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示理论指导下的小学英语阅读深度教学实践

2024-10-25 00:00:00张艳平
师道·教研 2024年9期

一、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学习语言、获取新知、探究意义、解决问题,逐步从基于语篇的学习走向深入语篇和超越语篇的学习,确保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语言能力发展、思维品质提升、文化意识建构和学会学习的成长过程。郭元祥教授在《深度教学——促进学生素养发育的教学变革》一书中指出,追求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克服表层教学的局限性,实施深度教学,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深度教学理念对推进新形势下的教学活动起着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笔者尝试以图示理论为指导,探索小学英语阅读深度教学路径,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二、图示理论概述及其实践意义

(一)图示理论概述

根据Carrel的分类,图式包括三种主要类型: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和形式图式(formal schema)。语言图式是指词汇、惯用语、语法方面的知识。内容图式是指与文章主题有关内容的熟悉度或关于文章内容的过去经验和背景知识。形式图式是指文章体裁和文章布局结构差异方面的知识。图式理论是一个关于人类认知的理论。根据《朗文语言学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英汉双解)(第3版),图式理论的内涵是:在理解语言时,人们会激活相关图式,使他们能够快速、高效地加工和阐释新经历。图式就犹如是一种参考存储库,从那里人们可以重新取出现存的相关知识,同化新信息。在阅读或倾听中遇到一个话题时,读者会激活与该话题相关的图式,并利用它来预测、推断和作出各种不同的判断和决定。

(二)实践意义

要实现深度教学,教师要深度研读语篇。《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教师要根据学生基于主题的已知与未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为设计教与学的活动提供依据。教师在研读语篇时要重点回答三个基本问题。第一,语篇的主题和内容是什么,即 What的问题。第二,语篇传递的意义是什么,即Why的问题。第三,语篇具有什么样的文体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如果语篇配有图片或表格,其传递何种意义或具有何种功能,即How的问题。其中“关于What的问题”涉及语言图示,“关于How的问题”涉及形式图示,而“学生基于主题的已知”则涉及三种图示。“深度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能深度解读文本,解文后之意,究材料之理,并设计活动,而后学生才能做到深度学习。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图示理论能指导教师深度研读语篇,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图示理论指导下的小学英语阅读深度教学的课例分析

在图式理论和深度教学理念的启发下,笔者尝试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兼顾内容、语言和形式这三种图示,将三者有机结合,实施深度教学,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本文以教科版五下Unit 8 Ben’s first trip to Beijing为例,具体阐述图示理论指导下的小学英语阅读深度教学实践。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8 Ben’s first trip to Beijing,内容是以第三人称视角描述的Ben的旅游计划。这是本册教材中第二个描述旅游计划的阅读文本,第一个是Unit 4中的以第一人称视角描述的旅游计划。

这两个阅读文本的语法重点都是运用一般将来时描述旅行计划,涉及时间、人物、活动和交通方式等方面的信息。

(二)教学实践过程

1.阅读前的活动:了解主题,激活图示

在阅读前,教师应尽快带领学生进入主题,了解文本背景,从而促进学生接下来更好、更快地理解文本内容。

(1)欣赏歌曲,引入主题。上课伊始,笔者与学生分享歌曲Let’s go on a trip,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轻松、自然地导入本节课的主题travel。学生在跟唱歌曲后也能唤起自身大脑中相关的图式,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2)呈现背景,激活内容图示。本课的阅读文本是以第三人称视角描述的Ben的旅游计划,文中并没有对其旅游背景进行介绍。根据教材,Ben是一个来自英国的小男孩,现就读于广州市新华小学。在第七课的对话文本中,Ben与同学们谈论了自己准备在国庆节期间去深圳旅游一事,笔者以此为支撑点,指出Ben喜欢旅游,也希望能多去中国的其他城市旅游,因为他非常喜欢中国文化。这样的处理既能使Ben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又能帮助学生更快地了解语篇背景。 本课的阅读文本还出现了一个新的人物: Ben’s Beijing friend Li Hua。在文本中,Li Hua在Ben的北京之旅中扮演了老朋友兼导游的角色,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笔者以此为切入点,在纵向分析本册教材以及深度解读文本后,将语篇背景设定为:前段时间李华给Ben发了一封邀请函,邀请他去北京旅游,Ben欣然应允。随后,教师呈现Ben的北京朋友李华发来的邮件,师生共同朗读邮件,获取语篇背景。学生在Unit 6中已经学习了如何写邀请函,明白邀请函的意义,因此他们在朗读完该邀请函后就能理解其大意,也就获得了语篇背景:喜欢中国文化,喜欢旅游的Ben应Li Hua之邀去北京旅游。

(3)分享、合作,激活内容图示。呈现完语篇背景后,教师想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把话语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将其相关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与主题联系起来,说说自己所知,从而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心理。五年级的学生对“旅行”这个话题兴趣浓厚,对“北京”也不陌生,部分学生甚至已经去过北京旅游。教师引导同学们给计划去北京旅游的Ben推荐一些北京的著名景点,从而激活学生已知或生活经历,给学生提供用英语表达的机会。Ben在网上查询相关信息后,确定了自己想要去的四个“必打卡”之地。随后,教师呈现天安门广场、颐和园、长城、王府井步行街的图片,引导学生与小组成员合作,将Ben最想去的四个景点的图片与英文名配对,并试着和组员一起读一读对应的英文名。

2.阅读中的活动:深度阅读,细化图示

(1)理清语篇框架,细化形式图式。引导学生从结构框架和思路层次上进行阅读理解,了解阅读内容的整体,能帮助学生细化形式图式。Ben做好准备后就开始了他的北京之旅。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第一次阅读,并设置任务:将时间与Ben去的景点以及相应的交通工具连线。通过阅读,完成连线题以及观察上面的图,学生已经基本抓住了整体框架,知道了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述Ben的北京之旅的。随后,教师引导学生特别留意Ben的交通方式,组织他们和同伴讨论:为什么Ben去不同的景点时选择了不同的交通方式。经过讨论后,同学们都能明白:Ben去不同的景点时选择了不同的交通方式,是因为这些景点与酒店的距离不一样。此时,教师顺势呈现有这几个景点的地图,让学生能直观地看到他们之间的距离,加深其对语篇的理解。

(2)梳理具体信息,细化语言图式。在阅读教学中,语篇的整体框架就如同远景,具体内容则如同近景。教师带领学生“领略”完远景后,应逐步推进,去欣赏近景。学生把握了语篇的整体框架后,教师布置新的任务:细读课文,找出Ben在三个景点里做的活动,并填写相应表格。

(3)深挖细节,升华情感。完成表格后,我们知道Ben去王府井大街给父母购买了富有特色的唐装。笔者并没有停滞于此,仅满足于学生找到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情感因素。T: Children, when you go travelling, do you buy gifts to your family?Ss: Yes, I do.T: Yeah, of course you do.So does Ben.He wants to buy Chinese clothes.Why? Why not buy some fashionable clothes?S1: Chinese clothes are special.S2: Ben is an English boy, but he loves 中国文化.T: Right.He loves Chinese culture.

(4)放声朗读,深化对语篇的理解。前面的阅读活动都是学生默读课文后完成的,接下来,教师便组织学生跟读、齐读课文,指导学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训练学生连读、合理停顿等朗读技巧。在诵读过程中,学生把文字变成了声音,并且伴之以节奏和情感,能深化对语篇的理解。

3.阅读后的活动:利用表格与导图,巩固图示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一份表格,教师在黑板上完成了以一条时间轴为主干,以每日活动为枝的旅行安排图。阅读活动结束后,教师应该充分用好表格和时间轴导图,引导学生利用表格或者导图对阅读文本进行复述。由于学生水平不一,教师在此设置了分层任务,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看着表格来复述,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尝试看着导图来复述。

四、总结与反思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笔者的阅读教学多为浅层式阅读教学,以语言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以学生接受式学习为主。受此影响,学生在处理练习中的阅读文本时,也容易着眼于理解单词与句子的意义,逐字逐句地阅读,较少去理解句子背后暗含的情感等信息及篇章结构等。

图式理论和深度教学理念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支持。笔者深刻地认识到: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的“深度教学”,是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是基于高质量问题的教学。笔者将立足课堂,继续开展深度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实现教学的育人功能,让核心素养落地。

【注:本文系广州市海珠区教育科学规划 2021年度立项课题“运用图式理论优化小学英语高年段阅读教学设计的行动研究”(立项号:2021C006)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徐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