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学校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这说明了在教育教学中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那么,如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落实家国情怀的培育?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东莞,东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在发展的过程中,东莞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形成极具地方特色的美食文化、风俗文化、非遗文化等。这些优秀的地方文化为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素养提供丰富的精神力量和土壤。
一、“课程目标”,明确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的方向
在实践过程中,分“舌尖上的东莞”“多样的民俗风情”“悠久的非遗文化”“探访名人古迹”四大主题,围绕每个主题的特点和特色挖掘背后的文化内涵,确定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的方向。
二、“真实情境”,营造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的氛围
本课程首先是教师根据学生日常生活,创设真实学习情境,营造家国情怀氛围,在活动和写作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比如,在“舌尖上的东莞”主题学习中,活动伊始,教师播放记录片《舌尖上的东莞》让学生全面了解东莞的美食,引起学生对生活中美食的关注,再重点播放“东莞咸汤丸”的制作工艺,引导学生分享除夕节自己家做咸汤丸的故事,唤醒学生的记忆和情感体验。然后,教师解说其中蕴含的家国元素:咸汤圆是除夕时节,东莞家家户户必做的过年食品,它制作材料、手法简单,可以融合各种的食材一起煮,完美配合,这是一种包容、务实、海纳百川的胸怀。每到除夕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搓汤圆,并且要搓得圆圆的,这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生活幸福美满,寄托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幸福的向往。通过以咸汤丸为例的讲解和引导,让学生明白每一道美食的背后都有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三、“课堂教学”,保证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的落地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家国情怀素养培育落地的有力保证。传统文化有些根植于我们的生活,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有些离我们的生活较远,要深刻理解其文化意义,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引导,才能让家国情怀真正根植于学生的心中。比如,在“悠久的非遗文化——千角灯”的学习中,由于在生活中,我们见到“千角灯”的机会不多,没有专业讲解介绍的话,是很难理解其文化意义的。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领略它的风采,本主题活动,以一个核心任务“千角灯的前世今生”的调查报告贯穿活动,设计了“请进来”和“走出去”的两项活动。活动开始,教师布置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查找“千角灯”的相关资料,为活动作准备。然后,请“千角灯”的传承人来到课堂上为学生讲授“千角灯”的历史、制作工艺、演变和传承情况等,让学生感受非遗传承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最后,带领学生到东莞市非遗文化博物馆观看“千角灯”,亲身感受它的魅力,还可以跟非遗传承人学习做一盏千角灯。整个过程从“查一查”“听一听”“看一看”到“做一做”和“写一写”,学生的认知由浅到深,也是让家国情怀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的过程。
四、“实践活动”,拓展家国情怀培育的空间
本课程以学生的“活动和实践”为主,让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实地参观考察,拓展了家国情怀培育的空间。比如,在“探访名人古迹”的专题活动中,学生先后走进“袁崇焕纪念园”“鸦片战争博物馆”“大岭山抗日史实陈列馆”等红色革命遗址,触摸历史的痕迹,感受烽火岁月、百姓生活的疾苦,用心理解林则徐、袁崇焕等人的事迹,体会他们为了民族富强、百姓幸福,舍生取义的爱国精神,让爱国情怀浸润学生的心中。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创意写作课程通过主题学习、实践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创设真实的情境,将东莞的传统文化与写作结合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素养,又在过程中渗透家国情怀,让学生由物及情,由人及情,厚植学生爱人民、爱家乡、爱国家的情怀,真正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注:本文系东莞市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线上线下融合的初中语文‘1+X’写作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0GH113)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