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1.新课标Ⅰ卷:全面理解、整合信息
信息类文本阅读第5题:习近平总书记曾以《论持久战》为例,指出要“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请根据材料谈谈《论持久战》对我们“看问题、想问题”有什么启示。
解析:该题的材料一节选自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论持久战》所蕴含的战略思维、所昭示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跨越时空的意义与价值。该题要求考生谈谈《论持久战》对“看问题、想问题”的启示,就是要求考生理解并运用文本中体现的思维方法,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以全局、长远和大势为切入点和落脚点。要答好本题,不仅要具备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还要有辩证的思维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作答时,考生应紧密围绕题干“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进行信息的筛选与提炼。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9题: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
解析:本题着力考查考生辨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具有开放性。文末画线的句子凸显出作者不无矛盾的写作心态,考生要在理解这种心态的同时,据此对文章作出相应的判断与赏析。考生回答做到与未做到皆可,但要对文学作品有自己个性化的思考、理解。
2.新课标Ⅱ卷:综合提高思维品质
信息类文本阅读第5题:“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这在中国航天人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解析:信息类文本阅读的材料围绕“探月”主题给出三则材料。该题考查考生探究问题、提出独到看法的能力,依然离不开科学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科学无国界”强调的是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理应为全人类服务,展现的是一种开放态度。三则材料通过对比历史与现状,展示了人类在探月领域的不断探索和进步。这种探索精神,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无国界”的;“科学家有祖国”体现的则是科学家的爱国精神,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家的命运都与自己的国家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考生要从材料中筛选出相关的内容。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8题:文中画线处说“在他们两个人当中,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又说“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请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这道题具有对立统一的特点,考生答题时要进行思辨。结合“即便去了南京,她也每隔几天就给他写信”说明“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是指叶桃虽然不在陈千里身边,但依然通过多种方式和陈千里保持联系;“这些信件延续了先前的思想碰撞。现在他才理解,写那些信她多少冒了一点风险”可知,“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是因为叶桃思想上更早觉悟,先于陈千里参加革命;通过文中对叶桃与陈千里交往的描写与“几天后他才知道,保温筒盖子下面有一张字条,上面有紧急情报。他在不知不觉中把情报送了出去”可知,“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是指叶桃引导陈千里走上了革命道路;文末“她说她一直打算发展他入党,党组织也认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考验,已经可以接受陈千里入党,可她现在没有时间了,她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可知,“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是指叶桃在斗争中牺牲,而陈千里继续革命;“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是指虽然叶桃后来在斗争中牺牲了,但她永远活在陈千里心中。
3.全国甲卷:学会多角度探究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9题:乌乡霜降夜,作者“感觉到生命与节气之间发生了某种密切的联系,有很强烈的体验感”,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抒写这种体验感的?请简要分析。
解析:该题要求考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需要发散性思维。(1)自然景象的描写中渗透着独特的生命感受:文章开头描写了乌乡清晨的霜景,草叶上的霜、萧条的桦树、寒星的隐逝、农家炊烟等细节,写出了霜降节气中自然的变化;通过写作者闻到的风中独特的味道,写出了生命的独特感受。(2)人与自然的互动:写了霜降夜的景物变化与感受到的寒意,写了房东阿姨送毯子,谈论过冬的准备等细节,展现了乌乡人对节气的重视以及应对节气的方法,写出了人与节气之间密切的关联。(3)情感的共鸣:作者在霜降夜感受到乌乡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幸福的追求,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特别是最后看到房东阿姨的小儿子离乡远行,作者感受到生命的流动和时间的变迁,进一步深化了对生命与节气之间联系的体验。
【备考策略】
1.在解答启示、感悟与判断观点类题目时,一定要全面理解、整合相关文本中的核心段、关键句,因为答案一定是基于文本的,脱离文本的答案一定是缘木求鱼。
2.视角一定要多元,即打开与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解答问题。
3.运用辩证思维,建立对立统一分析问题的答题意识。
2024年高考阅读试题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注重各类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培育考生跨学科的意识和视野。二是表现出多角度的开放性,鼓励考生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真实见解,将学习重心放在提高思维的严密性和表达的准确性上。
古诗文阅读
1.新课标Ⅰ卷:综合理解与分析
文言文阅读第14题: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考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与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的能力,体现出思维的发散性。根据材料一中“士卒多死,不得行。……遂降”“单于以女妻陵……有大事乃入议”“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说明李陵投降丧节。
2.新课标Ⅱ卷:理解思想内涵
文言文阅读第14题:王充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请根据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
解析:该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综合知识点的能力,是多角度思维的体现。根据原文“太子敬厚四皓”“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魏文式段干木之闾”“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等内容可知,“太子”“文侯”都礼敬贤士。从“以消高帝之议”“上欲废太子……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竟不易太子”“却强秦之兵”“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秦兵为之不至”等内容,能够看出其巧妙化解危机。由“强弱不敌,众寡不同”“力少则修德”“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消高帝之议”“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等内容,可以得出德行感化的结论。
3.全国甲卷:准确鉴赏表达
古代诗歌阅读第15题:请赏析颈联“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中“软”“低”二字的艺术效果。
解析:该题旨在考查考生鉴赏、炼字的能力,需要联想、想象、体验、感受等思维的介入。“软”字既描绘了春风的特质,又渲染出宁静、和谐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春日的美景中,体会到春风的温暖和柔情。“低”字不仅描绘了夕阳的特质,还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使整个景象显得更加生动和富有诗意。
【备考策略】
1.精准理解题意和要求,正确运用思维方法进行针对性的作答。
2.日常进行专题训练,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力求深入理解文化常识、思想内涵以及进行准确鉴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