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4-10-25 00:00:00何聪玲
师道·教研 2024年9期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精讲留白的核心在于教师精梳重难点,整合知识,进行充分而不过分的引导。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告诉学生学什么、为何学、如何学,搭框架、突破重难点即是“学什么”,所学内容的意义和价值即是“为何学”,而“如何学”则是方法、技巧和策略的传授。独学内化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一环,也是教师得到及时反馈的一环,学生不仅要对教师所讲授知识进行巩固,更要自主探究教师“留白”的部分,思考本节课的收获以及在做题中生成的困惑,为深入、有意义的小组讨论做准备。小组讨论由3~4人组成,按“A+、A、B、C”组合,组长发挥关键性作用,组织组员人人参与、人人表达,讨论教师在独学内化环节记录的高频错题,同时也分享收获与困惑。全班交流以教师为主导,根据独学内化和小组讨论对学生的实时观察,抽查学生是否已通过小组合作式学习解决问题,也给予机会提出组内无法解决的高层次问题,最后教师进行解答和总结提升。

二、对分课堂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有单元整体教学的意识,围绕该单元主题,体现育人功能。以人教版新目标七年级下册Unit 8 “Is there a post office near here?”为例。

(一)精讲留白(用时12分钟)

本节写作课是单元的最后一个课时,是继听说、语法、阅读课型之后的重要输出环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向他人书面介绍自己所居住的社区,重点是能够使用方位介词描述建筑物之间的位置关系,难点是能够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基于此,在精讲环节可以如下设计:突破难点→突破重点①(句型)→突破重点②(文段)→突破重点③(篇章)。

1.突破难点:

通过展示三幅相同的地图和相同的出发点,更换要去的不同地方,路线由易及难。通过红色箭头标识引导学生口头描述路线(全班回答),纠正学生易错点并板书正确表达。

2.突破重点①(句型):

在同一幅地图里描述不同建筑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将之前所学的单个描述整合成完整描述。教师先做示范,再提问中等程度的学生(个别提问)。

3.突破重点②(文段):

根据上一个环节的描述完成选词填空练习,建立文段意识。从文段中概括出本单元话题作文需回答的三个问题:Where, What&Why,How。

4.突破重点③(篇章):

教材给的文段不是考场完美作文,询问学生还需要补充什么。根据文段引导学生适当发挥,补充开头和结尾,为接下来的写作训练提供范式。

如果只有精讲没有留白,那就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本节课的精讲部分是从篇章的整体去分析(开头、中间、结尾),而留白部分则是让学生关注细节,去分析、模仿、感悟,并完成一篇话题作文训练。

(二)独学内化(用时14分钟)

本环节设计了两个学习任务:一是学生自主探究一篇关于指路的文章,学习建筑物位置及礼貌指路的具体表达,并积累篇章中连接词的使用,使行文更为顺畅;二是创设真实情境,学生作为本校与姊妹学校的文化交流使者,需要向姊妹学校的老师与学生介绍学校所处的位置并礼貌指路,还需要介绍学校的特色项目及本人喜欢的活动。

本环节将时间还给学生,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更多体现在独学任务单的设计上,体现在学生完成挑战性任务发生迷思时的点拨上。教师要做到“真”关注而非“假”关注、走过场;记录学生的错误表达,标注学生姓名。

(三)小组讨论(用时6分钟)

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将独学环节的观察进行实时反馈,在黑板书写学生的高频错误表达,让学生讨论为什么错、正确表达应是什么;其次,学生从作文的单词、语法到篇章结构进行互相评价,取长补短。“教—学—评”一体化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的生生互评正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体现。教师要巡视学生讨论情况,听听看是否存在虚假讨论,及时指出学生讨论的不足;同时也要关注在独学环节记录有错误的同学,是否通过小组的力量实现同伴互助。

(四)全班交流(用时8分钟)

首先,教师抽查独学环节有错误表达的同学是否已经通过小组讨论更正该表达;其次,询问学生是否有组内无法解答的问题,如果有,别的组可以解答,教师应发挥学生的同伴互助精神及团队合作精神;最后,邀请学生分享,用投影仪展示1~2篇学生作文,肯定他们的优点,以增强学生学习语言的信心,同时进行客观地评价,并就学生整体完成情况对作文内容、结构等进行全面总结。

责任编辑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