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村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的效应分析

2024-12-15 00:00:00欧阳晨霞李澜曹良中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效应分析传统村落乡村振兴

摘要: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探讨景村融合对乡村发展的具体效应,能够为政策制定与执行提供重要参考。文章选取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渼陂古村为实证研究对象,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和生态振兴五个维度,创新性地构建了用于衡量景村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感知效应指标体系,并据此对村民的感知效应水平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渼陂古村村民对于“产业振兴”的感知效应最为强烈,其次是生态振兴和文化振兴;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的感知效应则有待进一步提升。此外,村民对“农业产量增加”“垃圾分类和处理的改善”“新农业技术的引入”以及“教育条件的改善”等表现出显著的感知效应。

关键词:景村融合;传统村落;乡村振兴;效应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80(2024)04-0108-(08)

DOI:10.19717/j.cnki.jjus.2024.04.019

渼陂古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文陂镇,始建于南宋初年,距今有近千年历史,现有民居582栋,明清建筑367栋,居民600余户,中共党史上著名的“二七”会议在渼陂召开。其先后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村、国家第二批特色景观景区、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水生态文明村、中国乡村旅游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优秀古村镇等荣誉称号。该村凭借其独特的“红、古、绿”资源,在乡村振兴与景村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该村以打造乡村旅游型特色示范村为目标,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实现了古村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景村融合”是一种将乡村景观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的模式。此模式通过充分利用各类有价值的旅游资源,探索“以农兴旅、以旅促农”的乡村发展之路1。景村一体化并非将所有乡村都转变为景区,而是采用打造景区的标准来建设乡村,运用经营景区的思维来管理乡村,以服务游客的方式服务于新村民,以及借鉴创造企业收入的模式来增加乡村的收入,从而实现共同富裕。“景村共建”过程中景区与相关联乡村同发展、共规划,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之一。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众多研究者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研究的重要背景,探讨的层面既深入又广泛。在研究深度方面,涵盖了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2-3、重要意义4-5、面临的难题与挑战6-7、评价体系的构建8-9、参与主体10-11、发展模式12-13、实施路径14-15、国际经验与借鉴16-17等多个维度。在研究广度上,涉及乡村振兴与扶贫开发18-19、城镇化进程20-21、绿色发展22、城乡融合23等多个领域的关系和影响。然而,只有少数学者对乡村振兴的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

基于此,本文以青原区渼陂古村为例,通过对渼陂古村景村融合发展的实证分析,探讨景村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的效应,为渼陂古村乡村振兴可持续性发展模式提供参考。

一、研究设计

(一)案例地选取

为检验景村融合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关系,案例选择采用非概率抽样的“目的性抽样”,选取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渼陂村作为案例地,该村是省级红色名村,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也是省定十二五脱贫村,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坚实迈向乡村振兴的代表,具备研究案例的典型性。本文将渼陂村作为一个完整研究案例,案例分析对象主要为当地村民,获得了包括研究对象深度访谈记录、调查问卷、被访者录音和基本发展现状等在内的翔实丰厚的一手资料,并辅以新闻报道、自媒体平台等第三方资料,保证了研究案例的完整性。

(二)景村融合的乡村振兴效应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中构建的乡村振兴感知效应评价指标体系,严格遵循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的五大核心维度,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以及生态振兴24。产业振兴强调通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人才振兴关注乡村人才的引进、培育和使用,通过提升农民的技能和素质,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文化振兴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乡村的文化自信。组织振兴强调优化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乡村治理效能。生态振兴则聚焦于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宜居的乡村环境。

基于以上五个维度,笔者构建了一套由5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组成的景村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效应指标体系(见表1)。并通过分析组态视角下的乡村振兴锁定机制相关影响因素,搭建了其作用机理的框架模型(见图1)。

1.产业振兴指标体系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乡村产业是一种立足于县域经济,依托于农业和农村资源,发展惠及农民、富裕农村的产业形态25。农业产量的增加不仅反映了农业发展水平和效益的提升,同时也为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手工艺品等产品的销售情况体现了这些产业的市场潜力,而新企业或合作社则是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乡村产业振兴应重点从“农业产量是否在过去一年中有所增加”“手工艺品或特色产品销售情况是否良好”“是否有新的企业或合作社成立”等角度进行衡量。

2.人才振兴指标体系

乡村振兴依赖于产业进步和物质基础的持续供给。然而,归根结底,关键在于人的主体作用。当前,乡村人才振兴成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建设农业强国最重要的因素26

202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重申了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的重要性,强调需加强乡村本土人才的培育工作,并有序地吸引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参与乡村服务27。因此,本文认为,衡量乡村人才振兴效果的指标应该包括村里是否有年轻人愿意留在村里发展、村里是否经常组织农业技术等培训活动、村里的教育条件是否有所改善等。

3.文化振兴指标体系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也是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思想动力28。文化构成了乡村的精神内核,对于乡村文化的振兴,关键在于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的并行推进。鉴于此,本研究提出通过以下指标来评估乡村文化振兴的成效:一是“村里是否经常举办节日庆典或文化活动”;二是“村民是否积极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三是“图书馆和文化中心使用的人是否更多了”。

4.组织振兴指标体系

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需充分利用其组织力量,深入到乡村振兴的每一个细微环节。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机构、群众团体及社会组织构成了乡村振兴的关键组织支撑,必须持续提升这些乡村组织的领导力、凝聚力和动员能力29。同时,村民参与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组织振兴的成效和可持续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乡村组织振兴是否有效可能取决于:村委会决策是否公开透明、村民参与度是否提高,村里是否有村民自发成立的互助小组,村民大会召开频率是否增加、村民意见是否得到重视等。

5.生态振兴指标体系

生态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不可或缺的一环,是乡村“五位一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30。绿化水平和空气清新度的提升直接体现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以及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同时,生活垃圾治理也深刻影响着乡村生态振兴战略的实施成效31。因此,可以从以下角度评估乡村生态振兴成效:村里的河流、湖泊等水源是否变得更加清澈;绿化水平是否提高,空气是否更清新了;村里垃圾分类和处理是否做得更好了。

(三)数据来源和方法

本文旨在基于游客的感知角度,对景村融合策略促进乡村振兴的成效进行综合评价。研究采用的数据收集方法包括现场问卷调查和深入的个人访谈。问卷结构精心布局,首部分集中采集了被调查村民的基本人口统计特征,例如性别、年龄等要素,旨在掌握调查对象的基础信息,便于后续的数据分析。问卷的第二部分主要聚焦于探讨案例地区实施景村融合策略所引发的当地影响,该分析围绕五个关键维度展开:产业振兴(Z1)、人才振兴(Z2)、文化振兴(Z3)、组织振兴(Z4)以及生态振兴(Z5)。在此框架下,设计了包含15个具体题项的评估体系,例如“景村融合实施后,村里的青年更愿意留在乡村发展”。这些题项均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评分,评分等级分别为:完全赞同(5分)、赞同(4分)、中立(3分)、不赞同(2分)、完全反对(1分)。问卷的第三部分旨在收集村民对渼陂古村乡村振兴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四)问卷调查

本次“景村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的效应调查问卷——以青原区渼陂古村为例”问卷调查时间为2024年6月17~27日,调查人员对渼陂村的村民进行了简单随机抽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共收到有效问卷115份。其中,男性55人,占比47.83%;女性60人,占比52.17%,分布较为均匀(见表2)。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信度和效度分析

为保证问卷数据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对其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信度是指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水平。通过计算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可以实现对量表内部一致性的检验。将问卷调查结果数据导入SPSS27.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最后得到如表3所示的数据。问卷总量表克隆巴赫系数α为0.872,表明量表的整体信度较为不错,问卷的系数较好。

2.效度分析

效度,亦称为有效性,用于评估一个评价体系是否能够精确地体现评价的目标和标准。简而言之,效度是指测量工具在测量特定特征时的准确性和恰当性程度。如表4所示,总量表的KMO值为0.820,超过了0.8的标准,说明了变量间的偏相关性较强,符合要求。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总量表卡方值为802.777,显著性P值lt;0.05,水平上呈现显著性,说明量表效度水平高,因此本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

(二)感知效应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各项指标得分如表5所示。根据得分,可将村民的感知效应划分为五个等级:强(5分)、较强(4~5分)、一般(3~4分)、较弱(2~3分)和弱(1~2分)。从宏观角度看,当五个主要指标的权重都是0.2时,渼陂古村的村民所体验到的景村融合对于村庄复兴的整体影响达到了4.51,这一数值表明效应属于较强水平。这说明自渼陂古村积极推动景村融合以来,村民们对于乡村振兴的成效感受较为显著。在五个主要指标中,“产业振兴”的感知效应值位居首位(4.55),其次是生态振兴(4.53)、文化振兴(4.51)和组织振兴(4.50),人才振兴的感知效应值相比之下最小(4.48)。从15个二级指标的感知效应进行分析,村民对“农业产量在过去一年中有所增加”“村里垃圾分类和处理做得更好了”“村里有村民自发成立的互助小组”“村里经常举办节日庆典或文化活动”“村里引入了新的农业技术,生产效率提高”等指标表现出了最大的感知效应。村民普遍认为,渼陂古村发展景村融合以来,农业产量有所增加,村里垃圾分类和处理做得更好了,村里有村民自发成立的互助小组,村里经常举办节日庆典或文化活动,并且村里引入了新的农业技术,生产效率显著提高。村民对“绿化水平提高,空气更清新了”指标表现出的感知效应(4.54)位列第6,村民对“村里教育条件有所改善”的感知效应(4.53)位列第7,村民对“图书馆和文化中心使用的人更多”的感知效应(4.50)位列第8,村民对“村民积极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品或特色产品销售情况良好”的感知效应并列第9位(4.48)。村民对“村里经常组织农业技术等培训活动”和“村委会决策公开透明,村民参与度提高”指标表现出的感知效应(4.46)并列第10。村民对“村民大会召开频率增加,村民意见得到重视”等其他5个指标的感知效应值为4.44~4.45。

(三)成因分析

一是传统古村落的价值重塑。这些年来,渼陂古村秉承“出奇、出新、出彩、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坚持以现代科技激发传统村落生命新样态,在严守古建保护的基础上,对渼陂进行了具有创造性、沉浸感的夜游经济打造和综合业态提升。聚焦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渼陂古村庐陵文化与红色文化交汇的重要节点,开发特色旅游业态。古村精心规划了庐陵古韵、红色记忆、展馆民宿和商贸古街四大功能区域。涵盖了从精品民宿到茶馆客栈,从热门美食到乡村特产,从数字VR到网络直播等多种形式。推出了牛栏咖啡、国风书院、文创小店、非遗灯会、大型情景剧表演、庐陵文化数字体验馆等超过100种消费业态。以数字技术向游客呈现庐陵特色文化,将旧街老屋打造成庐陵文化数字体验空间,复原古街独轮车送货、二八大杆自行车、民国风邮局、当铺和寄卖行、黄包车、传统美食、街头杂技、提灯夜游旗袍秀、老仙茶馆等20余个生活场景,将古街昔日商贾云集、水驿链接的场景通过技术手段完成“穿越”,从而使“保存完善的古村”和“技术复原的古代”两大元素产生强大化学反应,打造沉浸式的旅游体验。

二是人居环境的逐步改善。坚持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致力于构建“清新洁净、精致优美”的农村生态家园,着重实施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工程。渼陂村利用“5G+”长效管护平台,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综合治理,融合了“雪亮工程”“天网工程”“智慧环卫”等多个监控系统。该平台对公共厕所、污水处理终端等设施进行了统一监管,实现了多系统合一、网络化管理的目标。此外,该村还推进了房屋立面、古村内外以及古村游览线路及其周边环境的全面整治与提升,使得古村的水质更加清澈,环境更加美观。渼陂村建立了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了全覆盖。同时,全面完成了渼陂古村二七桥周边18户22栋民房,以及约10亩的菜地和宅基地的征收任务。通过古建筑立面改造、古街修复、28口水塘的活化利用以及服务设施的完善,达到了“八个百分之百”的目标,使得渼陂古村焕然一新,更加通透、美观、干净。

三是红色文化焕发活力。渼陂古村既有典雅的古色建筑,又有彪炳千秋的红色历史。如今,通过复原一批红色遗址,挖掘“将军村”“电影村”的红色文化内涵,古村隆重推出了红色“夜渼陂”项目,运用光影艺术,勾勒古村核心建筑轮廓,营造古村浓厚的历史氛围,让游客在漫步中唤醒红色记忆。古村还新建或改建了文化广场、渼陂将军馆、“二七会议”陈列馆、万岁军经典战役展示馆、非遗馆等一批文化设施,让古村历史可看可听、可触可感。渼陂古村的红色遗址使其历史更加生动。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四军军部旧址、“二七会议”旧址、毛泽东旧居等,都是中国革命史上重要事件的见证者。近年来,通过开发红色和古色旅游,古村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大幅增长,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渼陂古村也因此荣获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成为江西乡村旅游的亮点。

四是乡风文明的形象得以提升。近年来,青原区文陂镇渼陂古村积极推动村民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使得文明乡风在古村中日益盛行,提升了古村的形象。为了确保乡风文明的建设有章可循,渼陂古村制定了《渼陂村推进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工作细则》,全体党员签署了“移风易俗公开承诺书”,村干部及时上报红白喜事,以身作则践行移风易俗规定。同时,动员新乡贤参与制定“一约四会”,引领村民改变陈规陋习。渼陂古村通过打造渼陂乡风馆,展示了古村文明村风的变迁,引导村民抵制不良习俗。结合志愿服务和文明实践,充分发挥民间艺术团和党员突击队的作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孝老爱亲、勤俭持家的良好风尚。此外,通过举办旅游文化节等活动,推广文明新风尚。在宣传引导方面,渼陂古村加大力度,举办了20余次移风易俗专题讲座和先进典型评选等活动,传播文明理念,弘扬正能量,挖掘并表彰了身边的好人,如郭水英家庭和刘喜凤等,成为全省的先进典型。

三、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本研究围绕渼陂古村在景村融合背景下的乡村振兴进行探讨,从产业、人才、文化、组织和生态五个方面分析了其影响效应,并考察了村民对这些效应的实际感受。结果表明,整体上,景村融合显著推动了乡村振兴。①村民对产业振兴的感知效应最为显著,其次是生态振兴和文化振兴,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的感知效应还有上升空间。从内部来看,村民对“农业产量在过去一年中有所增加”“村里垃圾分类和处理做得更好了”“村里引入了新的农业技术,生产效率提高”“村里教育条件有所改善”等指标的感知效应最大。渼陂古村在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如何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是未来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②景村融合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渼陂古村通过保护发展传统村落,实现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利用现代科技激发村落新生命,发展特色旅游业态,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进一步推动景村融合。遵循“修旧如旧”理念,推进房屋改造和环境治理,完善供能体系和消防系统,打造全要素产业链,实现旅游产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并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复原红色遗址,打造红色旅游项目,提升古村历史氛围,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为推动村民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渼陂古村制定相关工作细则,发挥新乡贤作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举办各类活动推广文明新风尚,提升古村乡风文明形象。③景村融合作为一种新型的乡村振兴模式,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渼陂古村村民普遍感知到景村融合带来的积极影响,尤其在产业振兴、生态振兴和文化振兴方面。这表明景村融合模式可以有效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和文化传承,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二)讨论

景村融合作为乡村振兴的一种新兴策略,并非万能良药。在激发古村落经济活力的同时,也潜藏着不容忽视的局限性。一方面,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游客,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过度依赖旅游业可能导致商业化泛滥,古村落的历史文化韵味在喧嚣的商业氛围中逐渐淡化,甚至被侵蚀,这对于那些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村落而言,无疑是不可承受之重。另一方面,景村融合的成功推进离不开村民的积极参与和广泛支持。然而,现实中往往存在村民参与度低、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这不仅削弱了村民对发展项目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可能引发内部矛盾,影响和谐稳定。因此,如何确保村民在景村融合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成为发展的受益者,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景村融合与乡村振兴并非孤立的概念,两者需要协同发展,才能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乡村全面振兴的双轮驱动。在这一过程中,产业融合是核心动力,通过将旅游业与农业、手工业等本土产业深度融合,不仅拓宽了乡村经济的发展路径,还构建了多元化的产业体系,有效增强了乡村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韧性,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人才培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加强乡村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不仅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还激发了乡村的内生动力。通过提供政策支持和优化创业环境,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不仅可以解决了乡村人才流失的问题,还促进了新技术、新理念的引入,为乡村振兴带来无限可能。

最后,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样本量有限,研究范围较小等。未来可以扩大研究范围,进行更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并采用更加多元的研究方法,如定性研究、比较研究等,以获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乐馨雪.青山村: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1:1-175.

[2]李宁慧,龙花楼.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内涵、机理与模式[J].经济地理,2022(4):1-7.

[3]项绍华.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乡村振兴:科学内涵,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J].南方农机,2024(2):115-118.

[4]马长发,朱晓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互动关系研究[J].生态经济,2021(5):99-105.

[5]王永生,文琦,刘彦随.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有效衔接研究[J].地理科学,2020(11):1840-1847.

[6]杜志雄.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辨析、问题挑战与实现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1-10.

[7]成涛.新时代背景下宿州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机遇和发展路径:基于中部平原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考察[J].现代农机,2023(2):49-52.

[8]孙九霞,王淑佳.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构建[J].地理研究,2022(2):289-306.

[9]韦家华,连漪.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8(9):82-85.

[10]刘合光.激活参与主体积极性,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农业经济问题,2018(1):14-20.

[11]龚丽兰,郑永君.培育“新乡贤”:乡村振兴内生主体基础的构建机制[J].中国农村观察,2019(6):59-76.

[12]孙九霞,王淑佳.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构建[J].地理研究,2022(2):289-306.

[13]朱娅,李明.乡村振兴的新内源性发展模式探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9(6):124-130.

[14]何仁伟.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理论探讨、机理阐释与实现路径[J].地理研究,2018(11):2127-2140.

[15]张海鹏,郜亮亮,闫坤.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理论渊源、主要创新和实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8(8):2-16.

[16]龙晓柏,龚建文.英美乡村演变特征、政策及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18(4):216-224.

[17]曹斌.乡村振兴的日本实践:背景、措施与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18(8):117-129.

[18]郭远智,周扬,刘彦随.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内在逻辑与实现机制[J].地理研究,2019(12):2819-2832.

[19]汪三贵,冯紫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逻辑关系、内涵与重点内容[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8-14+154.

[20]徐维祥,李露,周建平,等.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动态演进及其驱动机制[J].自然资源学报,2020(9):2044-2062.

[21]雷娜.郑传芳.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20(11):67-72.

[22]程莉,文传浩.乡村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内在机理与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18(10):98-106.

[23]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4):637-650.

[24]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6)[2024-08-15].http://www.gov.cn/xinwen/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25]尹成杰.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J].农村工作通讯,2023(5):25-27.

[26]李海金.“外源内生”: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J].人民论坛,2023(17):56-60.

[27]杜金键.激发人才活力 促进县域发展[J].新长征(党建版),2021(11):2.

[28]朱虹.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J].理论导报,2022(6):31-32.

[29]李桂华.推动乡村组织振兴 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J].湖南农业,2024(3):1.

[30]王波.拓展“两山”转化路径促进乡村生态振兴[J].新型城镇化,2024(4):42-43.

[31]杜栋.“让美丽乡村成为现代化强国的标志、美丽中国的底色”:学习习近平关于乡村生态振兴的论述[J].党的文献,2022(2):36-44.

(责任编辑 罗江龙)

*基金项目:江西省十四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景村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的模式及其效应研究”(22JL14D);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江西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演变机理与重构研究”(GJJ21183)。

作者简介:欧阳晨霞(2004— ),女,江西吉安人,九江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为人文地理;李澜(1999— ),女,江西安福人,韩国湖南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乡村旅游发展;曹良中(1987— ),男,河南信阳人,博士,九江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气遥感。

猜你喜欢
效应分析传统村落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当代党员(2017年23期)2017-12-20 21:42:47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环球时报(2017-12-02)2017-12-02 04:50:09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学理论·下(2016年12期)2017-01-19 00:22:41
“营改增”税制改革的效应分析
商情(2016年42期)2016-12-23 14:24:39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我国医院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家电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效应分析
商(2016年32期)2016-11-24 14:12:48
关于长三角经济增长方式与外资利用效应分析
大经贸(2016年9期)2016-11-16 16:06:23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科技视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6:17:50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