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地方民俗文化的发展

2024-12-14 00:00:00来姝男刘林凤
新西部 2024年12期
关键词:铁棍山西文化遗产

徐沟背铁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和山西文化特色。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背铁棍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传承人老化断代,传播方式单一,生存空间压缩的困境。探究徐沟背铁棍的文化渊源,分析文化传承的困境,提出创新传承的对策建议,以期实现徐沟背铁棍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1]背铁棍作为山西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更蕴藏着山西这片土地丰富的文化内涵。背铁棍是发源于山西太原徐沟镇的一种民俗活动,极具地方文化特色,有“无言戏剧”“空中芭蕾”“凌空舞蹈”等美称。

山西徐沟背铁棍文化渊源

在山西一直流传着“南庄的灯、太谷的火、徐沟的背棍爱煞人”的俗语,徐沟的背铁棍远近闻名,是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灿烂的瑰宝。背铁棍是一项综合性的文化活动,它结合了戏曲、美术、体育、舞蹈、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背铁棍分为背棍艺术和铁棍艺术,背棍与铁棍的表演者分为抬棍的老艺人和表演的小演员。背棍一般是在一个男子的背后竖起一根铁的棍子,棍子上面站着表演的小演员,背铁棍的男子随着音乐的旋律舞动步伐,站在铁棍上的小演员随男子步伐变换飘舞;和背棍齐名的铁棍是在宽五寸、高七八寸的高台上竖起两到三个铁桩,每个铁棍下打造脚踩的铁耳,在铁桩齐腰的地方打制一个铁的腰卡与铁耳形成一个台面,使小演员可以站在上面进行表演。铁棍一般由八人抬起,前后各四人,八人需要同时发力,将杆置于同一侧肩膀,前面四人步子小,后面四人步子大,上身保持稳定,下身用力,演员随音乐和抬阁人的步伐变换,自然地晃动身体进行表演。

徐沟背铁棍最开始并不是以民俗活动的形式出现,而是以一种娱神的形式被大家熟知。相传在明朝嘉靖三十九年(1560),徐沟旱情严重,不少庄稼都被晒死,老百姓都心急如焚,于是自发去太谷县龙王庙祈福求雨,并许愿得雨后谢神三日。在祈愿几天后,徐沟果然天降甘露,老百姓们喜出望外,为了感谢龙王恩赐,老百姓们将龙王的泥身塑像放置高桌之上,并放置一对童男童女侍奉左右,抬着游街庆贺,后来再遇到大旱,人们就抬神祈雨,将其称为“抬阁”。随着时间推移,老百姓们又将形式简单的“抬阁”形式改为“凤凰拉扯龙打伞”的神阁,把侍奉龙王的童男女变为真人,并由赤脚大汉扛在肩上巅摆游街过市,以此表示对神明的敬畏,这一表演形式又称之为“走阁”。“抬阁”和“走阁”就是徐沟背棍和铁棍的雏形。

背铁棍在明嘉靖时期初步成形,并且由最初的娱神活动变为娱神娱人的活动,后来经过逐步发展,在明朝末年,老艺人们将徐沟背铁棍和戏剧、神话故事相结合,也将“抬阁”和“走阁”正式更名为背铁棍,成为当地民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清咸丰年间,徐沟镇东南坊村的商人张老六,为了招揽生意,把徐沟的背棍、铁棍带到河南进行表演,当地人对这种从未见过的表演形式感到很新奇,后来随着晋商的发展,徐沟的背铁棍也流传到了河南等地。

徐沟背铁棍文化传承的困境

徐沟背铁棍作为一项民间艺术,独具山西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背铁棍的传承面临许多问题。近年来,各级各部门都致力于寻求这项民间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有一定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承人断代

传承传统技艺的关键在于对传承者的培养,背铁棍具有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高超的抬棍技术,因此学习难度较大,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问题。如果没有人愿意将背铁棍文化继续传承下去,那么这项传统技艺将很快失传。目前,徐沟背铁棍的传承人大都集中在50-60岁左右,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较,背铁棍的传承者年龄偏大,而背铁棍是一项对体力要求偏高的艺术活动,传承者年龄偏大导致他们在体力上和年轻人有较大差别,而徐沟当地的许多年轻人大都选择外出求学、工作,谋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发展空间,导致中青年龄段的传承力量缺失,且大部分年轻人对于背铁棍文化的关注较少,对其文化内涵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这也就出现了传承人断代的问题。即便有少数的年轻人立志传承背铁棍文化,但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实践经验,要掌握背铁棍的文化内涵和精髓就比较困难,很难将背铁棍持续传承下去。

(二)传播方式和内容单一

背铁棍作为一种大众欣赏的艺术,其核心内涵就是娱乐大众,但由于徐沟背铁棍等民俗活动主要集中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或在庙会活动时才会进行表演,其他场合很少出现背铁棍表演,而且背铁棍文化多为当地人了解,外地人几乎很少听说过这项民间传统技艺,这也使得背铁棍不能像其他艺术一样随时被观赏,更不必谈让大众了解其文化内涵。长此以往,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就必然受到影响。除此以外,民俗活动中的背铁棍虽然表演阵容庞大,但质量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许多背铁棍的老艺人平时都在外工作,春节期间才能重新聚到一起,因此共同练习的时间短,与在背棍上表演的小演员磨合时间也较为紧张,这也使制作铁棍和表演背铁棍的技术性和观赏性大打折扣。

背铁棍所演绎的剧目多以戏剧、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为蓝本,其中《石头记》《杨门女将》《西厢记》《大闹天宫》等剧目为其中精品。但随着大家审美标准的多元化发展以及欣赏能力的提升,大家对背铁棍所演绎的内容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众在欣赏经典作品的同时也期待有更多的新作品进入大家的视野。在丰富背铁棍艺术内涵的同时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其文化艺术价值。

(三)传承经费短缺

背铁棍的老艺人们大都是本地人,他们多以种地为生,收入较低,经济状况不好,微薄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家庭日常开销。背铁棍表演通常是徐沟镇民间自发组织,由一些爱好者自筹经费建立,活动经费也仅有几千元。铁棍上的小演员大都是徐沟镇各坊市中4-10岁的儿童,免费参演。通常在春节、元宵节期间,这些表演者们汇聚于徐沟本地各坊间进行表演,收入甚少。近年来,徐沟背铁棍受到政府重视,表演者们表演机会增多,徐沟背铁棍也从徐沟走向了更大的舞台,但表演得到的酬劳对于整个团队来说仍是杯水车薪。为了维持团队的正常运转,徐沟背铁棍的艺人们只能到各地进行表演,在不知不觉中沾染了浓厚的商业化色彩,出现了文化传承价值异化,导致背铁棍原本文化内涵的部分流失。

山西徐沟背铁棍文化的创新传承

(一)系统培养文化传承人

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键在人。当前背铁棍文化传承面临传承人老化断代的问题,要想将这门古老的艺术继续传承下去,培养传承人首当其冲。

一是要保护现有的传承人,建立非遗传承人数据库。由专门非遗文化部门负责,制定相关政策条例,对真正掌握该项技术的传承人及其团队给予重视和经济支持,激发传承者的积极性。

二是让徐沟背铁棍文化进校园,加强对青少年的培养。由于背铁棍是一项融合了戏曲、美术、音乐、舞蹈的综合艺术,所以在中小学相关素质课程中可以引入背铁棍文化,引导同学们感受背铁棍的艺术之美,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保护传承背铁棍文化的意识。高校可以通过“非遗+思政”的形式将背铁棍文化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让背铁棍文化走进高校,让传统的背铁棍文化与新时代大学生零距离接触,使同学在感受背铁棍文化魅力的同时促进背铁棍文化在学校的传承发扬,增强同学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鼓励同学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赋能。

(二)现代化改造促进背铁棍文化创新发展

徐沟背铁棍的制作材料大都由铁制成,虽然铁质材料可以延展铁棍的使用寿命,但时间长了容易产生锈迹,在美观度上就会大打折扣,且铁质材料重量大,背铁棍的老艺人长时间扛在肩上容易受伤。对背铁棍的材料进行变革,使用比铁质材料更环保、透气、轻便、不易变形生锈的新型材料替代原来的铁质材料,不仅在保证其使用寿命的同时更提升了铁棍的美观性,并且对于背铁棍的老艺人来说,在背铁棍表演过程中身体的负重可以减少,有效缓解身体压力。

背铁棍作为一项融合戏曲、舞蹈的文化活动,演员的造型、妆容和戏曲演员有异曲同工之妙,小演员在背棍上随背铁棍的老艺人步伐变幻晃动的身影又融合了舞蹈艺术,背铁棍的独特之处就是不用语言,只通过小演员的妆容、造型和表演就把故事完整地传达给观众。将灯光、音效技术融入背铁棍的道具中,在背棍的小高台和铁棍的造型设计上利用灯光布景,冷暖色调配合形成色彩分明的视觉效果。

此外,演员服装配饰中也可以将灯光运用其中,使演员的服装造型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传统的背铁棍表演采用民乐为伴奏音乐,把流行音乐、戏曲与背铁棍的音乐有机结合,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接轨;将音效运用在背铁棍剧目演出中,将演出剧目中的经典人物形象的台词以音效的方式呈现出来,当观众的欢呼声到一定程度时发出饰演角色的声音,在增强背铁棍听觉感受的同时也和观赏表演的观众形成互动。灯光、音效和背铁棍有机结合不仅使背铁棍这项传统的艺术和现代科技接轨,大大提升背铁棍的科技感和娱乐性,更能让观众增强体验感与代入感,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徐沟背铁棍,使背铁棍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三)数字化赋能背铁棍文化创新发展

网络和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为徐沟背铁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造了新的可能,将数字化技术引入背铁棍文化,把历史资源转化为文字、图片、影像。通过数字化技术拓宽背铁棍资料的收集渠道,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合,建立背铁棍文化数据库,创新背铁棍表演形式。平时表演的过程中,采用运动捕捉、数字摄影等方式记录背铁棍表演,通过数字仿真技术制作成图片、影像、三维立体动画进行展示,将其上传到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加强徐沟背铁棍的曝光度,让更多的观众足不出户就能直观、全面地了解背铁棍的历史渊源、制作方式、表演形式,并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对背铁棍文化的关注程度,为背铁棍文化创新发展提供数据支撑,使背铁棍文化以数字化形式长久地传承发展下去。

背铁棍是山西特有的一项民俗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数字化馆藏是徐沟背铁棍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国内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保护的最有效途径是馆藏文化。[2]“地下文明看陕西,地上文明看山西”,山西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近年来,山西的博物院深受游客喜爱。首先,将背铁棍进行数字化馆藏,不仅展示了这项发源于山西的民俗活动,更丰富了博物院的文化内涵;其次,可以更好地对背铁棍进行文化宣传、保护,让更多的人以背铁棍为起点对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兴趣,从而促进山西文化的创新发展。另外,相关资料、档案都能加以妥善保存,方便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让具有悠久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得到保护的同时也充分发挥其本身的价值。

(四)文旅融合推动背铁棍文化创新发展

山西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背铁棍是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之一,本身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将徐沟背铁棍和山西旅游资源相结合,让游客在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同时还能带走一份独属于山西的文化记忆。把背铁棍文化纳入旅游体验,在山西平遥古城、太原古县城、忻州古城等著名景区设立“背铁棍非遗文化”展演区,将背铁棍文化中的特色服饰、精美妆容以及背铁棍技术进行拆分体验,引进VR、AR、MR,为不同游客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选择,增强文化体验感,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提升背铁棍文化的影响力。特别是春节、元宵节等特殊时间节点,有关部门更要抓住契机,探索“非遗+节庆”新模式,通过沉浸式体验营销、社交媒体营销、周边产品营销等方式加强对背铁棍等非遗文化的宣传力度,让更多游客在感受中国年氛围的同时能记住具有山西特色的文化名片。

此外,在增强背铁棍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的同时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积极探索“非遗+文创”模式,开发以背铁棍文化为IP的文创产品并带动其他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发展。紧跟时代潮流,设计当下年轻人喜欢的盲盒、丑萌玩偶、书签、冰箱贴、徽章等一系列文创产品,让传统非遗文化以多样化的形式走近年轻人。通过创新“非遗+食品”新模式,研发独具背铁棍造型的食品,让游客在眼前一亮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舌尖上的山西美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日报》,2022-10-26(01)。

[2]宋秀:《徐沟背铁棍的现代化传承研究》,中北大学学位论文,2017。

[3]王俊苗:《山西徐沟背铁棍的传承研究》,山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4。

[4]马丽:《非物质文化遗产育人的三重逻辑》,《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124-130页。

[5]李昕:《科技创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东岳论丛》,2012(8):138-143页。

作者简介

来姝男中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刘林凤中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遗产研究

猜你喜欢
铁棍山西文化遗产
家乡闹红火
我在山西等你
黄河之声(2022年6期)2022-08-26 06:46:08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8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07-28 07:07:10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山西叹五更
青年歌声(2020年11期)2020-11-24 06:57:42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文化产业(2020年23期)2020-10-15 08:00:12
韩铁棍(下)
奥秘(2016年10期)2016-12-17 12:44:16
韩铁棍(上)
奥秘(2016年9期)2016-09-22 18:4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