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STEAM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开展STEAM教育过程中所使用的方式策略,具体涵盖跨学科整合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创新设计与项目组织能力、资源整合与利用能力、评价与反馈能力等。
一、思想引领,更新观念
1.理念介绍
通过组织开展专题讲座和教研活动等,向教师详细介绍STEAM教育的理念、目标及教学原则,明确概念确保教师有更深入的了解。
2.案例分析
与前期所习得的理论认知相对应,更新教师对于STEAM教育的理解和认知,而提炼归纳案例中的优秀经验和实施策略,更好支持教师开展STEAM课程探索和实施。
二、提炼策略,实践提升
1.创建三阶六步课程实施路径,明晰开展方向
我园将SETAM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流程提炼为“三阶六步”模式,具体是指生成阶段(包含提问与调研)、探究阶段(包含设计与实施)、分享阶段(包含展示与展演)中课程推进的具体流程及教师指导策略。例如在生成阶段,教师可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发展需要、真实问题、重大事件等挖掘探究的核心问题,对可获得的核心经验、该问题的教育性及可行性等进行分析,通过领域学习、工程体验、团体讨论、实地考察、亲子协作等方式唤醒幼儿对于该主题的知识和经验,以推进主题的持续深化和探究。
2.形成多元动态评价策略,诊断课程价值
提出多元动态评价策略,具体包括审议阶段评价、生成阶段评价、实施阶段评价和统整阶段评价四个阶段中可使用的评价方式、操作方法、评价主体与对象等具体要素,便于教师选取合适的评价方式进行观察和记录,诊断课程推进情况,及时调整支持策略。如在主题实施阶段主要以表现形式评价为主,可从创新能力、科学素养、解决问题、实践应用、合作交流等维度进行观察,也可从推进过程中教师指导支持策略、师幼互动、材料投放、家园配合等方面对课程整体情况进行评价,提出建议与调整方向,优化教学策略,推进课程深化。
3.建立动态可视化的资源库,推动课程优化
可按材料的功能性及材料特性建立STEAM材料超市,支持幼儿探究的更多可能性,也能支持教师更好地提供适宜的材料种类支持幼儿深入探究。此外,我们还建立动态可视化的课程资源库,教师在推进班级课程过程中的绘本、视频、图片、教学资源等电子素材、班级活动的设计方案、照片及视频等资源,根据班级课程推进动态性地更新到共享文件夹中,教师可清晰地看到幼儿的学习进度、兴趣点等,同时可供园所其他教师借鉴和学习,开拓开展思路,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和认知经验。
三、教研深化,赋能成长
1.真实问题:聚焦问题,分析需求
我们的教研问题一般通过调查问卷、教育实践观察、资料分析、文献学习等形式收集,有时候教师的问题会很多而零散,因此我们要把现阶段的问题罗列成问题清单,将相似的、较为零散的问题统整,进而分析问题背后的需求,可通过教研会议、骨干教师会议或者年级会议等确定较多数教师现阶段遇到的问题或者课程实施过程中较为重要的问题,确定教研问题。
2.适宜方法:分析群体,选择方式
确定教研问题后,便开展问题现状及群体分析,根据现阶段教师的现有水平及经验实践情况、需要的群体人数等选择适宜的教研方式及组织方法,撰写教研方案。教研方案包括确定教研问题、教研目标、教研准备与过程、教研反思。例如常见的教研方法有教学观摩、主题研讨、课题研究、课程审议、学习交流会、头脑风暴、体验式教研、评比式教研等,我们可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并开展教研活动。
3.调动参与:有效参加,经验共享
本研究建构了3R教研模式:唤醒阶段(rouse)—回顾阶段(review)—解决阶段(resolve),在实践中规范了教研开展的一般模式,采取形式多样的教研方式,提升了园本教研的开展成效。如在唤醒阶段主要通过破冰游戏、阅读分享、舞动飞扬等形式,以游戏化、娱乐化的方式激发教师的情绪情感,为教师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4.检验落实:输出成果,检验优化
在实践过程中,可采取教研总结、个别交流、教学观摩、年级会议、专项调研、列入考核事项等方式,加强教研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同时教研员应及时追踪、观察教研内容的有效性、适宜性和可操作性,根据实践情况确定下一步教研方向,调整教研成果结论,优化教研成果内容的质量。
责任编辑 钱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