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

2024-10-25 00:00:00肖裕洁
师道·教研 2024年9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列为语文课程内容的首要主题,并指出要围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主题。“新课标”中“跨学科学习”的语文学习任务群,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语文实践空间。通过这些跨学科的语文学习活动,学生不仅可以融会贯通知识点,更能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文化参与”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为学生积累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学校及老师应善用这一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中去,从而培养其良好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发展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教育价值。它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源和灵魂。将其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更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新课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地融入语文课程,实现了全覆盖、全布局、全设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通过文学经典的精读与品鉴,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底蕴与魅力,从而将其内化为推动个人成长的精神动力。相信这一系统性的融合设计,必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重要贡献。

二、基于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路径

(一)关于传统文化单篇课文的跨学科教学方法探讨。首先,在教材编写和课程设计中,可以加强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和渗透。比如,在讲授诗歌赏析时,我们不仅可以让学生领会作品的文学价值,还要引导他们探究作品背后的哲学思想、历史传统,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再如,在开展一年级下册《端午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深入探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通过融合跨学科内容,结合不同学科课程,全面深化对端午节起源及节日寓意的认知,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如 让学生通过搜集民间故事、研究传统节日习俗,策划并实施“划龙舟”游戏,设置课后实践任务(探究粽子的市场价格),开展绘制粽子、龙舟等特色活动。

(二)关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跨学科教学方法探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语文、美术、数学等多学科知识,以故事、手工艺、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参与节日活动,如包粽子,做灯笼,画手抄报等,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的深度融合。除了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学校还应该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培养环境。可以定期组织语文、道德与法治、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他们运用传统文化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文化专家学者开展培训讲座,帮助教师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此外,学校还可以拓展校园文化建设,利用学校的文化育人功能,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如,在教授“清明”这首古诗时,学校可对此主题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劳动课中,安排学生前往“开心农场”种植艾草;音乐课上,教授学生唱唱颂《清明》的歌谣;手工课则组织学生制作菊花等相关制作品。

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精神内核,是我们民族复兴的根与魂。未来,我们要进一步深化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创新,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支撑。一方面,要在教学设计、课件设计等层面加大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与渗透,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要完善学校的文化育人体系,为教师和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实践环境,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认同。同时,还要加强跨学科协同,促进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在教学理念、方法等方面的深入交流与合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全面渗透。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