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主体协同育人是迈向高质量幼小衔接的重要路径。202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要求“坚持系统推进,整合多方教育资源,行政、教科研、幼儿园和小学统筹联动,家园校共育,形成合力”,倡导幼小衔接中多元主体的互动合作与系统性推进。我园与结对试点小学积极探寻、共同建构家园校社协同促进幼儿入学准备的有效方法,形成了“三联动”策略。
一、建立联动教研机制
(一)理念互通,达成三方共识
在共识基础上的有效协作能够提升衔接实效。因此,我们以“理念互通”为抓手,达成三方衔接理念的共识。如:采用同课异构、主题沙龙、案例研讨等方式开展定期联动,三方加强交流,树立科学衔接理念,增强衔接意识,规范教育行为。在联动过程中,家、园、校逐渐完成了从认识差异、寻找可能到互相欣赏和更加信任的转变。
(二)资源互补,整合教育内容
一是整合幼儿园、小学和家庭三方教育资源,开展一致性教育,实现优势互补;二是开发社区的场馆和人力等资源,利用互联网拓宽幼儿的活动体验范围,为他们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三方聚焦科学衔接需求,整合多种教育资源,明确幼小衔接的要素,创设不同形式的活动情境,让幼儿在与环境和人的互动中愉悦学习,丰富已有经验。
(三)问题互研,共克衔接难题
以存在的问题为导向,联动教研组在活动现场引导教师亲身体验,基于学段贯通的理念进行分析研判和理性反思,从现象归因,在系列研讨中探寻解决难题的策略。实现真现场、细分享和深研讨。如本学期开展的“家园校社联合教研共话科学入学准备活动”,直面幼小双学段的差异,从美术活动入手,围绕“春天”开展幼小同课异构活动。通过家、园、校、社不同主体的参与、交流、对话和思维碰撞,从目标制定、形式选择和教师引导等方面进行研讨,共探幼小课程衔接思路。
二、建构三方联动课程
(一)特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我们秉承“健康育儿童,育健康儿童”的理念,构建特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为基础,根据儿童各年龄段心理发展特点,设计涵盖自我认知、社会适应等18个目标的主题教学活动。同时还打造了包括户外安静区、心理角色街等场景,开展教育戏剧、沙盘疗愈、个案追踪、自主游戏等心育特色活动,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社会参与、情绪调控等积极情绪情感。为其进入小学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社会适应等。
(二)入学准备主题班本课程
主题班本课程以解决幼儿真实问题为驱动,支持其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真能力”,逐步做好各方面入学准备。如小班聚焦自理能力的培养;中班聚焦良好习惯的养成;大班聚焦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等。各年龄段围绕关键问题,分阶段、多维度开展主题活动,帮助幼儿获得多种经验,不断提高能力,激发幼儿自信和对小学的期待,减少对小学的陌生感和焦虑感,做好充分的入学准备。
三、开展多方联动活动
(一)幼小协同,深化衔接
以幼小双方为主阵地,不断加深拓展二者联动的深度和广度。如:将入学准备融合“四节”(书香节、体育节、艺术节、劳动节)对幼儿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让幼儿在沉浸式参与小学活动的过程中深化衔接,减缓坡度。帮助幼儿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小学生活。
(二)家园协同,加强衔接
研究表明:家长的参与程度与幼儿的入学准备水平呈正相关,家园协同是加强幼小衔接的必然选择。前期我们通过问卷调研、个别访谈等形式了解家长入学准备的困惑,联合小学定期开展“主题讲座”“家长学校”“家长沙龙”等活动,通过微信公众号、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进行入学准备课程和活动的介绍,引导家长从理解、支持到配合、主动推动幼儿的入学准备,加强衔接成效。
(三)多方协同,助力衔接
社会能为家校提供优良的教育资源,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知识与经验,促进幼儿知识经验重构与重组。因此,要改变家、园、校、社多元主体以往封闭式的活动模式,鼓励家长、教师带领幼儿亲近社会、感受社会,体验多样生活,做好各项准备。
【注: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4 年度课题“家园社协同促进大班幼儿入学准备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315875)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