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小学特色项目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

2024-10-25 00:00:00曾湛强
师道·教研 2024年9期

随着《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劳动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地区的特殊性为劳动教育提供了独特的发展机遇。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应紧密结合地区特色、注重实践性和体验性、融入跨学科内容。通过这些策略,可以使劳动教育更加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同时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一、大湾区特色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评估与挖掘

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首先要对本地资源进行深入研究,以便将地区特色与课程内容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大湾区的特色性和地域性课程资源主要有以下三类:第一类是海洋劳动课程资源。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包括渔业、海洋运输、海洋工程和海洋旅游等。学校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开发海洋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和参与海洋资源的保护,增强环保意识和实践技能。第二类是科技项目乡土劳动课程资源。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发源地,拥有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以及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在这个背景下,大湾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来开发科技项目劳动课程,如有华为、腾讯等这样世界级的高科技公司,不仅能让学生接触到科技前沿,还能激发起他们对科技创新的热爱与激情。第三类是文化传承课程资源。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不仅经济发展迅速,而且文化多样性丰富。这一区域汇集了岭南文化、港澳文化以及其他地区的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发乡土劳动课程资源,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和传承本地文化,而且可以在学习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文化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情感。

二、大湾区特色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实施策略

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应注重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强调实践性和体验性,并融入跨学科内容,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提升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效性。

1.增强劳动课程的实践性和体验性。增强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性和体验性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至关重要。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性意味着让学生亲身参与各种实际工作和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实地体验等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劳动教育课程的体验性意味着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知和认知来获取知识,使学生在体验中领悟、在体验中感悟。在粤港澳大湾区这样一个拥有丰富资源和多元文化的地区增强实践性和体验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实践活动设计。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活动,如海滩清理、科技创新展示和传统手工艺体验等,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了解和参与当地的劳动方式和传统文化。(2)参与社区服务。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项目,如为社区老人提供帮助、为环境保护开展活动等,让他们通过实际行动体验劳动的价值和社会责任感。(3)创新性活动。设计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如科技创新比赛、文化传承展示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2.强化劳动课程的跨学科内容融入。跨学科内容融入是特色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中的重要方面,不但能够使课程更加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还能够让学生在劳动教育课程中接触到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拓展学习视野,同时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海洋资源的保护涉及到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因此海洋劳动教育课程可以融合这些学科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海洋生态保护的知识,体验科学实验和环境保护工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科技项目劳动课程涉及到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数学等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通过融入这些学科内容,让学生学习科技创新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文化传承课程涉及到历史、艺术、人文等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通过融入这些学科内容,让学生了解和传承本地文化,学习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文化,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文化自信心。

3.注重劳动课程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增强劳动教育课程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当前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其一是让学生接触科技前沿,通过开发科技项目劳动课程,学生可以接触到科技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技术,了解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培养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热爱。其二是培养科研活动的技能,如人工智能(AI)、3D打印等,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提升其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激发他们对科技创新的热情,促进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三是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参与科技项目劳动课程的学生将在实践中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设计、制作和调试过程,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四是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未来发展需求,开拓学生的眼界,为学生提供了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科技素养和能力,使他们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4.加强劳动课程的文化传承和审美情感培养。在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劳动教育课程的发展中,文化传承和审美情感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内容。通过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将文化传承和审美情感融入劳动教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同时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情感。一是传承本地文化。劳动教育课程应该通过开发乡土劳动课程资源,让学生了解和传承粤港澳大湾区的本地文化。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学习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促进本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二是培养审美情感,通过文化传承课程资源的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修养。学生在学习和体验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提升审美情感,培养对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三是促进文化交流:粤港澳大湾区汇聚了多元文化,劳动教育课程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通过学习本地文化和其他地区文化的比较,学生可以增进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四是激发创造力:文化传承和审美情感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和艺术实践,学生可以拓展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促进个性发展。

三、大湾区特色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

在劳动课程的具体实施中,我们将海洋资源、科技项目、乡土文化三类资源作为纵向维度,以实践体验、跨学科融入、科技制作与创新、文化传承与审美四种策略作为横向维度,我们创新性地系统设计了“资源——策略”劳动教育系列主题,可以形成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同时该系列具有开放性,不同学校可以在此内容框架下,自行开发更适合学生和学校的主题。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和课程设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综合素养和跨学科能力。使劳动教育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这种方法的价值主要体现为全面性、综合性、生活化、灵活开放,以及它通过实践体验、跨学科融入、科技制作与创新、文化传承与审美等多种策略,使学生在多个领域中得以发展。这种创新做法使劳动教育课程更具实效性和趣味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和实践意义。

【注: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课题“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中小学特色项目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研究”(课题编号:202012617)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