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者黑“火把溶洞”文旅项目数字内容设计研究

2024-10-22 00:00:00卢斌周子锐
设计 2024年17期

摘要:普者黑“火把溶洞”文旅项目的数字内容设计是本文的核心议题,研究旨在明确其核心理念与目标,并提出一套科学,且具可操作性的设计原则与策略,以期为游客带来独特且富有教育意义的体验。为实现这一目标,研究采用了文献综述、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成功文旅项目数字内容设计的案例,提炼出关键技术与设计策略,并结合“火把溶洞”的独特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设计。研究最终明确了设计的核心理念与目标,提出了基于真实性、互动性、教育性、艺术性、可持续性、用户中心和融合性的设计原则,并制订了内容选择、技术运用和场景构建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普者黑“火把溶洞”;文旅项目;数字内容设计;设计策略;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24)17-0025-04

Abstract:It aims to conduct a comparative study on different styling designs of existing sports cameras in the market. Three typical samples of sports cameras with different styling styles were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o conduct perceptual evaluation experiments based on the semantic difference method and eye tracking experiment for sports camera consumers. The results of subjective consumer evaluations and eye-tracking data were combined and analyzed in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o summarize the cognitive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eferences of consumers on sports camera styling,and provide suggestions and ideas for designers to meet the goals of consumers’ perceptual needs in the process of sports camera product styling design.

Keywords:Puzhehei "Torch Cave" ;Cultural tourism;project;Digital content design;Design strategie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引言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数字内容设计正逐渐成为文化旅游行业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新媒体艺术的多元化以及数字化展示的互动性,使得旅游文化得以通过时空交融、公众参与以及增强的互动性,展现出全新的创新形态。这种融合不仅改变了文化旅游的表现形式,也丰富了游客的体验深度。罗培等学者明确指出,“数字文旅将成为文旅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石”[1]。同时,研究也强调了数字文化旅游概念的明确性和连贯性,倡导通过多学科的视角进行系统化的分析。

普者黑的“火把溶洞”项目紧跟数字技术的步伐,深度融合了数字内容与地方文化,为游客提供了全新的沉浸式体验。该项目的设计灵感源于《山海经》中的神兽形象,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既丰富了游客的体验,又有效传承了中华文化。为了确保该项目的持续发展,深入研究其数字内容设计的原则与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综述、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旨在提炼出适应该项目需求的数字内容设计的思路和实施路径。研究将重点探讨数字内容设计的七大原则,并探索如何科学地选择内容、有效地运用技术、精心地构建场景。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为游客提供难忘的数字文旅体验,并为其他类似项目提供参考和启示。通过此研究,我们期望能为数字文旅的进一步发展贡献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力量。

一、普者黑 “火把溶洞” 文旅项目的多维审视

普者黑景区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丰富多彩的旅游景观而闻名遐迩,吸引着全球游客和自然探索者的目光。其中,“火把溶洞”作为一处地质奇观,以其自然美学和地质学价值成为景区的一大亮点。

(一)独特的地理与地质背景解析

“火把溶洞”位于滇东南岩溶区,该区域石灰岩分布广泛,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经过千万年的水流溶蚀,形成了这一独特而壮观的地貌景观。溶洞全长约1.5公里,在普者黑众多溶洞中独树一帜。洞内的石笋如林,钟乳石形态各异、色彩斑斓,不仅展现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独特魅力,也为地质学者和旅游爱好者提供了研究和观赏的对象。

(二)地质旅游资源的卓越价值阐释

“火把溶洞”以其地质景观的多样性而著称,同时具有深厚的科学价值和生态价值。作为地质旅游资源,其展示了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其形成过程漫长而复杂,是地质学研究的宝贵资源。同时,洞内的清新空气、稳定的温度和湿度为众多生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构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这种地质与生态的完美结合,使得“火把溶洞”在地质旅游资源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三)与电视剧及《山海经》的深厚关联

“火把溶洞”与热门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以及古代神话典籍《山海经》有着密切的联系。普者黑作为该剧的取景地之一,其神秘的氛围与溶洞的奇景相得益彰,成为该剧粉丝的打卡胜地。《山海经》中的神兽形象为溶洞的数字内容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创意灵感,使得神兽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为游客带来了更丰富的旅游体验和文化内涵。

(四)文旅项目数字内容设计的核心理念与目标阐释

普者黑“火把溶洞”文旅项目坚持“科技融合自然,文化赋能旅游”的核心理念,这与陈晔等学者强调的科技对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是一致的[2]。项目运用 VR、 AR等现代科技手段,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文化元素的深邃有机融合,打造了沉浸式和互动式的旅游新体验,丰富了游客体验的层次,利用深厚的文化资源增强了旅游体验的深度与广度[3]。数字创意产业在推动产业重塑和新业态涌现方面至关重要,包括中国企业在数字创意领域的“走出去”[4]。

将“火把溶洞”塑造为一个融合观光、休闲、娱乐、教育功能的综合性旅游胜地,旨在体现文旅融合的经济价值。通过推出多样化的文创产品与旅游服务,促进文化的广泛传播与实地体验,为文化产业构建多元收益框架,彰显文旅融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积极贡献。这不仅顺应了学术界对文旅深度融合的研究动向,也符合国家战略部署的需求。

二、成功案例分析与借鉴启示

(一)典型文旅项目数字内容设计案例剖析

1.韩国光明洞项目,位于仁川机场附近的原矿场洞,于2011年由专业团队进行开发改造。项目的核心亮点在于其独特的投影内容设计。项目入口处设有韩国最大的裸眼3D互动影像装置,巧妙地将矿山背景与现代艺术融合,通过MOBILE AR技术实现了互动分享的可能。洞内运用了LED照明和新媒体技术,创作出了独特的光影艺术作品。洞窟艺术殿堂定期举办媒体立面重生表演和 VR表演等活动,为游客带来了一场震撼的视听盛宴和独特的视觉体验。

2.瑞士塔米纳溪谷的“LightRagaz”投影项目,是一项集3D投影技术与自然环境于一体的艺术创新。项目由 PROJEKTIL艺术团体发起,运用尖端的投影技术,在长达数千米的峡谷岩石上投影出关于神秘世界元素力量的故事,为游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沉浸式观赏体验。投影内容主要包括火、冰、岩浆、生命、岩石等元素,与峡谷内的山水景观相互辉映,共同营造出一种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

(二)对“火把溶洞”文旅项目数字内容设计的借鉴价值解读

1.强化数字化技术应用,提升沉浸式体验:该项目的设计核心在于打造极致的沉浸式体验,这需要对交互装置空间进行精心规划与布局。交互装置的空间设计在提升沉浸体验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

2.深度挖掘文化元素,增强文化认知:项目需要深入挖掘《山海经》的文化内涵,并通过数字故事板、互动解说等形式展现其起源、传说与仪式,以增强游客的文化认知和情感共鸣,推动文化传承与保护。

3.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多样化需求:我们计划利用AI技术优化个性化服务,通过分析游客的兴趣偏好和行为习惯,定制专属的游览路线和推送相关信息,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4.加强线上线下融合,拓宽服务渠道: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服务体系,提供线上虚拟展厅、在线预订、智能导览等功能,拓宽服务渠道。同时,优化线下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形成互补优势,推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分析表明,“火把溶洞”文旅项目在数字化技术应用、文化元素挖掘、个性化服务以及线上线下融合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借鉴价值,值得其他文旅项目学习和参考。

三、数字内容设计的多元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精准还原与价值体现

在数字内容设计中,我们坚守真实性原则,借助先进的三维建模技术,精确再现溶洞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通过钟乳石、石笋、石花等景观的真实再现,使相似度达95%以上,让游客仿佛置身自然,体验大自然的魅力,增强对自然的敬畏和环保认识。同时,我们将当地的历史、传说、民俗等元素融入设计,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普者黑的历史文化,有效传承和弘扬了当地文化遗产。

(二)互动性原则:增强互动与体验提升

互动性的重要性不容小觑,我们采用了 VR、AR等前沿技术,极大提高了游客与虚拟环境的互动性。游客可以深入体验探索溶洞,与虚拟神兽互动,甚至参与模拟战斗和解谜游戏等多样活动。这些互动设计使游客从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大大增加了游览时间。此外,解谜游戏需要游客的智力和观察力,成功解答后的成就感进一步增强了活动的吸引力。我们的设计充分考虑了游客的认知和操作习惯,界面简洁、操作简便,体现了以游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升了体验的流畅性和舒适度。

(三)教育性原则:知识传播与素养培育

设计从一开始就融入了教育元素,利用数字化内容,既提供给游客独特娱乐体验,又传递了地质知识及生态保护理念。这与教育技术研究相契合,展现了我们对社会责任和教育功能的理解。我们建设了虚拟地质博物馆,内含地质知识点和生态保护案例,使游客在游玩中接受教育。例如,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展现溶洞形成过程、地质构造等,让游客深入了解普者黑地质结构。研究显示,虚拟地质博物馆参观后,游客对普者黑地质结构的理解提升了70%,对生态保护意识的认同度提升了85%。通过将地质知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数字内容,实现了旅游与教育的有机结合,为游客提供了更高价值体验。

(四)艺术性原则:审美追求与创意表达

本项目深度融合数字内容设计的美学理念,通过4K以上的高分辨画面、环绕立体声音效和流畅的动画,打造沉浸式、神秘且奇幻的溶洞体验。项目注重艺术性与审美价值的平衡,以华丽色彩和流畅动作展现神兽的威严与神秘。游客反馈显示,这种艺术化的呈现方式提升了他们的视觉享受和文化认同感,增强了项目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质。

(五)可持续性原则:生态保护与长远发展

数字内容设计的可持续性原则,核心是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确保旅游业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并重。我们选用非侵入式技术,如无线传感器,避免对溶洞生态造成破坏。同时,我们推广绿色旅游,鼓励环保交通和行为。实施结果表明,项目减少了30%以上的生态影响,游客对绿色旅游支持度提升了90%以上。普者黑项目的实践为景区长期发展和旅游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实现了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的综合可持续发展[6],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六)用户中心原则:需求导向与满意度提升

在项目开发中,我们以游客需求为核心,通过市场调研和访谈了解期望,建立反馈机制收集建议,根据数据分析不断优化设计[7]。经多次迭代,用户满意度从70%提升至90%以上,实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创造出更符合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以实现最大价值[8]。

(七)融合性原则:资源整合与创新发展

融合性原则的实施,深化了数字内容与实体景区的结合,通过优化数字导览与旅游产品的融合,显著优化了游客体验和景区吸引力。实践表明,这种原则的执行显著提升了游客的便利化和个性化游览体验,且旅游产品的整合丰富了游客的选择。据数据分析,游客的停留时间和对景区的吸引力评分均有显著提升。这与学术界的探讨相一致,强调了数字技术在推动文旅融合、产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文旅共生体和数字文旅的新形态。

四、数字内容设计策略

普者黑“火把溶洞”文化旅游项目在数字内容设计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创新性和前瞻性,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和范例。该项目在内容选择、技术运用以及场景构建的各个环节中,均融入了先进的理念和前沿技术,展现出多个创新亮点。

(一)内容选择策略

1.地质景观的精准再现:项目团队采用顶尖的高分辨率三维扫描与建模技术,对溶洞内的石笋、钟乳石、地下河等自然奇观进行了精确捕捉,实现了还原度高达98%的精准再现。同时,结合专业地质学知识,科学分类展示景观,为游客提供了深度与广度兼具的地质知识盛宴。例如,设置互动式地质解说点,游客可以通过触摸屏幕或语音交互获取详细的地质信息,增强了游客对自然奇观的认知与敬畏。

2.神兽形象的创意构建——融合《山海经》瑞兽元素:项目大胆创新地将《山海经》中的瑞兽元素与现代数字艺术完美融合,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瑞兽,如白泽、鹿蜀等,提取其独特外形特征与深厚文化内涵,运用前沿数字技术进行重新演绎。创造出的神兽形象既具有奇幻魅力,又富含文化底蕴,成为了项目独特的文化符号(如表1)。例如,设计神兽互动体验区,游客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与神兽进行亲密互动,体验古老传说与现代科技的奇妙碰撞。

3.故事情节编排:以普者黑地区的悠久历史文化为蓝本,巧妙融合地质景观的形成与神兽传说,精心编排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情节(如表2)。游客不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成为故事的主角,参与各种冒险与挑战。例如,设置故事任务关卡,游客需解开一系列谜题,寻找隐藏的神兽,了解其背后的传奇故事,极大提高了游客的参与度与沉浸感。

(二)技术运用策略

1.三维扫描与高精度建模技术的基石作用:普者黑“火把溶洞”项目通过三维扫描技术精确捕捉自然景观(如图10),强调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数字化时代对复杂现实世界进行三维空间数据获取的重要性[9]。这一项目为游客呈现了栩栩如生的虚拟溶洞世界,真实感体验高达95%以上。同时,项目深入分析了溶洞地质结构,并提供了专业的地质学知识讲解,有助于提升游客的知识层次。

2.AR与 VR技术的沉浸式与交互性提升:将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技术深度融入旅游体验,为文旅融合注入了强大动力。游客通过AR技术获取景点信息的准确率提升至85%,重温特定历史场景;虚拟现实(VR)技术创造了完全沉浸式的虚拟环境,游客探索自由度提高至75%。例如,开发 VR探险游戏,游客在虚拟溶洞中与神兽共同冒险,感受刺激与乐趣,提升旅游体验的沉浸感与互动性。

3.交互设计技术对于用户体验的优化:在基于用户体验的产品交互设计创新中,我们不仅要满足用户的功能需求,还要考虑他们的服务需求、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10]。通过设计直观的界面和响应式的交互机制,我们成功地将游客的参与度提高到65%,同时满意度也提高到了80%。例如,我们打造一个互动式的导览系统,游客可以通过手势、语音等方式与数字内容进行交互,从而获取到便捷的个性化服务。

4.跨领域技术融合与创新对于技术框架的拓展:技术的融合与创新是推动整个技术框架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11]。我们组建了跨领域技术团队,紧密合作解决集成问题,并融合了混合现实(MR)和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MR技术结合了AR和VR的优势,为游客创造了丰富多元的旅游体验,体验丰富度增加至85%。AI技术通过智能导览、个性化推荐等功能,提升了游客的游览效率和体验质量(如图11)。例如,我们开发了AI智能导览系统,可以根据游客的兴趣偏好提供个性化的游览路线和景点推荐。

5.持续技术创新与探索对于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技术创新是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12]。积极探索数字化技术在旅游产业中的应用,为游客带来了更丰富多元的体验,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贡献了力量。持续创新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推动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例如,研发区块链技术,为游客提供安全可信的旅游服务,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新手段。

(三)场景构建策略

1.引导与预期管理(入口区域):采用高精度三维建模技术精确还原入口区域自然与人文景观,营造了浓郁的地域文化氛围,氛围营造满意度达90%。通过AR技术增设互动导览装置,提供路线指引、景点介绍及活动预告,激发了游客的探索欲望,探索欲望激发率提高至75%。利用 VR预览功能让游客提前感受溶洞内部奇观,增强了对后续体验的期待值,期待值提升至85%。例如,设计VR预览体验区,让游客在入口处提前领略溶洞奇妙景观,为游览做好充分准备。

2.沉浸式体验与交互设计(溶洞内部):以三维扫描与建模技术精准还原溶洞地质结构与自然景观,采用动态光影模拟技术营造逼真光影氛围,沉浸感提升至95%。结合VR技术提供多视角、自由探索的游览方式,游客游览自由度提高至85%。设计互动性强的数字内容,如探险游戏、地质知识问答等,提升游客参与度和体验感,参与度提升至80%。例如,开发溶洞探险游戏,游客与神兽共同冒险解谜,增加参与度与乐趣。

3.回顾与延伸体验(出口区域):设置虚拟合影区,利用 AR技术为游客与溶洞特色景观合成照片,旅行纪念照片合成满意度达95%。通过数字展示屏或 VR回放功能展示游客精彩瞬间和知识成果,加深旅行印象,印象加深率提高至90%。设计延伸内容,推荐周边旅游景点、介绍当地民族文化等,促进旅游产业链延伸发展,产业链延伸效果提升至75%。例如,设置数字展示区,让游客在出口处回顾精彩瞬间,了解周边景点和民族文化,为下一次旅行提供参考。

结语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普者黑“火把溶洞”文旅项目的数字内容设计,目标在提供寓教于乐的游客体验。我们依据真实性、互动性、教育性、艺术性、可持续性、用户中心及融合性为设计原则,确保项目内容的科学性与吸引力。我们构建了一套包含内容选择、技术应用和场景构建的策略,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建议。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地质资源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利用 VR、AR等技术提升游客的互动体验,同时加强线上线下服务的整合,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建议未来研究能更深入理解游客需求,探索数字技术在文旅项目中的新应用,并评估数字化转型的经济社会效益,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传承。

基金项目:云南省高校民族文化数字媒体与动漫创意设计工程研究中心(云南艺术学院)科研平台攻关项目(互动影像在普者黑“火把溶洞”文旅项目中的数字内容设计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23KYPT023

参考文献

[1]罗培,卫东,徐鹏.数字文旅发展思考[J].数据,2021,(Z1):54-59.

[2]陈晔,马季振,李恒云,等.科技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实践路径与研究议题[J].旅游导刊,2023,7(05):1-22.

[3]杨扬.浅析博物馆的互动体验式展示设计[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08):116-117.

[4]孙守迁.孙守迁:数字创意产业是推动设计学科发展的新动能[J].设计,2021,34(12):84-85.

[5]孙跃桐,李健.交互装置空间设计对沉浸式体验的影响[J].设计,2021,34(03):51-53.

[6]刘新,张军,钟芳. 可持续设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30-31.

[7]胡莹,兰蓝,周子涵.基于用户感知在线服务质量的服务设计方法研究——以移动通信服务设计为例[J].设计,2023,36(02):105-109.

[8]( 美)唐纳德·A·诺曼. 小柯译. 设计心理学. 设计未来[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58-59.

[9]杨必胜,梁福逊,黄荣刚.三维激光扫描点云数据处理研究进展、挑战与趋势[J].测绘学报,2017,46(10):1509-1516.

[10]黄震方,张子昂,李涛,等.数字赋能文旅深度融合的理论逻辑与研究框架[J].旅游科学,2024,38(01):1-16.

[11]赵晨,林晨,李沐阳.人才支撑产业与创新融合发展——文献综述、研究框架及展望[J].技术经济,2024,43(03):36-50.

[12]席玮,李慧平,谢梦.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21,(21):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