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前全球金融化及市场经济日益深入的背景下,金融素养已成为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本文以六年级主题活动“外币兑换”为例,探讨如何将金融素养教育有效融入小学跨学科课程设计中,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金融素养;跨学科教育;小学教育;综合素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金融活动已深深融入人们的生活,培养个人的金融素养成为现代青年在面对复杂经济环境时的基本策略。小学生应该由浅入深地接受金融素养教育,强调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对正确价值观的塑造。
融合金融素养教育到小学的跨学科教学模式中有利于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个策略使金融和数学等众多学科得以交叉合作,从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并加强了他们在解决现实问题上的综合能力。
一、金融素养与小学跨学科教育的结合途径
1.融入数学教学
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核心聚焦于素养的全面提升。这涵盖了数学素养的深化,即运用数学视角洞察、思考与表达现实世界的能力。此类学习模式要求超越单一数学概念,融合多学科视角以促成深刻理解。
金融素养作为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一环,其有效融入需依托系统而全面的教学内容。通过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深入剖析,我们发现金融素养内容贯穿始终。从一年级的人民币认知到高年级的宏观经济概念,逐步构建起了一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知识体系。这一过程不仅限于基本的换算与计算,更涵盖了消费规划、理财观念及宏观经济意识的培养,体现了对学生全面素养发展的关注。
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巧妙地将人民币的教学与现代支付技术结合起来。拿电子支付和数字货币来说,做到认识人民币的同时也可以拓宽学生的现实视野。教师设计数学课题时应将问题设置得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就进行折扣计算和利率分析而言,学生能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对金融知识的掌握并提高实际应用技能。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统计和数据分析工具,指导学生分析金融市场和个人消费数据,培养他们对数据的敏感度和理财能力。
2.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
在品德与社会教育的框架下,塑造学生正确的消费观与价值观是特别重要的。教师通过解析不同的消费行为以强调合理消费及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建立理性且可持续的消费态度。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教师也能有效揭示经济行为中的道德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诚信度和社会责任感。
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相关知识,教师应该推动学生参加更多的金融领域的社会实践和调研。这包括探访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亲身体验金融市场的运作脉络及金融产品的多样性。这种实践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还能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以及经济伦理素养。
3.融入美术设计和计算机技术教学
可视化展示在跨学科教育中的应用体现了信息技术在设计上对数学精确性与美术审美性的兼顾。它激励学生将金融知识、艺术创作与计算机技术巧妙结合,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海报、微电影等作品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分享。此过程使复杂的金融概念以生动直观的图像与互动项目形式呈现,便于学生深入理解与记忆。将学习成果可视化展示还可以让学生在群体互动和获得认可中增强自信。这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塑造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展示过程则推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他们日后的社交与职业发展。
二、金融素养融入小学课程的实践
1.学生自主探究
在当前教育实践中,问答式教学虽普遍,但其模式化运用往往以教师为中心。特别是“对不对,是不是”式的简单提问,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与批判性思维。而由学生自主发现知识,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促进他们掌握知识的本质规律与联系。因此,教育转型的焦点应落在从传统的问答式教学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再发现的模式转变上,这不仅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促进其能动学习的重要方式。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尤为重要,特别是自我成长与团队合作精神。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巧妙设计趣味化讨论活动,如围绕赚钱的智慧与消费的艺术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分组探讨并各抒己见。此类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思辨与表达能力,还能在互动中塑造他们一局需求管理财富的健康金钱观。
在六年级的“外币兑换”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中就深刻贯彻了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宗旨。活动准备阶段首先对学生开展“关于货币,你最想了解什么?”的调查。通过让学生提出自己对货币兑换感兴趣的问题,激发他们对金融知识的好奇心。活动进行时,学生需要独立收集世界主要货币种类和其汇率变化的数据。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综合思维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开展“企业调查”活动时,学生更是需要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制订调查方案、采集并整理素材,最终形成调查报告。这一活动能让学生了解到汇率变化对企业乃至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还能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教师跟进指导
跨学科教育鼓励学生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自主开展探究。在此过程中,教师需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反馈与指导。教师的积极肯定和鼓励是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尤其要重视以积极正面的方式即时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与变化,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和深入探究。
在“外币兑换”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既是引导者也是支持者。教师通过设计“情景假设”“逆向兑换”“企业调查”等活动方案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意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多种素养和技能。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收集资料、如何到银行了解汇率有关知识,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积极的正向反馈,帮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进步。
3.展示评价
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提炼并引导项目成果可视化展示,是实现知识价值最大化的关键策略。此过程要求学生将学习成果创造性地转化为图表、图片及文字等直观形式,以此锻炼其表达能力与观点阐述的清晰度。还促使他们运用多样技术和工具,激发学习热情,深化金融素养。通过这一转换,学生能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加深对项目内容的理解,同时提升综合运用能力。此外,可视化展示促进了学生间的互动与分享,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评价体系上,多元化评价模式尤为重要。一是学生自评,通过诸如“我的金融旅程”“日常开支反思”“理财心得”等形式,强化学生的自我认知与评估能力。二是同学互评,如“同桌交流”“小组评议”“班级展示与点评”,促进了学生间的相互学习与合作,培养了竞争与合作并重的意识。三是让家长参与评价,关注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金钱管理与理财实践,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在“外币兑换”主题学习活动中,学生将学习成果创造性地转化为课件、小报、采访视频等直观形式,促使学生运用多种信息技术工具。举办成果展示会更是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观点阐述的清晰度。教师和同学的反馈能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评价,帮助他们更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林佳青.基于金融模型背景下的递推序列教学研究分析——以澳大利亚VCE数学教程为例[J].现代教学,2021(11):75-76.
[2]刘潇然,张维国,陈燕.基于研究性思维的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路径——以“数说跳绳”为例[J].小学教学(数学版),2023(11):15-19.
[3]欧常春.小学数学教学中金融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23.
[4]钱春芳.大任务观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J].小学教学研究,2023(08):77-78+81.
[5]石越颖.学生金融素养培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3(30):58-60.
[6]王猛,石迎春,杨祎,等.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跨学科学习实施路径探寻——以六年级“我的操场我设计”项目学习为例[J].小学教学(数学版),2023(10):15-18.
[7]徐小群.旨在培养学生金融素养的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以六年级主题活动“外币兑换”为例[J].新教师,2024(01):35-36.
[8]庄治新.概念视角下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3(35):49-53.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