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评定

2024-10-25 00:00:00梁剑宇
师道·教研 2024年9期

“立德树人”需要五育并举,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其中的重要举措。实施劳动教育既要建设合适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又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但我国劳动教育课程起步较晚,评价标准较为单一,评价指标系统研究尚未成熟,评价方式有待优化。所以学校适宜根据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教育课程的特点与阶段发展现状,依据地域特色,从多元性、多样性、发展性、实践性、教学评一致性等视角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阶段性发展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劳动教育课程设计实施。

一、劳动教育评价是实施劳动教育课程的需要

(一)落实立德树人新方法,促进劳动教育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要培养学生具备新时代的劳动精神,并与时代的特征吻合,使学生能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劳动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评价应具备时代性和发展性,要设定具备时代特点的评价点。如在服务性劳动中,是否达到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功能;劳动教学中是否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在劳动技能中是否有掌握信息化工具等。这些评价标准都指引着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掌握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方向,激发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

(二)落实劳动教育的“教学评一体化”

教学评一体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学习和评价三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劳动教育过程中,评价也要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一致,依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评,依学生的练习而评,科学设计系统化的评价目标和任务,适当评价,评价手段合理,实现教学评价的素养导向功能。例如,在劳动课程中,如果发现学生某项操作技能普遍掌握不合理,教师就需要调整此技能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加强技能示范和技能的训练,真正促进劳动技能素养的落实。

(三)提供必要过程数据,改善劳动教育课程设计

教育评价其中一个重要作用是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如学生成绩、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教师可以通过数据分析评估教育过程的效果,达到进一步改善教学效果的目标。所以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等进行监测和评价,设定评价方式,获取必要合理的评价点如作业成绩、测试表现和课堂参与度等数据。通过分析教育数据,教师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偏好和学习进展,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教材,发挥评价产生结果的示范引导、反馈改进作用,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和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结合区域特点实施劳动评价策略

(一)设定任务群完成指标,完善考核体系

根据《义务教育劳动教育标准》(2022版),劳动教育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型劳动三大领域。根据任务群的要求,结合时代需求和初中学生年龄阶段特征系统性、整体性设置设定各学段劳动教育的个性目标,以满足不同阶段学生能力发展和情感体验的需要。

我校根据学生特点设定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新技术体验与应用、服务性劳动、现代服务性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十个任务群,分为六个阶段。除了让学生尝试参与如家庭卫生、烹饪等各类劳动,还要学生根据时代要求掌握家庭消毒防疫能力,能利用所学物理学科知识组装等特色项目能力。如完成家庭无线网络搭建以及积极投身社区完成红领巾志愿服务劳动。通过任务群表格评价学生基本劳动能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形成交流、反思、创新的劳动能力,进一步完善学生基本劳动能力掌握的考核体系设置,有表可依,让劳动教育有目标、有抓手。

(二)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开展多元和多样化评价

开展劳动的多元和多样化评价在于合理性设置学生的效率、时长等实践劳动评价标准,制定简单易懂、环环相扣的劳动评价表。评价以基本的劳动清单任务如校园劳动为基础,加以劳动实践、特色活动、公益劳动、竞赛活动、劳动成果等,以学生为中心设置多样化的劳动任务。另外开展多元化评价,评价内容关注劳动的过程性表现和结果性表现,包括学生在劳动中的参与度、主动性、积极性、安全性、创新性、规则责任等品质。评价主体以学生(自评、互评)和任课教师为主,鼓励家长以及其他社会人员等参与评价。

每学期把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纳入到综合素质评价中,加强劳动教育考核在学期总评中和评优评先中的比重,赋以结果性评价。通过定期开展的活动如“广州市五个一竞赛”考评学生的劳动技能和综合运用情况;通过星级评价体系定期评选“劳动小能手”;通过特色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如“传承非遗”等设计评价量表;通过团委少年队争章活动设立劳动章,成为一星章中的必备条件。通过多元评价对学生劳动素养形成和发展情况进行测评分析,记录和遴选学生的劳动教育经历及主要表现,展现劳动教育的育人作用。

(三)沉浸式的劳动教育特色实践活动成为评价的侧重点

“一校一亮点”的劳动教育特色实践活动具有创新性与安全性、趣味性与技能性特点,是评价学生特色劳动技能和精神的一个良好侧重点。校园劳动教育除设置常规的劳动课程外,还可以根据校园特色、区域特点打造亮点劳动课程让学生参与,如符合海珠特色的海珠湖相关河涌的水质研究等。

我校设置有“吕田大芥菜”种植活动、“莲荷清韵”四维劳动教育主题课程、“烟火校园”烹饪实践活动、“烘出心思”烘焙月等主题活动,学生沉浸式参与和体验劳动课程并形成劳动技能。在开展特色实践课程中,设置劳动特色实践活动的评价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加强学生劳动成果展示,渗透特色劳动能手的项目评选,如月饼制作大师、水果茶制作校园小专家等,发掘优秀的劳动人才,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劳动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四)智慧校园平台下的大数据结合的评价

信息化背景下的劳动教育评价能实现劳动教育的效果跟踪作用,又方便对劳动教育进行过程管理与调整教学策略。通过智慧校园评价系统将劳动教育中的数据可视化,以图形、图画等生动形式展示数据的特征和变化,以便教师更好地了解及运用数据剖析得出的成果。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在线表格、扫描仪等方式收集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数据,随时跟踪学生劳动教育具体情况,形成科学的评价结果的反馈,提高评价效率和准确性。

如我校可以通过每年的广州市阳光评价系统获取的数据,充分了解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参加志愿服务等情况,分析学校劳动教育效果,对比分析劳动教育对策的产生影响,从而调整劳动教育的方向和策略,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制度,以评促教。

三、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评价启示

(一)以评价激发劳动开展的持久动力,促进劳动教育长效发展

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对于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发展和稳定非常重要。除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制度外,还应构建合理有效的评价,利用评价订立劳动教育的标准、形式、教与学的成效,根据教学需求开发一系列评价量规。通过评价数据发现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再次对教学进行系统性的改进,以评定标,以评价激发劳动开展的持久动力,保证劳动教育正态向上发展。

(二)以科学有效的评价为指导,完善劳动教育路径

以科学有效的评价为指导,科学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围绕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进一步对劳动教育实施路径进行完善,设置丰富、有效的劳动清单和评价表格。结合区域特点,整合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劳动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劳动需求。如在中国传统节日和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传统文化与劳动精神结合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劳动教育的文化内涵,积极探索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工作机制,开展对学生在家庭、社会的学校外的劳动评价,形成多方面的劳动育人合力。

(三)拓宽评价机制,促进新时代评价的落地

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教育评价围绕建设高质量的劳动教育体系为目标,完善评价机制。通过评价促使劳动学科融合和新时代的科技创新融合,如设置评价指标重点考查学生对新时代信息融合的劳动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考查在教学中学生与所学的劳动技能是否一致等,进一步调整劳动教育资源的配置。另一方面除了校内评价、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教师评定等传统评价方式外,还把课外评价、社会评价、家长互评、网络评价等都纳入到学校的评价体系。完善评价机制,促进新时代评价的落地。

【注: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度课题“基于区域实际的劳动教育特色项目开发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315799)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钱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