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视域下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研究

2024-12-13 00:00:00陈炼
关键词:多模态

摘 要:在对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多模态教学功能、不同模态的多种组合方式对大学英语视听说能力的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构建一个以学生多模态感知为基础的大学英语视听教学模式所涵盖的四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确立多模态视域下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路径,以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多模态;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研究

一、多模态视域下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的必要性

模态在本文里指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用单个感官进行互动的为单模态,用两个的为双模态,三个及以上的为多模态[1]。多模态是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2]。作为人类沟通的主要手段,语言交际行为从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模态行为,在语言交际行为过程中,单纯的语言是主要信息沟通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还有很多非语言特征的因素参与其中,在有些情况下,其他非语言特征模态的信息传递性比单纯的语言要更强些,也就是说人类的语言交际行为从本质上来说从来都是多模态行为。因此,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不能只侧重语言符号的学习,而应该注重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构建,实现多模态语境中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下的符号重构。但在现在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多模态教学并未被得到重视,大多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只考虑到了听觉模态,而其他模态都被忽视了。但在这种单一模态的语境中,学生容易觉得单调乏味,从而降低了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的效果。因此,本文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通过采用样本实证研究,归纳总结出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多模态因素,并对其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过程中如何优化配置进行分析,以期构建一个以学生多模态感知为基础的大学英语视听教学模式,实现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从“单模态”向“多模态”的有效转变,并借助多模态教学的交互性,充分使学生融入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多模态视域下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的构建

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不能再沿用传统的单模态教学,因为该教学模式采用的是单向的输入方式,这种单调的教学模式势必会造成降低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在接收多模态信息的过程中,学生先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感知和理解,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之后,再进行有意识的输出,由此多模态转换得以实现,这样的有序循环有助于知识的习得和记忆水平的提高,完善了认知能力。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符合人类认识获取知识、行为及能力的特点。因此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模态转换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对语言的学习是有效的[3]。所以,要想构建高效的大学英语视听说多模态教学模式,就应该了解三种模态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作用,并能在教学使各模态间相互协作,以达到最优的模态配置,从而提高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的效果。

(一)听觉模态

听觉模态在大学英语视听说多模态教学过程中是主要模态。传统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学生往往只通过听觉来获取信息,在这种单模态的学习中,学生从听觉获取的信息到在被大脑理解的过程中没有发生模态上的转化,但通过听觉被动地接受信息和信息被大脑理解并非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的最终目标,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目标是既能很好地通过听觉接受信息和理解信息,又能用书面和口语表达出来,也就是说,这种学习过程既要有听觉模态,又要有书写模态和发音器官运动模态,即:要实现模态的转换。通过这种模态转换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吸收所学知识。为了更好地实现这种模态的转换,教师课程设计时,应该注意在学生通过听觉模态来获取信息的同时,将其与其他模态进行整合。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图片和视频等视觉模态,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比如可以围绕课文主题,选择相关的电影和歌曲,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亲自体验。让学生收听收看与课文主题相关的电影对白和歌曲,并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开展歌曲演唱和电影配音等活动,通过这些复制性实践促进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认为还应该将音频材料的长度和难度控制在合理区间,如果音频材料难度太大、时间太长就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从而容易产生疲劳感,进而降低教学效果。

(二)视觉模态

在大学英语视听说多模态教学中,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是相辅相成的,在听力教学中使用视听材料使声音和图像相结合、视觉和听觉相结合、语言和情景相结合,对视觉型、听觉型、感受型等各类学习风格的学生都是有益的[4]。视觉模态的直观性能使听力材料更具有趣味性,视频中的图像、字幕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听力材料的背景和逻辑关系,同时,视觉模态还可以为学生创设“仿真”的语境。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模仿视频中的人物进行情景对话,并录制成视频,再将视频上传到学习平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语音语调、内容的丰富程度以及肢体语言等进行综合评价,并可以选择优秀的视频输入多模态语料库,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对视频材料的观后感写在纸上并拍成图片上传到学习平台以供老师评阅;老师也可以在上课前在学习平台上上传教学内容的知识导图,便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在学习平台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填写关键词,使学生更好地实现知识内化。

(三)触觉模态

与听觉模态和视觉模态相比而言,触觉模态在大学英语视听说多模态教学过程处于次要地位,通常情况下,触觉模态主要出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好和生生互动过程的肢体接触上。比如:要求学生两人一组去模仿听力材料中的情景对话,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握手和拥抱等肢体接触,还可以适当使用一些道具,而这些触觉模态都具有很明显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通过这些模拟训练,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浸入式教学环境,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但值得注意的是,触觉模态在运用过程中切记不能生搬硬套,不能为了增加一种模态,就强行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而应该必须围绕听觉模态和视觉模态两个主要模态,使触觉模态与之相协调,以期共同促进大学英语视听说多模态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各模态间的协作

在大学英语视听说多模态教学中,听觉模态和视觉模态处于主要地位,触觉模态处于次要地位,但任何一种模态都不能单独存在,而是需要和其他两个模态相互协作。三种模态有重点而又不断互相转化,给大脑神经元以多元刺激,从而使输入信息内化为学习者知识的一部分[5]。因此,大学英语视听说多模态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推动多种感官的协调参与,从而让学生能在更加接近真实交际情境的环境中进行听力和口语训练。基于实证研究,在各模态间的协作方式上,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 三个模态应该交替出现,三个模态虽然有明显的主次之分,但在大学英语视听说这种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中缺一不可。

2. 三个模态应该相互转换。比如: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可以先借助听觉模态,让学生聆听听力材料,同时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和听力材料相关的视频模态,在课后可以通过课后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对听力材料进行复述和讨论,也可以根据视频材料进行模仿表演或对视频进行配音或添加字幕。在这种从单一听力模态向多模态转换的过程中,学生会接受多感官的刺激,这使得输入的信息被高效地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从而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三个模态之间配比关系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进行优化配置。教师在大学英语视听说多模态教学过程中要做的就是,对多模态形式进行挑选和优化整合,使之达到最优配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挑选适当的教学模态,调整不同模态运用之间的配比关系,并将之优化整合,从而更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依据以上三原则的构建大学英语视听说多模态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场景,并通过各模态间的相互协作可以对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多模态视域下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路径

目前,我校大学英语视听说多模态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若想切实有效地开展大学英语视听说多模态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就必须处理好以下三个关键环节。

(一)重视教学资源的选取

多模态的教学资源涵盖了音频、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介,与传统的单模态的教学资源相比,更能激活学生的多个感官,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学习效果。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网上的资源太过庞杂,选取教学资源时,不能是简单地生搬硬套,而应遵循以下三原则:

1. 适当性。要选择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资源,如果教学资源太过简单,就会让学生觉得没有获得感,从而降低学习热情;如果教学资源难度太大,又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要选择与学生所学专业和实际水平相适应的教学资源。

2. 时效性。虽然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不是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但多模态技术可以为其提供尽可能贴真的语境,为了使其达到最佳效果,教学资源就要具有时效性,也就是要选取最近发生的、并且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源。比如:植树节时,可以选择《关于用英语讲好中国文化——植树节,你知道为什么中国人爱种树吗?》视频,这种贴真的教学资源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又如:在两会召开期间,可以选择一些两会热词作为教学资源,这既能让学生掌握热点词汇,又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英语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 趣味性。要保证所选取的教学资源,音频资源和视频资源相结合;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表情、手势)相结合,因为这些丰富的多模态信息能提供一个贴真的语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和比较,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4. 碎片化。教学资源不能太长,要尽量让学生能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学习,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相对于传统的单模态教学模式而言,大学英语视听说多模态教学需要教师不仅要完成从课堂的主导者到课堂的组织者和辅助者的角色转变,还应该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上课前,要能合理运用微视频、慕课等方式,借助信息技术去整合各种多模态符号资源,为学生创建一个贴真的语境;上课过程中,需要借助多模态语料库向学生展示直观的语料信息;在课后,老师还需要通过学习平台布置练习,让学生把录制好的音频和视频上传到这个平台,以便教师能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这些对于高校英语教师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三)注重加强各模态之间的协同性

上课前,教师使用多种符号模态(音频、文字、图片、视频等)的协同运作,可以创建贴真的语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输入的听力材料内容,从而降低学生课前的焦虑感;上课过程中,通过多模态互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并鼓励学生运用各种多模态符号资源更好地完成知识点的内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后,通过布置课后练习的学生,让学生用文字、图片、模仿训练和表演的形式实现输出模态,从而完成输入模态向输出模态的转换,进而强化听力和口语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大学英语视听说多模态教学时,应注意各个模态之间的协调和配比关系,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将模态之间的配合调整到最佳配置,从而发挥最佳效果。

四、结语

大学英语视听说多模态教学就是基于教学内容,借助多种音频、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介,充分调动学生多个感官(视觉、听觉和触觉)的协同运作。它通过有效的课程设计,依据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对三个模态之间的配比关系进行优化配置,在输入模态向输出模态的转换的过程中,实现三个模态之间的相互转换,通过多感官刺激,让学生浸入到贴真语境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这将极大的提到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4):3-12.

[2]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J].外语刊,2010(2):97-102.

[3] 龙宇飞,赵璞.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元认知策略与多模态交互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9(7):58-62.

[4] 王守元,苗兴伟.英语听力教学的理论与方法[J].外语电化教学,2003(4):1-5.

[5] 李欣,李玫瑛,王佳子.多模态自主听力教学模式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6):59-64.

猜你喜欢
多模态
多模态视角下《星际穿越》的存在哲学隐喻解读
基于多模态视角的多元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设计
未来英才(2016年20期)2017-01-03 20:44:05
多模态语境下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模式探讨
多模态话语中的詹姆斯·卡梅隆电影
电影文学(2016年19期)2016-12-07 19:57:57
英语阅读教学中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多模态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8:20:43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
科教导刊(2016年26期)2016-11-15 19:54:13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多模态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61期)2016-08-16 06:21:31
探析多模态环境对提高大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
考试周刊(2016年19期)2016-04-14 01: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