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的形制随时代发展不断演进。在河北保定满城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一精致的长信宫灯。该灯造型别致,一个跪坐的宫女全神贯注地双手执着一盏灯,诚挚地为主人照明。灯高48 厘米,通体用铜制作,外面鎏金。据考证,长信宫灯大约制作于公元前173 年至公元前159 年之间,2000 多年后仍金光夺目。
出土的历代灯中,多姿多态,精品不乏,如广州出土的汉代猴首人身铜灯、陶质龟形烛台,广西梧州出土的东汉羽人铜灯,河北的汉代朱崔铜灯,河南陕县(今三门峡市陕州区)的陶制鸟灯,河北曲阳县的北魏柱状铜灯,山东济南东魏墓中的滑石莲花灯,北京丰台辽墓中出土的白瓷灯……这些灯不仅在制作上匠心独运,材质上各臻其妙,而且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文化习俗。除了照明之用外,灯还逐渐演化成了一种装饰。汉代后,尤其形成了宫中元宵张灯的习俗,使各种彩灯崭露出风采。唐代时,睿宗有一年在京安福门外作一“灯轮”,高二十丈,其上用金银作饰,挂上锦缎,燃灯五盏,并令宫女穿戴华丽服饰作陪,千余妙龄女子在灯下踏歌三日,场面热烈气派之极。
到了宋代,蜡烛灯具开始盛行。京城灯品丰富,通宵灯火璀璨,有“千门万户,星罗炬列”之称。其中走马灯最负盛名,这项发明是利用空气受热上升形成空气流动来推动灯笼中部的纸剪人马随叶轮旋转,灯中不同的剪纸内容显示了不同时代文化内涵,如“秦军夜溃咸阳火”“吴炬宵驰赤壁兵”等。此外,还出现了灯球、滚灯、无骨灯、墨纱灯、羊皮灯、斗鸡灯、鞋灯、水灯等形式的彩灯。
据清代袁牧的《续子不语》记载,康熙年间河道总督赵世显,与一名叫张灏的富豪比谁张灯更多,以显富贵。张在树林中张灯六千,高低错落。每晚动用三百差役点灯,顷刻间林中灿若星河。持续半个月的灯光秀,令人们称羡不已。而赵世显点灯时,用工不过十人,藏有玄机。原来他的灯烛用火药线连接,下令点灯时,快速燃烧的火药线陆续点亮群灯,使张自叹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