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因此,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时,要把学习语文文字和领会思想内容融合统一,从而提升语文的课堂实效。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运用“读、品、拓、联”的教学策略,实现这一目标。
一、读——分层朗读,读中感悟
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我尝试分层朗读,读中思考,朗读任务明确,让学生读懂“语言”,读明“主旨”,读出“情感”。例如,我在教学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第一层面的读——课前预习的自主读,先学定教,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学、查找相关资料,认真完成预习单,自主扫清字词障碍,初步感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做好好词好句的品读批注,初步感受人物形象,从而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和自学能力。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第二层面的读——整体感知读,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文,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利用思维导图理清课文的脉络,再说一说董存瑞是一个怎样的战士。以此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梳理知识的能力。接着,我会让学生进行第三层面的读——抓关键词句精读,先让学生找出描写董存瑞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齐读、小组读、男女赛读、个人读、老师范读、师生共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感悟,体会人物品质,揣摩表达方法。最后,我会让学生进行第四层面的读——积累背诵读,语文学习重在日积月累,贵在每天积累一点点,我会常常举行记忆小达人的竞赛以及绘制背诵积分表,鼓励学生把描写精彩的句段篇及时背诵下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备日后写作、表达之用。
二、品——深入品读,如见其人
教学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时,应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品明事件、品味人物、品悟感情、品懂方法。例如,我在教学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认真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品“事”,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感知课文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了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所发生的事情,理清文章脉络。然后引导学生品“人”,让学生再深入精读课文找出描写李大钊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再抓住“乱蓬蓬”“平静而慈祥”“安定”“沉着”等关键的词句进行分析品味,从而体会李大钊忠于革命、坚强不屈、英勇无畏的高尚品格,从而感悟人物形象,吸取精神力量。接着,引导学生品“情”,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琢磨,从中激起学生对敌人的愤恨和对革命烈士的敬佩之情,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三、拓——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相关的阅读文章,可浏览“阅读链接”中的内容,可阅读人物传记,可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等。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组织学生观看爱国影片《革命者》,感受革命者为了祖国、为了民族、为了人民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教学《为人民服务》时,拓展阅读关于张思德同志的生平事迹,了解毛主席发表这篇演讲稿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文章的旨意;在教学诗歌《囚歌》和《春天的故事》时,可以开展诗歌朗诵会、诗词欣赏会、小诗人竞赛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领学生感悟诗词中的情怀,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多种形式的拓展延伸活动,迁移运用,使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都得到很好的提升。
四、联——联系生活,走向课外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时要及时补充相关的资料、创设情景,缩短文本和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深理解,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加强革命文化教育的成果,让“革命精神”植入学生内心。我会建议家长利用周末带孩子去参观我们新会的博物馆和革命教育基地,让孩子多走走,去看看,去了解革命英雄事迹,感受红色精神。例如,去梁启超故居,去认识中国历史上这样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感受梁启超先生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爱国情感,感受《中国少年说》的那股振奋人心的力量;到新会革命烈士纪念碑,感受先烈之伟大,继承先烈之遗志,誓成国家之栋梁。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