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宫廷如何盛行簪花

2024-12-15 00:00:00王丹誉
领导文萃 2024年23期

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宫廷举办了一次盛大的歌舞音乐宴会。当宴会气氛达到高潮时,宋太宗命人捧上百盆盛开的牡丹花,其中开得最漂亮的叫千叶牡丹,只有十几朵。宋太宗分别赐给亲王和宰相,并把其中最漂亮的一朵摘下来,簪到刚刚升任参知政事、年仅33岁的寇准头上。宋太宗说:“寇准是全场最年轻有为的官员,风华正茂正是簪花饮酒的大好年华啊!”

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准备六月初六举行泰山封禅大典。临行前,他任命陈尧叟为东京留守,马知节为大内都巡检使,并把他们请到后宫御苑中设宴款待。酒酣耳热之际,宋真宗摘选了两朵牡丹赐给二人。后来,还让陈尧叟把头上原来戴的牡丹花去掉,亲手从自己头上摘下一朵给陈尧叟簪上。这可是破例的恩典。按宋朝的制度,官员受到赐花,皇帝命令太监给他们簪花,都是一种莫大的荣幸,更何况皇帝亲手簪花?

簪花在宋代宫廷盛行,随之而来的是宫廷簪花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朝廷每遇皇帝登基,皇帝、太后诞辰等重大典礼节庆宴会,都要分批次、大规模给臣子赐花,以示恩荣。

《宋史·礼志》记载了赐花簪花的流程:“酒五行,预宴官并兴就次,赐花有差。少顷,戴花毕,与宴官诣望阙位立,谢花再拜讫,复升就坐。”意思是,几轮行酒后,参加宴会的官员按照朝堂的次序排列,皇帝根据官员的品级高低开始赐花。随后,官员将皇帝所赐的花戴到头上,向皇帝的座位注目肃立,感谢皇帝赐花,重新回到座位落座。

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有御史还在朝堂宣布:“所有王公大臣,凡是出席大型国宴和皇帝御宴者,本人受到皇帝赐花的,作为一种荣誉必须戴回自己家,但是严禁将花转交家中仆人或者随从佩戴,如果有违犯者必须受到纠察。”

当时有人记录,一次,庆典前的简易宴会刚结束,皇帝刚起身,宰相就带领百官退到大殿门外的帷幕下等候召唤。不一会,宫人传旨让百官按照品级排队,再进入正式宴席。皇帝开始给宰相百官、卫士、宫人、歌舞演职人员赐花。皇帝自己则换上黄袍小帽,被众人簇拥着出席就座,头上戴着几朵罗帛花,特别引人注目。

还有一次,皇帝到一座寺庙进香。结束后,随行官员、侍卫,以及五百多顶轿子所载的皇后、贵妃等后宫佳丽,都按照品级赐花簪戴,回头一看,“北望则全如花世界”。

宋代的簪花主要是牡丹,其次就是与牡丹相似的草本芍药。千古佳话“四相簪花”的典故就记载了王珪、王安石、韩琦、陈升之四人在扬州簪芍药花之盛会。后来,他们先后出任大宋宰相。

那么,开封原本不产牡丹,宫廷赐花所用的牡丹从何而来?自然是从牡丹之都洛阳而来。

从西京洛阳到东京开封中间有六个驿站,因为路程遥远,此前洛阳的牡丹花一直没有进贡到开封。宋真宗末年,官员李迪出任河南知府,开始每年派人从洛阳乘驿马,经过一日一夜的飞驰,到达京城开封。所进贡的只有姚黄、魏紫等三四个品种,采用新鲜菜叶垫实花笼,保证花枝不受颠簸和曝晒;再用蜡把花朵和花枝的连接部分封住,加固花与枝的连接。这样就可以保证花朵几天都不会败落。

到南宋时,宫廷簪花更是盛行。太上皇帝宋高宗诞辰天申节国宴上,上自皇帝,下至群臣侍卫,只要是到场的人都簪花。诗人杨万里用诗描述了这场簪花宴会:“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

不过,南宋时簪花制度发生了变化。南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朝廷规定,只有臣子簪花,皇帝从此不再簪花,以此来体现皇帝唯我独尊。南宋姜夔的诗:“六军文武浩如云,花簇头冠样样新。惟有至尊浑不戴,尽将春色赐群臣。”生动地记录了这一重大改变。

(摘自《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