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本单元整体的非书面家庭作业设计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生活实践能力相结合,以学习活动推进学习进程,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激发学生完成练习的兴趣,有趣、有效地落实了人文素养和语文要素。
一、识字、写字为导向,多种形式相结合
1.文本输入与信息输出相结合。通过阅读作业单中与民族有关的故事——《泼水节的传说》,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能很快就根据作业单上的提示,主动拿出字典查阅。这是在“文本输入”的过程中自主识字。课后,学生阅读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故事,并与同学进行分享。通过“信息输出”的方式,学生进一步提取文本信息、分享与交流,巩固识字,达到了学汉字、用汉字的目的。
2.运用真实情境,巩固汉字教学。所谓真实情境,就是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中,抓住教育契机,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建立知识的联系,达到识字能力的迁移与运用。例如作业单中“唱响汉字中华音”的设计,就是受到学生音乐课的启发,而生成的。在音乐课上,听到学生唱《中国字中国人》,学习的是演唱的技巧,如音准、节奏等。而作为语文教师,站在儿童成长的视角和语文专业的视角,看到的是歌词中的人文素养,如“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一点一提开头要紧,横平竖直堂堂正正”“中华大家庭,四海皆同心”。于是,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和学生一起反复读歌词、有节奏地读歌词,读完再一起唱。学生不仅通过歌词进行了识字、理解字义,而且通过诵读、唱曲,分泌了学习的多巴胺,热情高涨、意犹未尽。
3.寻找字源识字,趣味与挑战并存。在《“贝”的故事》中,通过甲骨文,小朋友知道了汉字的来源,那些好玩有趣的汉字符号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当学生发现老师设计的作业单上有“最美汉字我来找”的题目时,纷纷铆足了劲在猜测。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发现,看似简单的符号,暗含深意。比如“”有的小朋友猜是“船”,有的小朋友猜是“月”,教师引导学生在语文书第三单元识字表的独体字中找到了和“船”意思接近的“舟”字,虽然学生不能一下子猜出“舟”字,但是却很好地掌握了“舟”字的本义,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阅读与体验并行,传统文化探秘不止
1.在阅读中与传统文化美丽邂逅。在阅读完作业单中《泼水节的传说》后,有的学生被故事主人公李亮乐于帮助村民以及村民回报李亮的感恩之心打动。有的学生还补充了自己所知道的其他与傣族泼水节有关的传说故事,通过阅读,学生看到了传统文化里的人文气息,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中弘扬的真善美的人物品质,这是美的启发。
2.在体验中与传统文化时空对话。“纸上得来终觉浅。”传统文化的渗透少不了身体力行。结合小朋友们过传统节日的经验,作业单设计了和家人一起过传统节日的分享。小朋友们把自己和家人过节的照片贴在作业单上,课上大家也纷纷讲述了自己和家人是怎样一起过节的。大部分小朋友分享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春节、中秋节、端午节。也有一小部分学生来分享二月二龙抬头、重阳节。在信息的交流和碰撞中,学生知道了更多的传统节日,知道了重阳节不仅仅要登高,还要敬老。知道了二月二龙抬头那天,人们可以吃木耳,代表龙耳;吃云吞,代表龙鳞;吃面条,代表龙皮;吃春卷,代表龙眼,他们觉得这个“冷门节日”也蛮有意思的。
三、跨学科资源整合,从知识走向生活
1.实践调查收获多。学习《神州谣》这篇课文,讲到“各民族,情意浓”的时候,有个学生说到:“老师,我就是少数民族的,我是壮族的。”接着就有学生举手说:“我是回族的,我是满族的……”看来我们班也是“民族融合一家亲”嘛!“那你们身边是不是也有少数民族的亲人和朋友呢?回家做个小调查吧!”有的小朋友以兴趣班老师为调查对象,知道了舞蹈老师是瑶族的,他们以“玉米和稻米为主食”。瑶族人的重要节日有晒衣节、姑娘节等等。有的小朋友以妈妈的朋友为调查对象,知道了回族,也知道了他们喜欢吃馓子,古尔邦节是回族人的重要节日,回族男性喜欢戴白色圆帽,女性喜欢戴头巾。大部分小朋友以汉族为主,也因此知道了汉族在我国占大多数。
2.亲子互动欢乐多。语文课堂学汉字,音乐课堂唱汉字歌,回家后和家人讲汉字、唱汉字歌,其乐融融。在情感浓厚、音色饱满的音乐声中,学生为家人演唱《中国字中国人》,家人之间彼此互动,一首歌、一段曲、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是家人之间亲情的传递与表达,这也是传统文化“家文化”的传承与表达。
3.动手实践乐趣多。在实践环节,小朋友们最期待的就是做美食。学习《中国美食》这一课的时候,小朋友看着书上的图片都已经垂涎三尺了。通过语文课的学习,他们知道了传统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煎、炸、蒸、烤、烧、煮、炖,从视觉到味蕾,孩子们烹饪美食、品尝美食的兴趣愈发浓厚。结合作业单“第四篇章——味觉印象食物美”的作业设计,小朋友以“做一餐年夜饭”为任务驱动,设计美食菜单—采购食材—亲手参与美食制作—评选美食制作小厨神,每一个环节都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极致。在写菜单中巩固识字、在选购食材中运用数学知识、在烹饪美食过程中学习烹饪技巧、在小厨神的评选中取长补短。
在学生写作业单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孩子数学能力较强,购买食材能够准确算账。有的孩子数学能力较弱,单价、数量和总价对不上,便帮他纠正。学生的学习驱动力得以大大增强。在班级展示学生烹饪视频的时候,对于经典的“西红柿炒蛋”,同学就先炒西红柿还是先炒蛋还是同时放这两样食材陷入了“争论”……有的学生因为父母工作较忙,不具备家庭烹饪的条件,美术老师就挺身而出,带着孩子们在美术课堂用粘土制作美食,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
本次作业设计在实施过程中,亮点多,深受学生喜爱,整体效果突出。我们培育了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情感,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从统编教材二下语文第三单元教学目标来看,我们要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识字学词,激发儿童的识字兴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作业实施过程中,每位学生都有6张评价卡,上面有根据作业单设计的具体评价项目,完成相应的内容后,学生进行自评、同学互评和老师评。通过对学生“评价卡”小印章数目的统计,发现班级有85%的学生能够获得所有的大拇指,拿到6个印章。其余的学生至少都能拿到5个印章,在“美的历程·汉字站”里,有一些小朋友辨认甲骨文稍有难度,没有获得全部的大拇指。但是在同学和老师的分享中,学生也“恍然大悟”,拥有了收获知识的快乐。
总体而言,大部分学生在《美的历程: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作业当中,既掌握了本单元语文学科的相关核心知识,也能用他们喜欢的形式,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多样性、趣味性,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加浓厚。
本次大单元作业设计的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如下的提升:
1.在阅读理解能力层面,学生需要进行研究和阅读关于所选传统节日的资料,从获取信息并理其含义,有效帮助他们高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处理技巧。通过收集和浏览关于传统节日的起源、庆祝活动和相关习俗的大量资料,也能充分发散和锻炼学生的思维。
2.在跨文化知识层面,通过了解不同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文化背景,学生培养了跨文化意识和尊重不同文化的能力,同时也在作业中学会欣赏和理解不同民族的价值观、信仰和传统,正确的对待不同民族的差异性,体验不同民族的特色风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在口头表达能力层面,通过多形式的口头分享,学生大大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在作业实践中,学生需要准备并清晰地达关于所传统节日、传统游戏的重要信息,包括起源、习俗和庆祝活动,传统游戏的技巧、特色等,在班级的微信群、公众号等宣传空间发布学生的口语分享作品,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技巧、自心和公众演讲的能力。
4.在沟通与合作能力层面,在实践和分享等活动中,学生谈论节日的起源、传统习俗、庆祝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和尊重;学生还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学习到新的信息和观点。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经历,通过听取他人的故事和经历,学生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并培养对其他文化的欣赏和尊重。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能够促进学生全发展,培养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有效的作业设计探索和方法有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并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综合素养的终身学习者。
责任编辑 徐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