指盖草子:也叫凤仙花,颜色鲜艳,易于上色,所以人们喜欢用它来染指甲。指盖,即指甲,将它碾碎抹在指甲上,用叶子包着一段时间,指甲就会被染上色。
例句:我们家种的有指盖草子,要不要一起染指盖?
松紧带:普通话中的“皮筋”,因皮筋能够松紧张弛,又是长成一根带子的形状,所以就叫松紧带。
例句:这是哪个的松紧带?
爹脚(jio55):与娘脚(jio55)相对,人的脚一大一小,大的那个像是父亲的一样大,被称作“爹脚”,较小的那个像是母亲,则被称作“娘脚”。
例句:人的脚都这样,一个爹脚,一个娘脚。
海碗:形容碗像海一样大,比喻这个人吃的多。
例句:他吃饭端了一大海碗面条。
瞎话:也被称作谎话,“瞎”是指眼睛看不见,“瞎话”就是闭着眼睛说话,看不到事实胡乱开口,所以“瞎话”就是谎话。
例句:要做个诚实的人,白说瞎话。
死面:和发面相对,是指和好的、没有发酵过的面,毫无动静,像是死了一样,它一般比发面更加劲道。
例句:这死面饼子真消化。
这类词多为前喻式比喻构词,其本体以及喻体并非是在形状上有些相似点,而是在性质、声音、作用、感知等方面具有相似性。这里的感知相似主要是指本体与喻体在感官上的相似,比如视觉、触觉等。如在“呱哒板”,就是用听觉方面的“呱哒”来形容拖鞋。
(二)喻体式构词
喻体式构词是本体事物通常都不出现,借用喻体事物来指本体事物,这种修辞方法用来造词,也只出现喻体,而不出现本体。喻体式构词可分为形体相似和非形体相似两种。
1.形体相似
本体不出现,只出现喻体,但是喻体与本体在整体或者部分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糊涂:对粥的称呼。本形容头脑不清楚,思维混乱,因稠粥的样子像是糨糊,黏稠混乱,所以将粥称为糊涂。
例句:今天的糊涂糊了。
锅锅儿子:也称驼背,背部隆起来的地方像是锅的形状。
例句:把腰挺直了,不然就成锅锅子。
霉豆角(jue):一种甜品,长得像豆角一样,因颜色有点像东西发霉时候的状态,所以叫霉豆角,它一般和蜜三刀等果品放在红色纸盒子里,统称“果子”。
例句:这霉豆角真难吃!
琉璃:也叫“冰冰条子”。就是冬天结冰时,屋檐下垂下来的好长的一根冰,在阳光的反射下,像是琉璃一样透明发光,所以就叫琉璃。
例句:咱们屋子底下的琉璃真大。
棒子:玉米,因它果实的形状像是小孩玩的棒子,所以就叫它棒子,碾出来的面,也叫棒子面。
例句:这棒子长得真好。
花大姐:普通话中的瓢虫,背部红色,带着黑点,像是穿着漂亮衣服的姑娘,所以叫花大姐。
例句:白动,你身上有个花大姐。
长虫:普通话中的蛇,蛇的形体长,样子像是虫类,所以沈丘人会把蛇比喻成长虫。
例句:你瞧瞧,我找到个长虫。
扁嘴子:普通话中的鸭子,鸭子的嘴是扁的,这是它身上最突出的特征,所以叫它扁嘴子。
例句:把这个扁嘴子和红鸡给你妈送去。
麻叶子:一种油炸食物,极为酥脆,表面坑坑洼洼,像是麻子一样,且呈叶片状,故称作麻叶子。
例句:俺奶奶炸的麻叶子可好吃。
麻秆儿:形容一个人特别瘦,像是麻杆儿一样。
例句:这咋瘦得跟麻杆儿似的。
芝麻糊:指眼屎,眼屎的结构像是芝麻糊一样。
例句:要早睡早起,不然眼上有芝麻糊。
门板儿:用门板长和宽的外在特点比喻人身材的宽大和壮硕。
例句:他身材壮实,像个门板儿。
电线杆子:用电线杆子又长又细的外在特点来比喻一个人的身材又高又瘦。
例句:不能太瘦,不然像个电线杆子。
这一类词本体都未出现,只有喻体存在,且与本体整体或者部分相似,如“扁嘴子”“花大姐”等词,本体都和喻体都整体或部分的相似,而本体完全没有在词中出现。
2.非形体相似
本体不出现,只出现喻体,本体和喻体在性质或感知等方面有一定的关联,但是他们在形象上并未有明显的相似之处。
鼻子:普通话中的鼻涕,因从鼻子中流出,和鼻子有一定的关系,故用鼻子借喻。
例句:你的鼻子流出来了,快擦擦。
香香:味道香的护肤品,用味道比喻物品,所以叫香香。
例句:大冬天的,快抹点儿香香。
半吊子:就是指那些举止、言语不沉着,或者做事半途而废的人。古代“一贯”被称为“一吊”,而半吊之数有“不着调”之意。
例句:干啥事要有始有终,不能是个半吊子。
排场:本意为场面铺张,在沈丘方言中,比喻某件事情办的漂亮。
例句:这事儿办得真排场。
压腰钱:是姑娘出嫁时,娘家人给女儿带的零花钱,希望女孩儿能在婆家挺直腰杆,不受欺负。
例句:小丽结婚,她娘给了她五千压腰钱。
撇之:就是炫耀的意思,就像汉字中的一个笔画“丿”一样向外翘着,表示人得意,总是在炫耀。如本地人不说本地话,在说话时半是普通话,半是家乡话,普通话中夹杂着本地话。
例句:买个勺(shuo55)子没把子,撇之着。
一条杠:也叫连襟,一条里儿。多是指父亲和姨夫那样的亲戚,他们娶了同胞姐妹,就像是一条长长的杠在联系着,所以叫一条杠。
例句:别客气,都是一条杠上的兄弟。
雪皮:也称头皮屑,比喻头皮屑像是雪花一样,多且白。
例句:要勤洗头,不然会有雪皮。
癔症:比喻人像是得了癔症一样,迷迷糊糊的,多用来形容人注意力不集中。
例句:我刚才发癔症了,没听见。
与上文不同,只出现喻体,且本体和喻体之间没有外表的相似之处,而其性质、感知等有一定的相同之处,故而由喻体联想到本体并非容易之事。虽然喻体不出现含有本体意义的词,但完美地诠释了“意在言外”这一特点。
二、比喻构词的特点
(一)具有鲜明的色彩义
比喻构词,是从比喻的角度来选择语素,进行构造词语,从这一角度来说,比喻构词与其他的构词方法相比较而言,其本体和喻体总有一定的关联及相似性,或者是感知上的相近,或者是性质上的相近,其形象色彩是与生俱来的,这与词的内部形式有很密切的关系,其密切的程度是与比喻构词中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程度有关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程度越大,关系就越密切,也就越容易被人感知,词语的形象性也就越强。比如“羊角子辫”等,很容易看出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联,那么其形象色彩也就易于感知。
另外,因比喻构词中本体和喻体的排列方式不同,对于其形象色彩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麻杆儿腿”等,喻体在前,本体在后,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明显,很容易就引起别人的理解。而另一种喻体式构词,则只是出现喻体而无本体,比如“锅锅儿”“棒子”等,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很不明显,这种情况或多或少会给我们理解词语的具体情况带来一些不便,使我们不太容易迅速想起与其有关的东西。
1.表达生动,表现力强
比喻构词就是将两个不尽相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再用比喻的方式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借助比喻构词,可以将事物本来的特征表现得更为鲜明。比如“锅锅儿”,如果用一般语言来描述,不仅麻烦,而且很容易解释不清楚,引人进入误区。若是只用“锅锅儿”来表示,则更清楚明了,而且有趣。再比如“棒子”,这是形容玉米的,因它的形状长得像是孩子们喜欢玩的烧火棍,便由此而得名。用“棒子”为玉米命名,确切而又鲜明,不仅表现了方言迥异于普通话的地方,更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选用合适的比喻构词,就能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给人以真实形象的感受。
2.可以引发联想,朦胧有趣
无论是何种比喻,都能让人不自觉的引发联想与想象,从而引起人们探索的欲望。比喻构词的形象生动是与生俱来的,它与词语的内部结构有关系,可以说是依据事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进行命名的,这种命名可以来源于事物的某种外部形态,或者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某种认识。在对某种形象进行具体的描述时,我们在中心语素前面加上一个具有修饰作用的语素,这样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比喻构词,二者相互联系,引发联想。
比喻构词另一有趣之处在于朦胧有趣,比如“气死猫筐”,单从字面意思上,并不知道其具体作用以及外表形状。它是一种下窄,圆肚,口又窄的一种草编筐,和普通的筐大不相同。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里面的事物被猫儿偷吃。“气死猫筐”清楚地表明了人们对这个筐的期望,而且将“气死猫”这一虚无的东西转化为具体的事物,能使听话人真切地感受到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明晰词意,提供辅助信息
比喻构词能够增强词意的明晰性。通过这一修辞手法创造的词语,本体与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二者可进行互通联想,那么词义必然具有更强的明晰性。
比喻构词是如今的造词方法之一,在现代汉语乃至方言中,有许多的词就是按照这种方法构造出来的。对于比喻构词,很容易形成联想与想象,从而使人能够对相关的事物的性质、具体情况一目了然,更深入的把握与体会。比如“羊角子辫”,喻体“羊角子”把本体“辫”的形状都传神地表现了出来。利用比喻造出来的词语,喻体是一个非常形象的事物,通过人们的比喻思维将事物的性质、感知等,以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以具体代抽象,能够使人们对相关事物理解起来更加容易。
比喻构词中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容,这些词生动多彩,丰富形象,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这些词被运用到沈丘人民生活的不同领域中,其于沈丘的历史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比喻构词的文化内涵及方言保护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普通话的应用面越来越广,方言的生存空间受到了很大的挤压,甚至会出现方言逐渐消失的情况,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充分了解方言中的比喻构词,更能深入了解这个方言地区的习俗与文化,将此记录在文字中,就能更好地为方言的保护工作出一份力。
(一)文化内涵
沈丘比喻构词是沈丘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些词语,无论褒义还是贬义,经过加工,含义委婉,体现了沈丘当地的文化特色,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比喻构词中也有许多的词表现了沈丘的饮食文化,比如说“猫耳朵”,这种糕点外表像是猫的耳朵一般,故因此得名。还有霉豆角(jue)、麻叶子等。这种对糕点的称呼而体现出来的糕点文化,在沈丘方言乃至整个汉语文化中都有很多。
比喻构词中有非常多的词表现了沈丘的俗文化。沈丘地处河南,以农耕为主,其方言更是和生活中的事物息息相关,比如“气死猫筐”便是沈丘人民从生活中汲取的经验教训,充分体现了沈丘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二)方言的保护
语言是一种独特的资源,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对文化的记录与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种方言的消亡,也就意味着这种文化的消失,而面对如今普通话对方言的冲击,我们既要认识到方言保护的重要性,也要努力做好平衡方言与普通话的协调工作。
对于方言的保护,首先,国家给予了强有力的重视,集中大规模的人力物力对方言进行保护。目前国家已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强有力地保障了方言的多样性。其次,也可借助一些载体,如戏曲、文学作品、地方民俗等,将沈丘方言与深厚的文化结合在一起,为后人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5]另外,还可以借助新媒体等科技手段来保护沈丘方言,在进行方言保护的同时,可以实行田野调查法,同时录制视频和音频,推广微信公众号等,借助网络技术,将沈丘的方言录制下来,留存保护。[4]
综上,沈丘方言比喻构词内涵丰富,词类繁多,这也是沈丘方言个性特征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张雪丽.洪洞方言比喻造词法[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05):91-92.
[2]姜楠.比喻造词法初探[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12):119-121.
[3]刘兰民.汉语比喻造词法刍议[J].汉语学习,2001,
(04):20-22.
[4]鲁冰.河南方言与中原文化保护传承[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06):144-151+157.
[5]石琳.语言生态视域下的方言文化保护与传承[J].中华文化论坛,2017,(09):140-145.
[6]孙云,王桂华.比喻构词刍议[J].天津师大学报,
1982,(06):80-84.
作者简介:
孙宁宁,女,河南周口人,河北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籍整理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