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中小学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我校近年来以传授式、体验式、实地对话式等多元化方式,开设了以本草为核心的劳动特色探索与实践。
一、传授式认知本草
1.中医药文化进入校园
我校邀请了广州中医大学附属一院内科专家温伟强副教授开展专题讲座“健康与预防”,让教师和家长领略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强化教师和家长对中医中药的认知,带领他们领略《黄帝内经》经典智慧,也让他们学会如何充分调养身体,跟着自然界的节奏调整生活状态,提高工作效率。
2.构建本草课程
一年级主要探究《我的植物朋友——金银花》,了解金银花的药效及其正确使用;二年级开展《植物秘密我来探索》,研究植物的生长、特性等;三年级研究《滋养人体五脏节气茶制作》,与中国的24节气融合,利用本草制作节气茶,以达到养生和治疗的作用;四年级研究《植物性状探究》,主要是探索不同的本草植物的药性等;五年级研究《神奇的中草药——艾草和益母草》,探究艾草与益母草的区别,各自的药性及如何使用;六年级则是与其即将毕业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以顽强生命力的本草石斛为榜样,克服重重困难,努力进取。
二、体验式了解本草
1.校外农场体验劳动
利用每周的劳动课,各班教师带领学生到本草园开展活动:给本草除草、施肥、浇水,观察本草的成长。每逢周末,各班家长按照班级本草园轮值制度,带上自己的孩子到本草园劳作,增进亲子交流,营造良好的热爱劳动的氛围。
2.户外研学体验劳动
我校组织一二年级全体师生到小农街自然农国进行户外研学活动。“秧苗拓画”让学生们了解拓画的操作步骤,利用大自然植物的形状、纹理,吹打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在中药师那里,学生们认识了中药的重要性及其功效,同时发现荷叶、鱼腥草、茉莉花、桑叶、蒲公英等植物都可以做成药材。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中药包是如何制作的,还亲自动手分药、称药、包药,并且通过分工合作和动手操作,掌握了称药和包药的本领。这次活动,丰富了学生对本草文化的认知,增进了学生对中医药历史发展的了解。
3.动手制作本草香囊
学生对香囊很感兴趣,由此,我校组织学生对本草香囊进行研究。例如,一二年级学生体质较差,学习制作醒神防感香囊;三四月蚊子猖獗,学生又动手制作了驱蚊包。
4.传承提升“艾”系列活动
2020年,我校在二年级开展了“艾”系列活动。2021年,学校以此为基础,传承并提升“艾”系列活动,以亲子的形式在二年级开展“艾”活动。如,用艾草煲水为家里长辈泡脚、学做艾糍并分享、制作艾草香囊、了解艾灸等。
三、实地对话式感知本草
1.采访中医教授
我校本草园中有桑树,每年三月底四月初就会有酸甜可口的桑葚。学生对此充满好奇,并提出家里有桑葚酒,不知道桑葚有什么功效等问题。因此,我校再次邀请了广州中医大学附属一院内科专家温伟强副教授到校,接受学生的采访。
2.建设校园本草博物馆
我校投入资金,将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赠送我校的100多种常见本草植物标本,建成了校园中草药博物馆,以开放的方式向全校师生展示中国中草药的博大精深。
3.走访国医小镇
2021年10月30日,组织全校教师走访国医小镇。通过实地对话式学习,让教师对本草文化构建了更加全面、科学的认识,并更好地了解了中医药的发展历程、种植情况、药用价值、文化内涵等基本情况,获得了研究所需的大量文献图片资料。
我校本草劳动探索与实践,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又让学生因地制宜了解中医药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在以后的课程实践中,我们还计划将更多富有岭南文化特色的课程以多种形式融合进来,让学生更全面了解家乡文化、亲近家乡文化。
责任编辑 王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