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满足分洪无压洞在洪水期引水、枯水期关闭的需求,解决传统水力自控闸门无法实现分层取水、漂浮物易卡塞、防洪风险大、运行管理不便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分层水力自动闸门结构,概述了该闸门结构的运行方式,针对不同工况提出了优化措施,进一步探讨了该闸门结构在双层河道下层暗河进水口的应用,并在石马潭水库工程磐石引水隧洞进行实践,研究表明该结构具有全自动启闭、节约能源、保障防洪安全、改善景观、运行可靠、安装简便等优点,为河道节能取水闸结构的设计提供了思路和经验。
关键词:水力自动闸门; 双层河道; 无压隧洞; 引水渠
中图法分类号:TV664文献标志码:ADOI:10.15974/j.cnki.slsdkb.2024.S2.008
文章编号:1006-0081(2024)S2-0025-04
0引言
水网工程是完善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的重要手段,随着水网工程的建设,采用无压洞取水口引河道洪水至水库集中调蓄,既可减轻山区河道洪涝灾害,又可将洪水集中存储在一定库容的水库实现洪水资源化利用,无压洞要求在丰水期引水,考虑下游河道的生态因素,在枯水期不引水,因此需要设置取水闸门。
传统闸门需要人工开启、自动化程度低、能耗大,不适用于自动取水口,考虑采用水力自动闸门解决以上问题。水力自动闸门是利用水力和重力作用,在一定的水位条件下,闸门随流量变化实现自动启闭[1],具有造价低廉、运行可靠、管理简单、节能等特点[2-3]。
目前,水力自动闸门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灌溉渠系、引水工程、景观工程等。水力自动闸门按照闸门的形式和构造可分为翻板闸门、弧形闸门、浮筒闸门、滚筒闸门等[4-5]。水力自动翻板闸门应用在小水电、蓄水工程、水景观工程中[6],但不能满足分层取水的需求,同时存在漂浮物卡塞的风险,影响防洪安全。水力自动浮筒式闸门由一个锥形的浮筒闸体以及闸门孔板组成,闸门启闭是利用浮筒浮力大小的改变,使闸门沿铅直方向上升和下降,从而改变流量的大小[7]。这种闸门造价低、结构简单,适用于末级渠道[8]。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和治水思路的改变,在水利工程实施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绿色水利,水力自动闸门仍然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9]。
以上闸门结构未彻底解决洪水期自动取水,枯水期自动关闭的问题,本文提出的浮筒式分层取水闸结构不仅满足以上要求,同时具有安装简便、运行可靠、节约能源、景观性好的优点。
1工程概况
浙江省东阳市石马潭水库工程由石马潭水库西库、石马潭水库东库和连通工程等组成,连通工程包括磐溪堰坝、东方红提水泵站、东潘引水隧洞、潘石引水隧洞、磐石引水隧洞、检修交通洞、施工支洞等。引水隧洞线路总长22.43 km,通过磐石引水隧洞将磐溪支流洪水引入石马潭水库西库,隧洞长6.18 km,城门洞型为无压隧洞,衬后断面为6.0 m×5.5 m(宽×高),设计过流能力30 m3/s。磐石引水隧洞进水口位于磐溪堰坝上游左岸约100 m处,取水口结构如图1所示。
2无压洞口取水闸设计
2.1特性分析
磐石引水无压洞洞口所在区域交通条件差,巡视及管理难度较大,对无压洞首部取水口的闸门自动化运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山区新建控制闸的配套电力线路修建成本高、难度大,故有必要寻求能在无压洞首部无需配电即可自动运行的取水口结构。考虑首部进水口丰水期引水的同时,原河道仍要下泄一定的生态流量(占原河道流量的30%~40%),在枯水期不引水。因此需要研究一种启闭节能、运行可靠、安装简单的无压洞首部自动引水结构。
2.2设计思路
通过对取水口特性进行分析,考虑无压洞首部取水口结构用于山区冲沟或支流小河道,需要在上游河道某一位置布置引水渠,当上游河道水位超过引水渠底高程时,引水渠引水至水槽,水槽内的浮筒随槽内水位升降,带动分层设置的闸门同步升降,进一步细化取水闸结构,设置分层的底板、胸墙与隔板间的孔口实现水位上升超过(降落低于)设定高程时,闸门可自动全开(关)的功能。
2.3取水闸结构设计
如图2所示,水力自动启闭闸门包括引水渠和控制闸。引水渠位于所述控制闸同侧岸坡,引水渠入口位于河道上游,沿岸坡顺坡布置,末端连接控制闸;控制闸上游设有箱涵连接河道,控制闸位于箱涵和输水隧洞之间。输水隧洞为无压洞,采用城门洞型断面,与控制闸连接部位设渐变段。箱涵两侧与护岸挡墙连接,满足控制闸运行期交通要求。具体功能如下。
(1) 控制闸包括三联槽、浮筒、支架、闸门和压板。三联槽包括泄水道、水槽、胸墙、门槽、顶板、连通管和排水管等结构。
(2) 泄水道为三联槽的主体结构,是控制闸的过流通道,泄水道的底部为底板,两侧为墩墙,上游段为U形槽结构,下游段在U形槽中间设有水平隔板,上、下游分别连接上游河道和下游双层河道。
(3) 水槽是容纳浮筒的容器,浮筒为中空壳体,顶部与支架的连杆连接,可随水槽内的水位上下浮动,从而带动闸门升降。排水管埋置在水槽侧壁底部,放水至外部低洼地段。
(4) 在泄水道内布置多段胸墙,实现闸门分层布置,在泄水道两侧墩墙内布置门槽(空腔结构)。
(5) 顶板位于泄水道下游段,L形布置,水平方向起连接两侧墩墙和内置连通管的作用,竖直方向支撑山体边坡。
(6) 闸门位于泄水道孔口部位,多道设置,闸门关闭时可以封闭隔板以下各层孔口,开启时位于胸墙或隔板上游侧,避免影响孔口过流。在闸门运行过程中,采用压板限制各级闸门的上升高度。支架位于控制闸顶端,为连接浮筒和闸门的桁架结构,采用不锈钢制作。
2.4优化分析
根据取水闸在不同工况下的应用条件,对其结构及材料提出以下优化措施。
(1) 引水堰孔口上部可增设格栅,避免上游河道内杂物进入引水渠和水槽。
(2) 闸门可采用防腐钢闸门或不锈钢闸门,外包仿生薄壁防撞层,避免磕碰变形;闸门数量和高度可根据下游双层河道的下层暗河高度调整,当闸门自重较大时,相应增加水槽宽度和浮筒长度即可。
(3) 胸墙在与闸门连接的部位还可内置磁吸,减少闸门振动以及闸门与胸墙间的空隙,减少渗漏。
(4) 考虑到埋设的排水管直径较小,也可设置水龙头后在泄水道侧壁隔板以下开孔,水龙头平时常闭,在洪水过后再打开放水,相应地水力自动启闭闸门运行模式由自动开启、自动关闭变为自动开启、手动关闭,除影响上层明河过流的及时性外,仍然保障防洪安全。
3双层河道应用
3.1工作特性
如图3所示,双层河道结构是为解决穿越城区的山溪性河道水位暴涨暴落[10],满足城区段河道的防洪安全、亲水性和景观需求而提出的[11],下层暗河解决洪水期过流问题,上层明河满足枯水期游人亲水和河道生态需求,因此需要在下层暗河入口设置闸门,保证枯水期关闭、行洪时开启。
3.2取水闸结构设计
该取水闸结构与无压洞洞口取水闸结构类似,由引水渠和控制闸两部分组成,如图4所示。
引水渠位于控制闸的上游河道两侧护岸,包括引水堰和渠道,引水堰堰顶高程即设计闸门开启水位,连接引水堰与控制闸两侧的水槽。控制闸位于上游河道和下游双层河道之间,包括三联槽、浮筒、支架、闸门和压板,是该取水闸的主体结构。
三联槽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同样包括泄水道、水槽、胸墙、门槽、顶板、连通管和排水管。泄水道下游段设置隔板,与下游双层河道的下层暗河顶板齐平,隔板上部与下游双层河道的上层明河无缝对接,在隔板内布置连通管,贯通泄水道两侧的水槽,用于平衡两侧水槽水位。
4结论
针对磐石引水无压洞洞口所在区域交通条件差,考虑丰水期引水、枯水期不引水的现实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分层取水闸结构,该结构能够解决分层自动取水的问题,并且能够应用于双层河道暗河入口,该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1) 全自动启闭节能。闸门通过水槽内的浮筒带动,水位超过设定高程时闸门可自动全开、水位低于设定高程时闸门可自动全关,自动运行无需液压启闭能耗,是一种非常节能的结构。
(2) 运行可靠。取水口河段水位变化浮动大,本设计引水渠自河道上游断面引水,避免取水口河段直接引水导致闸门频繁升降问题。带动闸门升降的浮筒位于两侧水槽内,水槽不参与行洪,避免了动力机构被漂浮物卡塞影响防洪安全的问题;孔口多层设置,个别孔口闸门如被漂浮物卡塞也不致影响下层暗河过流,分段设置的闸门自重变小,还有利于减少浮筒体积。
(3) 安装简便。控制闸基本与地坪齐平,无上部建筑,边坡开挖高度低且与周边环境融合,无大型闸门或启闭机,结构小巧,降低了施工及安装难度,从而降低了对山区新建交通道路标准的要求。在城市河段,有利于改善城市景观。
(4) 应用前景广阔,尤其适用于山塘改造。山塘数量多、管理难度大,为确保防洪安全,大多采用无人值守、不设闸门的开敞式溢洪道结构。该取水闸结构用于山塘可改善溢洪道泄洪条件,在同样坝顶高程和溢洪道宽度条件下,因可变的泄流能力加大,从而为山塘提升正常蓄水位创造技术条件。
本文主要研究分层取水闸的结构设计,有必要进一步对该结构进行计算,开展水动力特性数值模拟、力学性能数值模拟等研究,以对其细部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参考文献:
[1]李利荣,周春生,梁栋,等.国内外水力自动闸门研究综述[J].内蒙古水利,2011(2):8-9.
[2]宋贤良.水力自动门理论与设计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2.
[3]陈松山,严登丰,蒋丽君,等.水力自动闸门设计的模型试验[J].中国给水排水,2003(3):87-89.
[4]李利荣,王福军,文恒,等.水力自动滚筒闸门水动力特性数值模拟[J].水利学报,2010,41(1):30-36,46.
[5]梁献.表层取水浮筒式闸门设计研究[J].红水河,2023,42(2):16-22.
[6]张礼卫,王改会.水力自动翻板闸门在现代水利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5(12):73-75.
[7]王静波.浮筒式水力自动控制闸门水力特性试验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0.
[8]韩宇,忻佳丽,孙小雨,等.浮筒式升降闸门水力性能数值模拟[J].节水灌溉,2020(3):21-26,32.
[9]许韬.水力自动滚筒闸门的水力特性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10]涂华伟,彭涛,彭虹,等.基于洪水过程的山区小流域洪水预警研究——以四川省白沙河流域为例[J].人民长江,2020,51(6):11-16.
[11]项文月.山区城市小流域双层河道结构特性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20.
(编辑:江焘,舒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