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学评一致性”是指:“教师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的评价应该具有目标的一致性。”但是,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还存在着教学评不一致的现象。因此,文章提出一线教师需要深入理解“目标”“评价”“教——学”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嵌入式评价
华东师范大学的崔允漷教授提出了“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崔允漷教授认为:“教师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的评价应该具有目标的一致性。”[1]“教学评一致性”能够“有机整合教学、学习和评价,充分发挥评价助教促学的作用,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2]。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教学评一致性”?这需要一线教师深入理解“目标”“评价”“教——学”三要素之间的关系: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评价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在“教—学”活动中,嵌入评价任务。
一、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
崔允漷教授认为:“清晰的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因为判断教-学-评是否一致的依据就是,教学、学习与评价是否都是围绕共享的目标展开的。”[3]具体而言,目标是指学生的学习目标,目标是“教学评致性”的核心。“教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实现目标的指导活动,学是指学生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种种努力,评是指教师和学生对学生学习表现的评价,以监测学生的目标达成。”[4]
下面,笔者从“国家意志”“学生”两个角度具体阐述确定恰当目标的注意事项。
(一) 恰当的目标要符合国家意志,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只有通过层层落实目标,国家意志才能转换为课堂上的行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的具体化以及细化。但是,如果只有这些还不够,一线教师还要注意三个层次的目标:学期目标、 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这里的“目标”是指“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语文教师只有与高中语文新课标保持一致,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国家意志保持一致。只有确定了恰当的学习目标,“教学评一致性”才能变成落实国家意志的利器。
(二)恰当的目标要关注学生的学情
我国高中教育一般采用班级授课制。不同班级的学生存在差异,同一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存在差异,即使同一班级同一层次的学生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在确定恰当目标的时候,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情。课程是国家意志和高中学生之间的桥梁。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课程,首先要设计出符合本班唯一性学情的学习目标。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参考同行的学习目标,但是同行的学习目标是基于他本人本班的唯一性学情,备课教师还需要结合本班的唯一性学情去重新调整学习目标。在关注学生学情的过程中,关键是思考本班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学需要确定本班学生学情的起点,以提升本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终点,在起点与终点之间给学生搭建若干个台阶。假如教师判断不准本班学生的起点,那么教师就没有办法借助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也就没有办法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
二、评价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
崔允漷教授指出:“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学会。证明学生‘是否学会’‘学会了多少’,需要评价作为GPS 不断地获取目标达成信息的证据。[6]”评价是指检查目标是否达成,评价可以证明目标是否已经实现。“评价任务”是检查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的任务。具体而言,学生完成了这项任务,教师就可以判断学生达成了某个学习目标。教师的教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为了学会,“教学评一致性”的落点在于确保学生“学会”。在设计教学活动之前,教师事先设计评价任务,这是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
(一)评价任务需要与学生的学习目标匹配
因为评价任务的作用是监测学生学习目的的达成,所以评价任务需要与学生的学习目标匹配。在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两个原则:第一,评价任务与学习目标缺一不可;第二,评价任务要始终指向学生的学习目标。评价任务与学习目标的匹配形式存在以下三种: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具体而言,“一对一”是指一项评价任务对应一个学习目标,“一对多”是指一项评价任务对应多个学习目标;“多对一”是指多项评价任务对应一个学习目标。
(二)评价任务需要“让学生理解”
要让学生理解教师设计的评价任务,需要教师做到以下三点:其一,教师本人要深入研究高中语文新课标,深入研究“教学评一致性”的相关文献,教师只有站在更高的地方,才能深入理解自己设计的评价任务,否则,假如教师本人都不深入理解这些评价任务,又如何能让学生理解这些评价任务;其二,即使教师深入理解了这些评价任务,并不等于学生就理解了评价任务,教师要把自己设想成自己班的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用本班学生可以理解的简洁语言去表述评价任务;其三,评价任务要具体,要突出具体的任务内容、具体的任务要求、具体的评价量规。
三、在“教—学”活动中,嵌入评价任务
在设计完评价任务之后,教师接着再设计“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嵌入评价任务。在“教——学”活动中嵌入评价任务,也就是嵌入式评价。“嵌入式评价,是一个基于课堂的过程和节点的评价,教师运用系统的方法来为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达标评级。”[7]在“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中,评价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嵌入性、全程性、诊断性、驱动性。教师设计的嵌入式评价任务要注意与“教——学”整合。具体而言,包括评与教的整合、评与学的整合。
(一)评与教的整合
评与教的整合也就是“教评一致性”。崔允漷教授认为:“所教即所评,它是指教师的教学与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匹配程度。”[8]“教评一致性”有利于实现教育的专业化以及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注意的是,有了教学就要匹配评价,教的内容应该就是评价的内容。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展示评价任务、收集评价信息、处理评价信息是主要的三项工作。展示评价任务是为了让学生清楚理解评价任务,收集评价信息是实时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程度,处理评价信息是为了高效地推进学习。在开展这三项工作的时候,教师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
第一,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合作讨论的效果优于视听结合,视听结合的效果优于单纯用耳朵去聆听。因此,在展示评价任务的时候,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的形式一起制订评价规则,这样的效果是最好的;借助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示评价任务,教师再配合着用语言去解释,这种效果次之;教师单纯用口头语言展示评价任务,这种效果最差。
第二,教师要多渠道收集评价信息以及收集多方面的评价信息。教师可以通过测试试卷、现场观察、对话交流、读书笔记、文学作品、小组研讨成果、调查报告、表演活动、个人反思日志等收集评价信息。
第三,教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信息进行针对性的处理,才能更加高效地推进学习。当学生很好地完成评价任务的时候,教师应该要肯定学生;当学生在完成评价任务的过程中存在不足的时候,教师应该要做补充;当学生在完成评价任务的过程中存在差错的时候,教师要纠正;当学生在完成评价任务的过程中存在困惑的时候,教师要点拨;当学生在完成评价任务的过程中思路杂乱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其梳理思路。
(二)评与学的整合
评与学的整合也就是“学评一致性”。崔允漷教授认为:“说所学即所评,它是指学生的学习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之间的匹配程度。”[9]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以什么作为标志?以学生学习了作为标志吗?不是。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是以其本人学会了作为标志。但是,学生是否学习了这是抽象看不到的,所以需要借助评价来检测。需要注意的是,有了学习就要匹配评价,学习的内容应该就是评价的内容。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也需要完成三项与评价密切联系的工作:理解评价任务、完成评价任务、分享学习成果。学生要理解具体的任务内容、具体的任务要求、具体的评价量规。只有理解了评价任务,学生才知道要做什么任务,怎么去做这些任务,这些任务要做到什么程度,做这些任务的原因。在完成评价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任务的特点以及自身的特点灵活选择完成任务的方式,可以通过查阅文献,也可以通过思辨学习,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可以通过探究学习,也可以通过项目学习。在分享学习成果的时候,学生不仅可以分享自己的成果,还可以阐述自己得出这个成果的过程与思路,也可以根据评价量规给自己的学习成果打分。
结语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还存在着教学评不一致的现象,因此,笔者认为一线教师需要深入理解“目标”“评价”“教——学”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评价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在“教—学”活动中,嵌入评价任务。
参考文献:
[1][3]崔允漷,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01):4-6.
[2]朱武兰.古诗文阅读的教学评一致性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22(13):73-75.
[4][8][9]崔允漷,雷浩.教-学-评一致性三因素理论模型的建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3(04):15-2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
[6]崔允漷.教师,请你先学会评价再来学上课[J].江苏教育,2013(21):15.
[7]黄伟.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语文课堂实践:要义与操作[J].中学语文教学,2021(06):10-14.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