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达”教学法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过程,学生学习过程可以视为阅读、思考、表达的过程。“读思达”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阅读、思考、表达为核心,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变革,对教师素养提升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一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能够有效地构建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历史学习,推进高中历史品质课堂建设。接下来结合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这一课的教学案例来展开高中历史品质课堂建设策略的论述。
一、提升学生历史阅读能力
提升学生历史阅读能力有利于构建高中历史品质课堂。从新教材角度来看,统编版历史教材课时容量大,提供了丰富的文字、图片史料,历史课堂阅读量变大,由此提升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从新高考角度来看,高考历史试题的阅读量大,试题素材来源广泛,多涉及历史著作的重要观点,这就要求学生广泛开展历史阅读,开拓历史视野。
本人在讲授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之前,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赫拉利的著作《未来简史》,深入理解赫拉利谈到的人类生存的隐忧,再结合课堂上观看赫拉利的演讲,理解现代科技在带来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可能对人类的生存发展造成一定的威胁。通过深度历史阅读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尝试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去深入理解科技对人类的意义,提升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二、精心做好课堂问题设计
历史思考是基于史实的剖析并将其内化为个人知识结构的过程,也是把历史知识融会贯通的时机。学生基于历史史实思考的过程其实就是历史理解的过程,历史思考是结合历史事实,秉持尊重历史和客观思考的态度,在历史证据的基础上进行符合史实的思考。
学生历史思考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教师历史课堂的设问,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有利于历史品质课堂建设,提升历史课堂的魅力和活力。历史课堂的设问应该有深度,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形成围绕核心主干知识的问题。只有那些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设问才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本人在讲授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中,设计了一个小论文题去引发学生对科技与人类命运的思考:清华大学科学史教授吴国盛认为“科学在带来福音的同时,也造就了危害人类的魔鬼。科学的未来如何,人类的未来如何,这是一个引起现代人深思的问题。”要求学生概括材料中一个关于科学技术的观点,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证。实际上这个小论文题就可以引发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利弊的深度思考,让学生能够更好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以及进行深度思考。
三、增强历史表达活动设计
在历史品质课堂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多在历史课堂中给予学生表达观点的机会。本人在讲授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分别请了本班两位曾在学校创客社、机器人社学习过的学生向全班同学分享关于3D打印技术和机器人技术,提出自己对现代科技的理解。过程中给予两位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班上其他同学针对两位同学的分享,尝试提出自己的疑问,生生互动交流。学生还尝试跟机器人对话以及使用3D打印机,本人利用这一环节给学生创造与人工智能技术面对面的情境,帮助他们了解3D打印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应用,近距离接触3D打印机和机器人。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了解,激发学生对现代科技的兴趣以及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在授课前,本人还给学生布置了本课的自学作业:利用教材和网上的资源,用思维导图的模式勾画出现代科技的成就,构建现代科技成就的知识图谱,这是在考验学生阅读思考后的图文表达能力。在课堂中则是邀请三位学生分享思维导图,考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建设基于“读思达”教学法的高中历史品质课堂亟需提高师生史学阅读素养。历史教师需要从历史学汲取专业资源,通过史学阅读提高自身的的史学底蕴和史学素养,才可以提高史料教学的能力。何成刚博士提出历史教师要注重核心阅读、群文阅读、比较阅读,善于整理有价值的史料资源,作为备课过程中的重要参考资源。同时,本人认为历史教师在史学阅读还应该善于借鉴,及时关注新颖的史学观点和学术前沿。
责任编辑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