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融合视角下山区小学“劳动+”教育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2024-10-25 00:00:00李礼霞
师道·教研 2024年9期

《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要建构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倡导丰富多彩的实践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与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山区小学劳动教育资源丰富,开展劳动教育存在一定的优势,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模式的探究与实践,助推山区小学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劳动在“形”,开展主题劳动教育,厚植师生“劳动+”情怀

(一)“劳动+习惯养成”提升个人素养

山区小学留守儿童居多,他们一般能掌握必备的生活技能,但由于缺少父母的引导与监督,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等方面亟待提升。学校的劳动教育与习惯养成教育双管齐下,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国庆节来临之际,学校举行主题为“爱祖国、爱劳动、爱学习”的“最美班级”评选活动。通过整理书桌、打扫教室卫生、装扮教室氛围、布置学习园地等内容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在活动过程中促使学生的整理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得到进一步养成及提升。

(二)“劳动+思政教育”夯实人生根基

“劳动+思政教育”更好地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夯实根基。如每年植树节(3月12日)所在的周次开展的“校园劳动周”活动,很好地把“劳动+思政教育”的作用最大化了。在校园劳动周中,通过开展国旗下的主题演讲、班级主题劳动教育、“学雷锋”公益劳动、“共建绿美校园,助力绿美广宁”植树活动、“喜趁东风放纸鸢”风筝制作放飞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课程,有效融入班队活动、传统文化、仪式教育等内容,使学生在“沉浸式”的多彩劳动中接受思想教育的洗礼、劳动情怀的熏陶,劳动教育课也成为了“行走的思政课”。

(三)“劳动+仪式教育”浸润师生情怀

生活需要仪式感,学校需要仪式教育,有仪式感的活动价值引领会事半功倍。如为庆祝2024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劳动教研组策划了以“用劳启智展风采,以动润心铸师魂”为主题的展示女教职员工劳动风采的庆祝活动,劳动微讲座、环保时装秀、劳动猜猜猜、水果拼盘比赛、美食分享活动,通过一系列的以劳动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与仪式教育,展现了女教职员工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和劳动风采,进一步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为使多彩的劳动给学生的快乐成长赋能增值,在2024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学校举办主题为“悦享多彩劳动,赋能快乐成长”的劳动教育系列活动。通过举行“倾听劳动故事:国旗下主题演讲”“聆听劳动声音:我为劳动写首诗优秀作品展播”“学习劳动方法:劳动教育微课堂”“提升劳动技能:聚焦劳动新课堂”“拓展劳动意义:母亲节手工创作活动”等一系列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劳动+”育人创新模式,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劳动在“行”,推进跨学科融合,打造特色“劳动+”模式

(一)“劳动+学科教育”丰富劳动教育内涵

一是劳动相伴,“语”你同行。在语文学科中,通过开展“我为劳动写首诗”、劳动模范故事演讲、劳动观察日记、劳动心得等劳动与语文学科相融合的各种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让爱劳动成为贯穿孩子一生的好习惯。二是劳动赋能,“数”你最棒。劳动教育如何为数学学科赋能,提升孩子的数感数理?这需要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出发,让学生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设计与制作正方形、圆柱体、时钟等各种形状,更加直观地了解它们的构成,加深对数学公式的理解。三是劳动光荣,“英”为有你。英语学科与劳动制作也是紧密相连的。中年级的学生可以用黏土制作英语字母、单词;高年级的学生可以用黏土制作学具(如香蕉、苹果等水果形状);还可以用卡片制作关于劳动的英语书签、英语手抄报等。四是劳动美丽,“艺”路繁花。劳动与艺术的结合是存在无限可能的。学唱关于劳动歌颂劳模的歌曲。结合各种节日及主题开展手工制作比赛:“感恩母亲”制作扭扭棒向日葵、“欢乐闹元宵”灯笼制作、“劳动+环保”废品再利用制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劳动制作中领略艺术带来的快乐,在艺术熏陶中享受劳动的乐趣。五是劳动伟大,“学”无止境。劳动的伟大,还与科学学科息息相关。学生在劳动实践基地里播种、施肥、除草、收获,通过劳动与观察,学会了解植物的基本属性、生长过程、作用效果等系列知识,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充分提升劳动基本技能和科学探究思维,感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进一步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涵。

(二)“劳动+实践活动”拓展劳动教育外延

劳动实践活动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制作、实验、淬炼、探究等方式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习得劳动知识与技能。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习惯养成、实践体验、文化传承、审美创造、健康生活”的育人目标,给学生搭建更多展示自我与互相学习的平台,学校举行了主题为“寻年味?贺龙年——我们是龙的传人”寒假实践作业暨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作品评比展示活动。本次活动于寒假前由劳动教研组设定主题,语文、数学、英语、美术、劳动等学科组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特点设计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寒假实践作业,如“博览群书阅读龙”“百变数学智慧龙”“玩转英语国际龙”“多才多艺创意龙”“心灵手巧勤劳龙”,在跨学科融合的劳动实践活动中,培养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的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三、劳动在“评”,创新劳动教育评价,助推“劳动+”纵深发展

(一)多形式表现性评价提升劳动素养

评价是指挥棒,合理有效的评价能起到把舵定向作用,劳动的评价要注重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应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劳动创新性评价。对于“劳动+”教育模式背景下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更应体现不同类型的劳动任务、不同任务群,评价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学校结合“劳动+”模式制定的《劳动综合实践活动手册》就是一种较为成功的尝试。在这本手册中,劳动时间、地点、内容,劳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劳动跨学科融合的创新点,劳动感悟,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等内容都有具体的体现。针对学生平时的家务劳动、校园劳动、公益劳动等各方面的评价,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学习诊断和促进发展。不同的学段还可以灵活使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价。

(二)高质量综合性评价助推纵深发展

劳动课程阶段综合评价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培养目标,差异化设置评价内容。在开展一系列的“劳动+”教育过程中,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劳动任务等劳动考核范围制定的阶段性综合劳动评价能激发个人、班级之间的良性竞争,在校园里形成“人人爱劳动、个个会劳动”的劳动氛围。如在学校开展的“喜迎新春,快乐成长”寒假综合实践劳动中,涌现出一批“劳动之星”,有“美食小达人”“农活小高手”“家务小能手”“整理小标兵”“创作小先锋”等。综合性评价以劳动指导教师或班主任评价为主,鼓励学生、其他学科教师、家长等参与评价中,让高质量的综合评价助推劳动教育向纵深发展。

四、劳动在“情”,深化劳动文化创建,凸显“劳动+”教育效果

(一)创设劳动氛围,培养学生爱劳动、会劳动的情怀

走进校园,随处可见劳动宣传标语、“劳动之星”展板、劳动成果展示等以劳动主题活动、劳动文化建设为载体进行的宣传展示。学校于2023年3月开启使用劳动实践基地“悦耕园”,让孩子们在劳动实践中体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感受劳动的不易,从而懂得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通过创设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旨在让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劳动、热爱劳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爱劳动、会劳动的情怀。

(二)开展特色课程,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

我校在用好国家配套教材《劳动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地方及学校实际开展“四季劳动教育课程”,有效地以季节为脉络、以劳动为核心,将理论与实践、互动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厚植学生“劳动+”情怀,提升“劳动+”教育效果。

如学校开展的夏天课程“用‘芯’行动,‘竹’够滋味”劳动项目,是结合广宁竹乡的地方特色而开展的。孩子们从采摘、清洗、晾晒到炒制、保存、代言,他们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真切地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与充实,也感受到要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的小主人翁责任与担当,充分展示了“劳动+”教育模式的育人功能。

跨学科融合视角下的山区小学“劳动+”教育模式突出了劳动教育的全面性、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逐步形成了凸显地域特色、符合学校实际的育人新模式。通过开展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等跨学科融合活动,设计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与项目式课程,促进以劳立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以劳强体、以劳创新,为学生成长赋能,为实现梦想奠基。

责任编辑 钱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