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本视域下幼儿园特殊需要儿童融合教育课程优化探究

2024-10-25 00:00:00余焕映
师道·教研 2024年9期

传统学前教育课程围绕普通幼儿身心特点展开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更多类别的儿童学习需求,为此国家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要“提高融合教育质量,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平等教育权利”。幼儿园作为开展学前教育工作的一线阵地,需要重点加强园本融合课程的开发工作,并基于特殊儿童的认知特点与实际需求来对其管理体系、教学模式以及师资队伍进行优化,以确保能够有效增强学前教育融合课程的开办质量。

一、科学开展幼儿评估,搭建支持服务体系

“幼儿评估”是开展特殊需要儿童适应性教学、转衔安置、个别辅导等保障性支持服务的关键依据,也是构建园本化融合课程的重要支撑。为此在特殊需要儿童入园阶段,需要对其展开全方位的教育评估工作,以便能够制定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方案。

(一)幼儿转衔安置评价体系

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衔接工作整体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家园衔接”“机构到园衔接”与“幼小衔接”。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特殊需要儿童的认知能力、心理能力较普通儿童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教育环境的转变会对其造成严重影响,甚至直接引发多种不适应症状。针对这一情况,幼儿园需要采取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来汇总幼儿综合数据,以便于能够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宜的转衔安置方案。

具体措施为采取家访、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等方式,对特殊需要儿童的自理能力、认知基础、行为习惯等关键数据进行整合。对于评估结果较为理想的幼儿,可以通过对其个性特征进行分析,分配到适宜的班级中进行就读,使其能够快速融入集体环境,减少入园后的不适症状;对于评估结果相对较差的幼儿,则可以采取渐进式融合方案,通过半天家庭/机构就读、半天幼儿园就读的方式,帮助幼儿逐渐实现完全融合目标,并在此期间制定针对性的能力培养方案(包括沟通、阅读、学习、自理等等),使特殊需要儿童在入园后能够更好的适应集体生活环境。

(二)适应性教育评价体系

幼儿在顺利完成入园过渡后,需要由心理教师、特教教师、康复治疗师、社工及其所在班级教师共同成立跨学科、多专业的追踪调查队伍。同时分阶段对特殊需要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记录评估,以便于能够根据其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适应性教学方案。

期间需要以所在班级教师为主导,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日常行为与入班表现进行记录观察,并在入园2个星期后递交相关数据,用于对幼儿的语言理解与表达、感知觉、社交与行为特征、大小肌肉运动等基础能力进行初步评估;入园期满1个月后,由所在班级教师与辅助教师团队共同对幼儿展开适宜性量化评估,对特殊需要儿童各领域能力水平提出标准化的分析报告。从而以此为依据拟定学期性的干预策略,确保能够帮助幼儿快速适应普通儿童的学习方式与节奏,奠定良好的融合教育基础。

(三)个别辅导计划(IEP)评价体系

个别辅导计划(IEP)是实现特殊需要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路径,其主要目的在于对儿童进行功能补偿及潜能发展,从而有效缩短其与普通儿童之间的距离,并确保特殊需要儿童能够与同龄人正常的交往相处。为此学校可以采用与相关医疗机构进行合作的方式,在每学期前、中、后三个环节分别对特殊儿童进行医学与心理方面的鉴定。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教康结合”的方式,根据专业评估结果来召开教学例会,由各个班级的责任教师负责编制对应的IEP方案,并在经过修订整改后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针对性辅导。

二、系统实施培训工作,培养专业教师队伍

教师是开展特殊需要儿童融合教育的主导力量,为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根据特殊教育特点以及园本课程发展目标,来打造一批专业化的师资力量,以便于能够推动幼儿园融合教育工作的长效发展。

在特殊需要儿童融合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专业化的教学理论,同时还需要了解相关的康复治疗、心理干预以及情感沟通技巧。如此才能够满足特殊需要儿童的学习需求,并根据其实际情况来开发适宜的课程资源。为此除了需要构建专业化的社会辅助教师团队以外,还应当主动邀请高校领域专家、一线骨干教师以及专业康复治疗师团队来打造多层次的师资培训队伍。并采取巡回辅导的方式,定期进入试点园与合作园开展教师培训工作。除了协助其解决教育实践、课程开发以及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难题以外,也可以有效为不同幼儿园之间创建开放式的交流平台,使其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以及经验交流,从更多角度推进融合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打造融合教育环境,支撑儿童全面发展

园本融合教育课程开展期间,幼儿园需要通过本园物理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的改造,来为特殊需要儿童创建适宜的成长空间,并使其能够与普通儿童一起参与到集体活动当中,确保融合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首先是在物理环境层面,幼儿园需要根据特殊儿童生理与心理特点来搭建适宜的儿童活动场景,其中包括体能训练区、感官区、室外康复跑道、心理观察教室等。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引入自然环境中的各类资源来支撑幼儿活动开展,并使其能够与普通儿童一起开展各类游戏,在自主探索的条件下逐渐提高自身认知基础。由此增强对特殊需要儿童综合能力的培养工作,确保幼儿能够在正常学习环境下得到补偿性个别辅导。

其次是人文环境层面,特殊需要儿童的学习障碍、认知特点以及能力基础与普通儿童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融合教育实施过程中,幼儿教师不仅要尽力缩小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之间的差距,同时还需要引导普通儿童更好的接纳同伴,并理性看待彼此之间的不同,以此来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以及同理心等。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同伴互助式学习”“小组合作式学习”等教学模式,根据特殊需要儿童的实际情况来促成其与普通幼儿之间的搭伴结伙,期间不仅要保证学习小组共同完成各项任务,还需要保证不同儿童群体在能力特质方面形成互补,以便于能够增强特殊需要儿童的参与感和融入感,真正意义上实现融合教育。

四、针对儿童发展需求,建构融合课程体系

最后教师需要针对特殊需要幼儿的成长需要,打造特色化的园本课程体系。除了需要在课程中践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目标以外,还需要重点加强各类通用技能的培养工作,促进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同步发展。

心智解读课。1.活动目标:针对存在学习障碍、社交障碍的幼儿群体展开心智训练,使其能够正常与他人交流并参与集体活动;2.教学重心:帮助幼儿理解他人想法和意图,并进行视线追踪、专注度等训练活动;3.课时安排:2次/周。

游戏互动课。1.活动目标:通过角色扮演、户外运动、区域游戏等形式,帮助幼儿探索与生活、自然、科学、艺术相关的事物;2.教学重心: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合作精神、思维能力、行为能力;3.课时安排:2次/周。

社会参与课。1.活动目标:通过结构化的课程模式,引导幼儿了解社会及生活事物,并能够正常进行交流沟通;2.教学重心:培养幼儿人机交往、公共参与、生活实践能力;3.课时安排:2次/周。

认知训练。1.活动目标:提高认知能力;2.教学重心:借助教具、玩具等辅助材料对儿童进行记忆、逻辑思考、模仿以及配对训练;3.课时安排:1次/周。

语言训练。1.活动目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2.教学重心:通过歌曲、绘本等教学资源来提高儿童语言水平;3.课时安排:1次/周。

综上所诉,本文聚焦园本开发视角,针对幼儿园教育工作中融合课程的优化途径展开了深入分析。强调幼儿园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根据特殊需要儿童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支持性服务体系,并从师资、环境、课程等多个途径来优化教学模式,以此促进融合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