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更新、新教材的推出以及新高考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我认为最首要的要求是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更新教学设计理念。而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设计理念,必须做到深入研究新教材,在思想上树立全新教材观。同时,在教学理念要有所改变,与时俱进,把握教学立足点,构建大课堂观。我们强调对学生的关键能力进行培育,并致力于打造“实操教育”的全面视角,使他们能够真正掌握知识并在实际应用中加以运用。这样可以提升他们的语言基础素质,同时也能实现各方面的平衡和个性化成长。
一、重视新教材:研读新教材,更新教材观
新教材的系统性强,“新”特点主要体现在其编排体系上,其中课程结构设置上有两个突出特点:1.设置群文阅读。将高中语文课程内容分为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一篇课文可能有多个文本,它们围绕同一个话题,以任务为导向进行集体建构,落实学习任务群。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中第一个章节包含了五个诗篇:《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这些作品都以歌颂青年为主题,并以此为视角来探讨人生的意义和未来的方向。所以,教师重视群文阅读,理解学习特务群。紧扣时代脉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要以议题为基础,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选取合理的、科学的内容进行群文阅读教学。不仅保证阅读数量,还应保证阅读质量。2.开展整本书阅读。例如,高一年级上半学期第五个主题就是关于《乡土中国》的整体阅读,而第二学期则是《红楼梦》的整体阅读。这与我们以前的教材有着很大的区别,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能像以前一样,一篇一篇,一章节一章节地生硬机械单纯讲授知识点,破除以单个文体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通过阅读课文多个文本,找出文本之间的有机关联,深入阅读研究,树立全新的教材观。
二、更新理念:把握教学立足点,构建大课堂观
1.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本。《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 版)》明确强调,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素养能力。例如,如在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中会聚焦到以儒道两家对“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为核心的第一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恒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的课堂教学设计中, 以此为主题来讲解课文内容——包括了孔子的弟子们关于人生态度的一段对话。在此期间我们会更注重词汇解释、语法结构的研究而非仅仅停留在经典诗句上。还指导学生通过情景对话的设计和思维导图析逻辑,进行比较辨析,探寻先贤思想,领略前人智慧。进而领略前人的处世之道,初步了解儒家、道家思想的思想特征。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语言构建和应用技巧,同时也能提升他们的思考力和对文化传承和理解的能力。
2.构建“实践教学”的大课堂观。语文教学是开放性的,是一个在生活情境中不断实践体验并生成的动态发现教育过程。所以,我们要由封闭教堂向开放课堂转变,立足于教室的小课堂,走向生活、社会的大课堂,构建“实践教学”的大课堂观。重视“实践教学”“体验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知识,运用知识实践生活,在生活中受到教育,解锁生活新技能,提高人生价值观。学用结合,知行统一。教与学,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新体系。改变社会出现“高分低能”的人才现象。如本人在教学设计《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时,除了在课堂教堂上指导学生解读文本,合作自主探究外,还布置了《舌尖上的红楼梦》的作业。要求学生找出《红楼梦》中的美食,根据文本中描述的制作方法和食品材料。学生利用假期,选取其中最喜欢的,在家进行美食制作。制作过程拍摄成视频或者把亲手制作的美食拍成图片,上传到班群中。最后从上交到班群的作业来看,学生们都积极能与,原先觉得《红楼梦》高深难懂的学生也产生了一定的阅读兴趣。学生对第二十九章“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这句话后,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份糖蒸酥酪的美食,看后让人垂涎三尺。这种把学习过程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模式,不仅激起了学生对阅读的热情,也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动力,使得学生能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提升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让学习和生活变得更加有趣。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