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需研读教材、教参和课程标准
2022版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使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简称 “四基”)的获得与发展,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为导向,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教参,研究教材每个环节和活动的安排与设计,例题和练习题的选择,以及每个模块的顺序和逻辑关系,教师只有很好地掌握了本节和本单元的知识架构,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根据学生的学情来设计教学活动,使用好和有创意地使用教材。
二、教师需把握学情
教师只有了解学情并精准地把握学情,才能更好地设计出符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了解学情主要是了解学生对上节课的知识和本单元的掌握情况、数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情况等。由于乡镇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较为薄弱,数学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等数学核心素养较低,教师可以布置前置学习作业,精选与上节课知识有关的习题,给学生练一练,在练习中使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方法的运用发生碰撞,教师通过点拨再次完善数学知识的思考和运用过程。
三、精心设计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组织,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重视数学内容的直观表述,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由于乡镇学校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我们要以新课程标准有关课程内容组织为导向,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从学生的数学经验出发,设计适合学生认知发展的低起点教学活动,使新知得到生长和发展。
四、实施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采取紧追和激励性的教学评价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跟随教师的引导进行思考,积极地参与与数学活动有关的画、量和拼等课堂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简单入手、逐层深入,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在较简单的模型中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更加积极地参与数学课堂活动。
在教学评价方式方面,教师设计了低起点的问题,要紧跟学生的反馈,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让学生在问题串中强化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小组加分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在竞争中前进,还可以设计选择性的教学活动,让个别学生或小组选择一个问题完成。教师要对设计的每一个问题和活动都能及时给予评价,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点拨和辅导学生,解决疑难点,教师要善于把握和驾驭课堂,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评—辅”的一致性,使得课堂严谨、有序地进行。
五、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
鉴于乡镇学校的学生学情,教师要善于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融合,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以我们去乡镇交流的课例《2.3.1平行线的性质》为例,可以使用“希沃白板5”的交互课件,在平行线的三个性质探索完成后教师可以使用几何画板或希沃在线画板给学生展示“当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关系”;在练习题的设计中,教师可以用“希沃白板5”的超链接课件页码实现问题的交互;教师还可以利用希沃助手与手机连接拍照上传学生的书写证明,共享到多媒体黑板进行展示,与学生一起探讨并及时订正;教师还可以用视频导入本节课的知识点形成微课,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方法;教师还可以用班级优化大师进行点名提问,让学生积极地投入相关的教学问题,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