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凤诰是清代江西萍乡人,精于杜诗研究及文章写作,有《存悔斋集》传世。他在书法楹联方面也颇有造诣,被乾隆皇帝称为“江西大器”。刘凤诰中年因浙江乡试案而被发往黑龙江效力赎罪,期间完成了《集杜诗》两卷的创作,并将黑龙江的壮丽风光与民俗风情记录下来,保存在其《古今体诗》中。这些诗歌将黑龙江的山川风物纳入创作视野,对研究黑龙江文学以及流人文学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刘凤诰;《集杜诗》;东北流人;黑龙江文学
刘凤诰(1761—1830),字丞牧,号金门,江西萍乡人。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刘凤诰自幼好学不倦,颖悟绝伦。乾隆五十四年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一职,后又成为嘉庆帝的文学侍从。此外,刘凤诰还精通书法、楹联、文章,乾隆皇帝曾称他为“江西大器”,世人也称他为“江西才子”。嘉庆十三年浙江乡试,刘凤诰于代办监临时,为应试生员印用联号,虽无得赃实据,但确实触犯了当时的法令,因此,“刘凤诰著改发黑龙江效力赎罪”。直至嘉庆十八年被释回。刘凤诰在归乡闲居后于嘉庆二十三年再次被启用,道光十年刘凤诰因病逝于扬州。刘凤诰有《存悔斋集》二十八卷,外集四卷,是其子元龄辑录其遗稿所成。《存悔斋集》第十九卷收古今体诗八十首,其中有五十七首作于黑龙江,这期间他还完成了《集杜诗》第二十一卷和第二十二卷的创作,主要表现了黑龙江的边塞风光、民俗物产与流寓生涯,“其塞外之作,豪宕奇崛,盖得山川之助” ①。
一、塞外风光与流人生存状态
嘉庆十四年十月,嘉庆皇帝下旨将刘凤诰发往黑龙江效力赎罪,自“奉诏发金微,天寒行旅稀”开始,诗人一路经过盛京、兴京,“即事壮重险,相过问两京”。“百里见秋毫”“人烟时有无”“地卑荒野大,沙乱雪山清”是诗人对这片土地最直观的感受。因着“心死著寒灰”,加之路途遥远,诗人倍感行役之苦:“终日忧奔走,劳生共几何。苍茫问家室,寂寞向山河。行路难如此,岁寒心匪他。长城扫遗堞,惨惨暮云多。” ②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春迟霜早,往往“春风四月无青草”,长期生活在南方的文人很难适应这种气候。当作家生活在与以往不同的环境中时,地域文化往往会影响作家的文学风格,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
黑龙江漫长而寒冷的冬季,相比气候温和的南方,更容易引起人们对生命的忧郁感。在刘凤诰笔下,也有这种明显的体现:“土锉冷疏烟,茅茨寄短椽。徒然潜隙地,一拟问高天。京洛云山外,蕃州积雪边。几人全性命,铩翮再聊翩。” ③“土锉”是指瓦锅,托身在简陋的居室,锅冷灶凉。作者于严酷的环境中,发出了何时能再振翅高飞的感喟。“栖遑分半菽,使我不能餐。”“逼仄何逼仄,出门复入门。幽栖身懒动,怀古意空存。”(《北征二百十首·其三十三》)诗人食物匮乏、生活艰难,这不仅是物质上的不满足,更是漫长流放生涯中精神上的压力和痛苦。
当习惯于边地生活之后,流寓他乡的苦痛也慢慢淡去,诗人重新审视这片土地,并注意到了黑龙江雄浑壮丽的风光:“落落群松直,迢迢天汉东。关云常带雨,春谷远含风。虽对连山好,初看浴日红。由来强干地,将欲倚崆峒。” ④刘凤诰在诗后附注:“松花江一名天江,发源长白山顶。”群松、江水、关山、云雾、红日,一幅松花江畔的山水图景如在眼前。“兴安大岭界㟏岈,黑水通源万里沙”,则是描写兴安岭边界地带山势的险峻及水流滚滚的雄浑景象。“十月山寒重,青荧雪岭东。”深秋时节,山中寒意袭人,雪岭在阳光下泛着青翠荧光,清冷而又神秘,不同以往的边塞风光为作者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曾经的可怖之地也变得别有风味,“绝域长夏晚,厥土闻清凉。畏人成小筑,养拙更何乡。”(《北征二百十首·其一百五十八》)黑龙江的夏天来得晚,清凉舒适,诗人偏安一隅,远离纷扰,刘凤诰力图主动适应新的环境并逐渐满足于这种恬淡的生活。
刘凤诰嗜杜诗,亦如杜甫的诗圣之心,他关心百姓生计,同情百姓DRM6TPFTU+Opz7Cv/IWpOg==疾苦:“伐木者谁子,飕飕林响交。连天走穹谷,冻雨落流胶”“黎民糠籺窄,忧国愿年丰”。他也心系戍边士兵:“我本良家子,可怜马上郎。几时陪羽猎,努力事戎行。” ⑤集杜诗不仅是作者流寓生活的情感寄托,更是刘凤诰在流放生涯中的真情实感与感同身受。
二、黑龙江物产描写
黑龙江土地广袤而富饶,物产丰富多样,独具特色。在刘凤诰笔下,涉及了许多黑龙江的地方物产。“采采嫩江绿,光晶石子铺。人今投靺鞨,地古擅珣玗。”(《石子》)根据李兴盛先生在《中国流人史与流人文化论集》中的观点,刘凤诰此诗吟咏的是产于黑龙江和嫩江地区的五色石。方式济在《龙沙纪略》中亦有记载:“五色石产黑龙、诺尼两江岸。”五色石因呈五色而得名,“佳者晶莹如玉”,可用于装饰及清玩,亦可用于取火,惜今无所见。
黄豆瓣儿是清代黑龙江呼伦贝尔、布特哈附近地区特有的一种鸟,“索伦语,达克登郭尔”,通身黑色,只在胸部有黄色,其鸣声能引起马的思归。刘凤诰《黄豆瓣儿曲》用“啼复啼时时可悲,一声两声乌夜怨,三声四声马肠断”来形容其叫声悲切。与刘凤诰同时期遣戍黑龙江的程瑛亦有《黄豆瓣儿曲》唱和,二人同作此诗,既是两人流寓一地友谊的见证,亦是抒发自身思归故乡之感。目前,咏黄豆瓣儿之作共五首,同治年间,张光藻写有关于黄豆瓣儿的绝句后,再不见相关记载,可见在清代晚期黄豆瓣儿这种鸟已经绝迹。
“螺蚌满近郭,环洲纳哓晡。如何有奇怪,未必免崎岖。但自求其穴,劝人投比珠。不过行俭德,弃掷傍天隅。”(《北征二百十首·其一二四》)刘凤诰在诗后自注:采珠人终岁浮江上下,最为艰苦,近年奉例停采。中华珍珠产地有二:南海产者名南珠,关东产者曰东珠。清朝将产自黑龙江、乌苏里江、鸭绿江、松花江及其流域的珍珠称为东珠。东珠晶莹圆润,比一般珍珠大许多,自古以来便被朝廷视为珍奇贡品,百姓不得私采。清高宗东巡吉林时曾作《盛京土产杂咏十二首》,其二为咏东珠之作,诗序云:“东珠出混同江及乌拉、宁古塔诸河中,匀圆莹白,大可半寸,小者如菽颗,王公等冠顶饰之,以多少分等秩,昭宝贵焉。”可见东珠多用作饰品。据记载,清朝有专司采珠的打牲丁,每年四月江河解冻即乘舟外出,直至深秋八月才归。黑龙江处于高纬度地区,四月江水冰凉刺骨,打牲丁需要在水中不停搜寻,其艰辛可想而知。由于清廷对东珠的需求量较大,至清中晚期,黑龙江流域几乎已经无珠可采。
刘凤诰在《放鹰行》中有“君不见青海头,声价歘然来向东”,并自注“海东青,黑龙江产”。海东青产于黑龙江下游及附近海岛,善于捕猎鸟兽。清代流人张贲曾在《宁公台杂诗》中写到海东青:“今年膺上赏,生获海东青。”写捕获海东青欣喜的情形。清代满族诗人英和亦有诗云:“俊绝超鹰侣,飘飘健复轻。层霄冲有志,凡鸟寂无声。”(《龙沙物产十六咏》)写海东青飞翔时的俊美轻盈以及冲天壮志。这里的海东青与东珠还有一层渊源,据记载:“又有天鹅能食蚌,则珠藏其嗉。又有俊鹘号海东青者,能击天鹅。人既以俊鹘而得天鹅,则于其嗉得珠焉。海东青者出五国,五国之东接大海,自海东而来者,谓之海东青。” ⑥
黑龙江水资源丰富,有黑龙江、嫩江、乌苏里江等水系,加之气温低,日照短,粮食生长周期长,所以人们往往会捕鱼来果腹。“五月腥风满市头,一般尺寸罟渔收。万斤压网何曾重,又得秦王大似牛。”(《塞上杂诗·其十》)五月正逢回暖之时,捕鱼使得街上满是鱼腥气,“万斤压网”也写出了鱼之大。“秦王”即“鲟鳇鱼”,主要生活在黑龙江流域。鲟鳇鱼胃有很高的使用价值。“黑龙江人以鲟鳇鱼胃造刮鳔,粘纸补字,刀刮用之,胜糨糊。远骑臀无肤者,摊布贴之,胜膏药。” ⑦刘凤诰集杜诗《塞渔歌》中也有描写捕鱼场面的诗作,同样写出了捕鱼的生动场景,可见黑龙江渔产之富。
除了东珠、海东青、鲟鳇鱼,每年黑龙江地区的人民也需要向朝廷进贡一定数量的貂皮。黑龙江地区所产貂皮极其轻暖,是皮中佳品。“五尺量丁一皮赋,打貂人放雪中眠。”(《塞上杂诗》)根据西清《黑龙江外记》的记载,身足五尺者每年需向清廷进贡貂皮:“布特哈无问官兵散户,身足五尺者,岁纳貂皮一张,定制也。”刘凤诰此诗真实展现了打貂人的生活,有以诗证史之感。这正契合刘凤诰推崇杜甫的“诗史”精神,以现实主义的笔法做到言之有物。
三、黑龙江民俗风貌
黑龙江处于祖国极东极北之地,有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刘凤诰被发配到黑龙江后,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有了更加直接的认识,在他的诗作中也多有体现。“能事闻重译,边隅今若何。知音兼众语,喧静不同科。意答儿童问,还闻宾客过。殊方听有异,且得慰蹉跎。”(《北征二百十首·其三十四》)诗人自注:边人重国语,兼习蒙古索伦达呼尔语,间有通俄罗斯语者。黑龙江是多民族聚居之地,这首诗就写出了当地人民通晓多种语言的情况。
“香美胜牛乳,春风啜茗时。无劳映渠碗,正想滑流匙。筒桶相沿久,开樽独酌迟。浊醪谁造汝,劝醉欲无辞。”(《北征二百十首·其四十四》)作者在诗后自注:“俗重熬茶日喀喇钗酒,曰阿尔占,皆熟牛马乳所成。”这首诗记载了黑龙江满族的茶俗。据西清《黑龙江外记》记载,黑龙江满族人素喜黑茶,满语称之“喀喇钗”,满洲人宴客饭后常以熬茶相待,也有人喜欢把黑茶和牛乳(或马羊乳)、奶油合在一起熬煮,这就成了乳茶,是正餐之外的一种既方便又能止渴饱腹的良饮。刘凤诰来自江西,饮茶方式和习惯与黑龙江地区有很大不同,这种独特的茶饮也让作者感到新鲜。除了茶饮,刘凤诰还注意到一种名为“淡巴菇”的植物:“淡巴菇叶绿成丛,也算收成叠满笼。”(《塞上杂诗》)“淡巴菇”也作“淡巴菰”,即烟草,据记载,达呼尔人以种植烟草为生计,从插秧到晒叶,再将烟叶用绳子串起来压扁,这些往往都由妇女独自完成,在清代诗词中,烟草往往作为文人雅士的造境之物与忧国媒介出现,刘凤诰则另辟蹊径表达对劳动妇女的赞美。
黑龙江满族先人为满足漫长冬季取暖的需要,往往在居室中用土坯砌炕。金人赵秉文曾作《夜卧炕暖》,描写炕的温暖与宜人。刘凤诰谪戍黑龙江期间有长诗《炕五十韵》,介绍了炕的起源、样式与功能。炕亦称“甓床”,往往南、西、北三面相连:“四周通火巷,三面界泥墙。漏罅封陶穴,潜飚鼓鞴箱。萧邱翻歘发,蓬块绝尘扬。”除了作为卧具,炕亦可充当座具,便于卧起:“妥足安文几,支颐侧隐囊。”严冬中炕是最温暖的所在:“漫诮冬烘脑,都袪内热肠。身轻毳衣脱,梦好铁衾忘。”结尾作者以“论功逾挟纩,却疾定扶尪”作结,对炕能胜过丝绵及造福于人给予了肯定。炕作为抵御严寒的重要取暖措施,既是寝食场所,又具有社交功能,同时也是满族民族情感与黑龙江文化传承和延续的重要载体。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黑龙江一带有特殊的出行工具。“绝似江村罨画艭,天然老树架空腔。荒滩雨急人归处,一叶威呼唤渡江。”(《塞上杂诗》)“威呼”是东北地区的一种独木船,“长二丈余,阔容膝,头尖尾锐”。《满洲源流考》认为威呼“刳巨木为舟”。卜奎流人方登峄亦有诗作《葳瓠船》,可见“威呼”作为一种水上交通工具,在东北地区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此外,“外五城人各一乡,威呼法喇往来忙。”(《龙江杂诗》)“法喇”是满语,即雪橇、爬犁,常用于雪地或冰上滑行,可供人乘坐或运输物品,是东北地区冬季常见的运输工具。
除了饮食、居住与出行方面的不同,黑龙江少数民族亦有自己独特的娱乐方式,“宵归笑验羊蹄卜”(《龙江杂诗》),这里刘凤诰提到了黑龙江当地的一种民间游戏“羊蹄卜”,即“欻嘎拉哈”,“嘎拉哈”是满语词汇,是指猪羊等动物后腿的膝盖骨,分为坑、肚、枝儿、蔓儿四面,“儿童妇女围坐,掷以相乐”,掷出四色俱全则为胜。鲜卑人曾将嘎拉哈作为殉葬品,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往往也用嘎拉哈作为棋子进行战术模拟演习,歘嘎拉哈作为一种游戏娱乐广泛流行于东北地区。黑龙江冬季漫长而寒冷,冰雪文化极富地方特色。满族学者西清在《黑龙江外记》中记载:“有镂五六尺冰为寿星灯者,中燃双炬,望之如水晶人。”刘凤诰在《龙江杂诗》中描述冰灯的形态为“冰镂春灯彻四围”。此外,朱履中在《龙江百五钞》中也有通篇咏冰灯的诗作。同治年间,流放齐齐哈尔的张光藻亦有吟咏冰灯之作。可见,冰灯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已成为流寓于此的文人争相吟咏的对象。
黑龙江满族先民的宗教信仰与内地迥异:“一串儿童手鼓挝,索摩杆上纸灯斜。烧香准备迎年酒,大礼燔豚孝敬家。”(《塞上杂诗》)“索摩杆”亦称“索伦杆”“索罗杆”,满族人家往往在院中树立索摩杆,将杂粮置放在索摩杆的盛器内以备乌鹊啄食,祈求庇佑,这种祭祀方式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四、结语
刘凤诰流寓黑龙江期间,创作了许多有关当地生活及物产风俗的诗歌,这些诗歌对于研究黑龙江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刘凤诰诗中的黑龙江书写,丰富了黑龙江诗歌的内容,拓宽了黑龙江诗歌的题材和领域,一些前人未曾描写过的内容出现在了刘凤诰的笔下。如其在《北征二百十首》中记录了边境人民通晓多种语言的情况,以及黑龙江特有的黄豆瓣儿等物产,都是前人鲜少涉及的内容。
其次,刘凤诰创作的黑龙江诗歌,是黑龙江地域文化的重要记录。他在作品中对流放生活与流人生存状态的描写,有助于人们了解当时黑龙江地区的风土人情,是了解清代黑龙江地区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
最后,黑龙江地处边陲,黑龙江文学乃至东北文学在文学史上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刘凤诰诗中有关黑龙江的描写为流人文学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黑龙江文学添砖加瓦,对黑龙江文学的研究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张伯英:《黑龙江志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442页。
②③④⑤刘凤诰:《存悔斋集》,载《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6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352页,第361页,第352页,第353页。
⑥张之杰:《从海东青说起》,《科学文化评论》2023年第2期,第111-119页。
⑦西清:《黑龙江外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4页。
参考文献:
[1]李锦.清代刘凤诰《集杜诗》研究[D].西南大学, 2018.
[2]金莎莎.刘凤诰杜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9.
[3]李兴盛.中国流人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
[4]李兴盛.东北流人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
[5]谢国桢.清初流人开发东北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
[6]姜雪松.清初东北流人诗初探[D].黑龙江大学, 2011.
作者简介:
师中秋,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