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校院联动有组织科研的实践与探索

2024-09-24 00:00:00戴智华谭华王婷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24年3期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

摘要: 基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开展有组织科研以及和涉海单位协同开展“大海洋”行动计划专项的实践,从职能定位、管理方式、组织形式等维度探究了研究型大学校院联动有组织科研运行的机制。二级学院采用闭环全生命周期科研创新管理模式,探索形成了科研区域协同创新管理模式,并探索融入上海临港进行有组织的科研合作,为研究型大学校院联动开展有组织科研提供了最佳实践标杆案例。“大海洋”行动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有组织地从多学科交叉创新、创新基地建设、优势资源导入、组织机制建设等方面,以需求导向和平台化布局开展协同攻关,形成一种产学研用融通全链条生态体系科研发展模式。研究结论可为我国研究型大学校院联动开展有组织科研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校院联动;有组织科研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长三角地区引导社会资本助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问题及对策研究”(BIA220057)。

*全国16所工科重点大学科技联盟2023年会议优秀论文。

0 引言

2022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指出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仍须着力破解科研方向与国家需求衔接不紧密,跨学科、跨学院组建科研团队难,评价激励机制不完善3个问题,以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1]。有组织科研的内涵本质上是一种需求导向的科研范式,深入研究型高校内部看科学研究组织的过程,还存在局限于自由探索、松散管理、评价不科学、资源调动有限等诸多问题。借鉴国内外高校治理成熟经验,完善大学内部治理体系,权利配置及管理重心下移,充分释放院系改革活力、加快变革高校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建立校院联动两级运行机制、院系权责匹配、院系内外部学科交叉、科学与产业融合等有组织科研的系列变革将深刻影响大学科研治理体系的整体效能。高校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有组织科研组合拳,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以成体系建制化模式组织科技创新活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促进基础研究不断实现原始创新突破,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竞争力,以科技合作融入区域并强化辐射带动,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1 文献回顾及实践发展

1.1 有组织科研的文献综述

科研组织模式是多要素、多层次的体系,在科研工作中起着重要的协调、组织作用。先进的高校科研组织模式,能有效整合科研资源、提高科研效益、有利人才培养[2]。有组织科研是一种由政府组织、集中投入、体现国家意志,由科学家和科研团队瞄准重大方向的具有定向性、导向性的研究模式[3]。经过创新和改革高校科研范式及组织模式,能够跨越学科界限,灵活协同、整合校内外资源,从而有导向地开展研究任务[4]。与组织无序甚至无组织科研相比,有组织科研具有系统性、导向性和交叉性的特征,更注重有组织地创新协同不同研究主体和研究选题、过程、工具[5]。①系统性表现在研究任务和活动被有意识地组织成一个协调一致的整体,以实现更深入、更全面的探索。②导向性体现在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两个方面,前者以科学领域内的知识缺口和未解之谜作为推动研究的核心动力,后者聚焦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现实需求,强调研究的实际应用性。③交叉性体现在学科交叉融合的跨学科研究中,以促进知识的共享和转化,从而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组织的科研单位通过组织架构和任务结构共同影响协作行为[6],促进全球议程和国际合作,帮助研究人员进行跨机构和跨国研究[7]。

研究型大学及校院联动科研管理模式是有组织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型大学以知识的传播、生产和应用为核心,致力于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注重科研领域的创新[8]。作为科研“综合体”,研究型大学具有学科、人才和平台的优势,通过有组织科研,能够发挥交叉融合机制,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科研效率的效果,实现科研创新的高质量发展[5]。从合法性角度,高校有组织科研需要兼顾内外部的合法性要求,在学术民主与学术权威、学术自由与组织化、科学不确定性与技术目的性、专家决策与多元利益共同体等多方面进行协调[9]。校院联动科研管理模式是我国有组织科研的重要发展方向。不同于传统的高校管理方式,该模式是指通过学校分权和管理重心下移,学校和学院两个管理层级形成协同配合的关系,以达到整合、优化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效果[10];高校的宏观决策与学院的实体运行相结合,实现校院合力,高校可以形成完整的科研管理流程,学院在科研过程中具有更大的自主权和管理权,从而形成更加灵活的科研管理机制。尽管校院多级管理模式在研究型大学被广泛采用,但仍有部分高校尚未建立和有组织科研相适应的科学管理体系,在制度建设、资源配置等方面和系组织不相容,而要解决这类难题,只有在不断实践中获得方法[11]。

1.2 有组织科研在国内外的实践发展

国内外已有的有组织科研案例包括建设重大科研平台、设立科研特区、设立独立新型科研机构等9种组织模式[12]。美国是有组织科研的发源地,因此相关实践和研究开始得更早。国外高校有组织科研的主要方式包括设立跨学科交叉研究中心、成立专门研究小组、实施科技创新计划等。20世纪50年代以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围绕实质性研究主题,在校级层面建立了130多个跨学科研究的有组织单位[12]。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分别于2013年和2015年发起“可持续洛杉矶计划(Sustainable LA Grand Challenge)”和“抑郁症重大挑战计划(Depression Grand Challenge)”,通过整合全校相关资源解决重大社会挑战[13]。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立了麻省理工计算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MIT CSAIL)、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林肯实验室等一系列有组织科研单位,构建学生、教师、博士后和校友共同组成的创新生态系统,由创新办公室服务师生创业者,并由专门的工业联络计划将跨学科技术转变为生产力[14]。MIT在人工智能方面具有全球领先地位,从院系的做法来看,施瓦茨曼计算机学院联合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等5个学院共同研究和创新,协同培养人才。MIT CSAIL是该校最大的实验室,也是关键信息技术研发中心,涉及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图形与视觉、人机交互、安全与密码学等多个研究领域,是该校典型的有组织科研单位[15]。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在校级层面鼓励学科交叉创新项目,为跨学科研究提供经费支持,成立国家级、校级能力中心和跨学科联合实验室,并不断完善质量标准体系,由校董事会协调与提供资金,布局建设基础研究设施,并向学术和产业研究人员开放共享,聚焦国家重点战略,院级层面引领并参与瑞士50%的国家能力研究中心建设,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研究[16]。

21世纪以来,各国科技博弈愈演愈烈,我国高校科研与国家战略需求结合不紧密的问题显现,国内高校围绕加强有组织科研展开系列探索与实践,主要做法包括加强顶层布局规划、建设重大科研平台、设立校内科研特区、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成立校企联合研究机构等。清华大学研究制定了《关于完善和发展大学创新体系的若干意见》《清华大学2030创新行动计划》《清华大学关于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等,通过加强顶层设计,集中目标、力量和资源开展有组织科研,采取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优化整合创新科研平台等举措,建立教师双聘、知识产权归属和权益分配等机制,布局多个校级跨学科交叉研究机构。清华大学医学院联合生命科学学院、校外医院以及校外企业组成了跨院系、跨学科、跨企业团队,成功研发了国内首个抗新冠病毒特效药物[17]。为了推动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北京大学建立智能学院(PI制)、人工智能研究院(校内研究中心或重点实验室)、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院企联合实验室“四级结构”,组成“纵横交织”的创新联合体,纵向贯通产学研、横向实现大交叉,以期破解制约原创性、基础性科技突破的因素[18]。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为解决国家关键技术难题实施了“科技创新十百千工程”,推动自由探索小科学结合国家所需大科学,聚焦“卡脖子”重点领域有组织布局五大学科群,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组建科研攻关团队,筹建全国重点实验室,打造科研共享平台,建立跨机构、跨学院、跨校企的产研总院,推进科研成果创新转化[19]。

国内多所研究型大学为开展有组织科研进行了体制机制上的探索,例如上海交通大学积极探索有组织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校院联动协同开展有组织科研,形成了可借鉴、可推广的有组织科研实施模式,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因此,本文针对上海交通大学两个实践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研究型大学校院联动开展有组织科研管理活动提供参考。

2 二级学院开展有组织科研管理的实践与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先后入选国家首批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院、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与该学院校院联动,在内部治理体系改革上积极探索新路,寻求改革举措,学校结合战略规划,将对该学院的资源配置与目标管理挂钩;学院率先进行制度创新和改革探索,以商定目标为基准,结合自身能力和阶段发展需求,与学校职能部门商讨达成共识后,向学校提出了一系列人力资源、科研管理、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授权政策,并正式签署授权协议。通过明确学校、院系两级的相关责权,扩大学院的办学空间和活力,提升行政效率,有效完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在有组织科研管理实践中,学院通过校院联动改革,探索形成了闭环全生命周期科研创新管理模式[20];出台系列政策,形成与目标相适应的资源引导机制,并将长期科研绩效与不同管理模式进行联合比对,探索形成了科研区域协同创新管理模式[21];根据区域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征,探索融入上海临港进行有组织的科研合作。这一系列探索实践,为研究型大学校院联动开展有组织科研提供了最佳实践标杆,丰富了有组织科研的内涵。

2.1 二级学院闭环全生命周期科研创新管理模式

现行高校科研管理是直线制管理模式,一般由学校、院系、课题组三级体系构成。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对接国家和地方各级科研主管部门,并管理各院系和重点实验室等机构的科研业务工作。院系科研办公室依据院系目标,在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与院系课题组之间进行工作协调,受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与院系双重领导。这种模式近年出现了诸多共性问题,例如:校院两级科研管理部门“重立项,轻管理”,职能部门联合协调沟通不畅;缺乏闭环管理,校院两级科研管理部门“二传手”现象明显;缺乏有组织的科研管理,院系内外部学科基地平台资源分散;开展国家战略需求重大科研任务协作较为困难,缺乏项目结题后的跟踪管理和新项目培育孵化机制,技术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

该学院的科研体量占全校总科研体量的四分之一。在长期的科研管理实践中,学院科研管理人员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积极联动,以问题导向进行有组织科研管理的创新——院系科研管理工作不能只是二传手,如何才能发挥院系管理的活力?院系如何与学校联动接力?院系科研管理事务性工作繁多,如何厘清流程、优化人力、提高效率?国家科研经费与管理新政不断出台,如何消化吸收并传导?从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视角考虑,如何在科研管理事务尽量让他们少花不必要时间?

在具体的实践探索中,该学院的有组织科研管理形成了闭环全生命周期科研创新管理模式(见图1),校院两级、课题组组成的内圈(图1中的虚线框内),应由校级的外部、内部条件保障来共同支撑,以最大程度实现获取外部条件支撑和合理配置内部条件。科研组织形式从资源分散型管理向综合型管理转变,引入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思想,具体包括:①3级闭环反馈控制,即结题项目经验向项目过程管理部门反馈,结题项目经验向项目计划部门反馈,项目应用后的新项目循环生成激励反馈;②2级同期反馈控制,即成果专利管理部门与项目过程管理部门联动验收、技术经纪及风险投资等部门对应用项目进行验证孵化。2004—2023年学院近20年的迭代运行实践表明,闭环全生命周期科研创新管理模式激发了校院联动的管理效能,显著提升科研管理绩效,是一种科学的有组织的校院联动科研管理模式。

2.2 二级学院科研区域协同创新管理模式

高校院系往往缺乏对科研团队的整体布局和规划。科研团队中,成员的研究方向各有特色,但未形成紧密合作的团队模式。研究所作为院系下属机构,由科研团队组合形成,其考核一般合并科研团队人员的绩效,关注院系目标完成情况,但缺乏对科研团队活动全过程的动态监督。学院通过出台系列政策形成与目标相适应的资源引导机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与完善,结合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理论,形成了一种科研区域协同创新管理模式,如图2所示。

该模式以创新需求为导向,通过技术、人才、知识的交流,促进科研绩效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包括:①3层链式区域创新协同联动系统,即以院系—研究所—科研团队为主体,通过学院与研究所、科研团队资源优化分配组合,充分发挥区域内各要素的优势;②4项支持要素,即以校院两级科研管理部门和学术委员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支持系统,以及政府和企业的政策及资金支持系统,在政策指导、资金支持、技术需求、管理服务、政策解读、技术咨询、重大决策以及持续技术创新的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3个协同主体的创新过程如下。

1)院系—研究所(I):学院根据有组织科研的目标,制订年度《资源、目标、任务考核方案》,合理配置资源,为院内各研究所制订科研绩效考核指标,创造以人为本、积极和谐的科研环境。若研究所当年超额完成指标,院系对其给予绩效奖励;若当年完成情况不太理想,院系将通过适当的激励政策以促进其更好地发展。研究所依靠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在激励与奖励的促进下提升创新能力。

2)研究所—科研团队(Ⅱ):科研团队由教授、副教授、讲师、专职研究人员组成,研究所鼓励学术交叉,科研团队可以按照自身优势和兴趣对标国家科研需求目标,在研究所内外进行强强联合与自由组合,积极参与不同研究方向的队伍规划和建设,为研究所完成院系的年度目标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并较好地完成国家各项重大项目。

3)院系—科研团队(Ⅲ):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团队往往存在合作方式多元、科研经费结构复杂、多地点开展科研试验等情况,常常需要特殊政策支持,而研究所对于重大科研团队的资源统筹和协调能力相对较弱。面对共性问题,学院对需要特殊政策的科研团队单独制订考核制度,对具有突出贡献的团队进行奖励与支持。此外,还可以组建跨院系的国家重大“项目型”科研团队,团队完全独立于院系,由学校层面对团队成员从国家任务完成的绩效、研究水平与实际贡献、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单独评价考核,且院系完全认可考核结果。同时,科研团队的成果(如课题、论文、科研经费、科技奖励等)可与学院共享,根据学院对科研团队的贡献程度,学院与科研团队协商分配份额,再由学校职能部门审定。这使得国家重大“项目型”科研团队成员能够心无旁骛地开展有组织科研活动。在此管理模式下,校院两级有效分工与协作、提供资源和条件支撑,科研团队发挥整体优势高效推动国际前沿的创新性研究。

学院在有组织地进行科研团队规划时,均采用科研区域协同创新管理模式进行管理。2022年学院获得多项重大项目,包括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项目,这些项目均跨3个以上校内外单位进行优势互补的研究。学院十多年的发展实践表明,科研区域协同创新管理模式采用学科有机组合或学科交叉创新团队的组合方式,并结合对完成科研任务予以奖励的绩效政策,有利于长期提升科研绩效并获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

2.3 二级学院融入区域进行有组织的科研合作

研究型高校在开展应用研究时,很难有力量和资源建立中试基地,因此小试、中试环节成了高校样机和未来产品之间巨大的“鸿沟”。根据区域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征,学院与上海临港管委会等多家主体于2015年先行先试进行有组织的科研合作。学院的定位是“模式创新为先,技术创新为源,产业应用为本”,其中:“模式创新为先”是指形成一支由教授领军人物、工程开发队伍、工程服务队伍构成的混合人才团队,研究院积极吸引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科技金融、客户多元主体参与建设,以政府引导资金撬动社会资本,逐步市场化运作;“技术创新为源”是指研究院定期选择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中具有产业化应用的技术进行培育;“产业应用为本”是指技术在3~5年内要有明确的产业化方向,能有多个应用场景和企业对接意向。研究院立足这一清晰的定位,着力打通“知识—技术—产业应用”链路中间的障碍,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服务。

作为高校在临港开发的基地,学院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策性作用,把政府、企业、高校等各方力量的政策、产业、服务、科技能力的优势充分结合,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知识、技术、资金、人才、政策多种创新要素集聚并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尊重企业主体的引领地位,并以清晰的功能定位、灵活的运行机制以及多主体协同作用的方式整合创新资源,建立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科技金融、客户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理事会制度,以灵活的契约方式共同约定重大事项,还积极对高校传统体制机制进行了系列大胆创新:①高校科研仪器所有权不变,可以在临港使用;②教师在临港取得的科研成果和转化经历可计入考核指标,并用于职称评聘;③临港集团高度重视,积极出台创新举措,每年以专项预算明确支持与高校合作,并成立专项办公室,同时以集团的优势资源联系头部企业优先采用合作成果或者样机、产品,还与当地政府争取政策,如以教育用电电价供电,降低能源使用费用。学院与临港集团组建公司,其中,高校作为项目拥有方,和职业经理人、财务等市场运营人员组成的团队持股一般不低于60%。组建的公司作为平台入股,协助高校对接市场需求、市场验证以及进行产业化落地等专业服务,持股不超过15%,其他股份开放给社会资本。

在过去8年的成功运作中,学院融入区域进行有组织的科研合作探索形成了以下规律认识。①科技成果转化要越过高校样机和未来产品“死亡谷”,就必须形成以企业为主、多元投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分配机制,从以政府投入为主向以社会投资为主转变,尤其是企业为主的投入尤为关键;在利益分配上,要积极关注风险,通过风险共担的方式决定利益分配,不仅考虑科研人员、科研团队,还要考虑其他多元主体的利益分配,激励每个参与的主体,才能最大释放出多元主体的活力,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②尊重产品开发规律,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科技金融、客户各主体回归其应有的“角色”本位。③要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建立一批从事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试基地,减少产品二次迭代次数,提升新产品开发速度和效率,增强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 校院协同实施有组织科研管理的实践与分析

面向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和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上海交通大学制定“大海洋”行动计划,以多个涉海优势学科为基础,瞄准跻身世界顶尖大学目标,突出比较优势,通过打造从科学到工程、从产品到产业全链条的“大海洋学科群”,推动以“大海洋”为主题、多学科交叉的国家级综合研究平台建设[22]。其内涵为学科“大”融合、推动“大”合作、实施“大”项目、培育“大”专家、形成“大”格局;其任务为在国家重大需求的引领下,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培养第一流人才,产出支撑国家发展的重大成果,形成世界领先的海洋学科集群,支撑学校跻身世界顶尖大学前列,在海洋产业的转型发展中提供源头创新。“大海洋”行动计划的实质是在海洋领域开展有组织科研。将海洋领域的有组织科研上升为学校战略,加强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建立“大海洋”有组织科研管理工作体系,以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助推重大科技突破;通过整合校内涉海优势力量,强化行业需求牵引和高校成果推介,找准研究和应用的契合点,校企联合开展集成攻关的路径,与企业共同发力推动海洋装备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系统谋划建设重大创新基地“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远海设施”,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校院协同实施“大海洋”行动计划,聚焦海洋领域开展有组织科研的实践与探索(见图3),为研究型大学开展有组织科研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式、新路径。

3.1 自上而下建立“大海洋”有组织科研管理工作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问题和创新机会涉及多学科交叉融合,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也往往出现在学科交叉之处,而传统的以相近专业组成的院系实体在促进跨学科合作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①不同院系的学科往往独立运作,存在学科壁垒和信息不通的情况,阻碍了学科间的交流合作和知识共享;②不同学科间的教学和研究资源分散,学科间的资源共享和整合受到限制,从而限制了多学科交叉教学和研究的发展;③传统的学科管理和评价体系往往偏向于单一学科的发展和评估,在跨学科工作的激励和奖励机制方面有所欠缺。

海洋领域的研究涉及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权益维护等多个维度,具有多学科交叉的鲜明特点,且随着一些新兴领域的发展,该特点更加突出。“大海洋”行动计划加强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建立“大海洋”有组织科研管理工作体系: 成立校级领导小组——“大海洋”行动计划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校级职能部门——海洋专项推进工作办公室,联动相关职能部处与涉海院系,整合全校涉海资源力量。该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多个涉海学科围绕海洋开展成体系的有组织科研,充分发挥了多学科交叉优势,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深远海设施列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获批建设,多个围绕高端海洋装备的国家和省部级研发项目立项,在船舶与海工装备智能制造、高技术船舶与船用智能设备、船舶绿色动力等领域汇聚了一大批高端人才,正在逐步建设为世界一流的海洋装备关键技术攻克要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基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高地。

3.2 整合校内力量、强化校企对接,构建产学研用融通的全链条生态体系

由于校企结合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困难,研究型大学的创新成果往往无法转变为短期落地的“生产力”。为了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协同创新突破海洋装备关键核心技术,上海交通大学整合校内涉海优势力量、强化行业需求牵引和高校成果推介、找准研究和应用的契合点、校企联合开展集成攻关,与企业共同发力推动海洋装备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学校有组织整合校内优势力量多学科交叉创新,建立跨学科研究院——海洋装备研究院,遴选校内涉海院系的近20个优势科研团队,围绕关系“卡脖子”技术根源问题的基础原始创新、国家战略亟须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来策划、组织、实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大任务,作为学校的交叉创新特区平台,推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集成攻关、重大成果转化。在具体的实践探索中,海洋装备研究院对科研团队建立了“带着任务入驻—开展集成攻关—定期考核评估”的动态调整机制,对海洋装备研究院多学科交叉的有组织科研,上海交通大学则围绕使命定位探索建立了从贡献维度考核的机制,有效化解创新特区学院与各科研团队所在原学院之间的绩效分配问题。

学校系统对接企业需求找准合作契合点。上海交通大学与中国船舶集团在长期紧密的合作基础上共同成立上海海洋装备前瞻技术研究院,以“聚焦前沿、重点投入、强化落实、分步推进”为原则,从校企层面组织开展系统对接与技术交流,强化企业需求牵引和学校成果推介,共同找到研究和应用的结合点,有力促进校企在推进重大基础前沿科学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系统集成创新等方面共同发力。

学校形成产学研用融通的全链条生态体系。上海交通大学与中国船舶集团联合投入资金设立“海洋装备前瞻创新联合基金”,围绕关键领域开展集成攻关;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设立“深蓝计划”基金,自主布局一批前瞻技术研究项目,重点支持关键装备、仪器的研发和技术突破;与中国工程院、工信部、教育部、上海市共建中国海洋装备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这是我国海洋领域首个国家级工程科技智库。此外,学校与山东省共建海洋智能装备演进中心,与三亚市共建崖州湾深海科技研究院,并与中国海油集团等单位深入合作开展海洋科学前沿研究,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在海洋重大科技创新、前沿科学突破、创新人才培养上发挥重要作用。

3.3 系统谋划建设重大创新基地及平台

学校加强有组织科研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提供载体支撑,强化能力建设,服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例如,结合上海市海洋产业空间布局,上海交通大学在长兴岛建设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面向江南造船等行业龙头企业,以国家和行业需求为导向,以科研任务为纽带,以攻克“卡脖子技术”为目标,整合优势力量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攻关,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为企业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大科学装置具有所需投资巨大、研究目标宏大、涉及学科众多等特点,装置的建设及其功能发挥需要充分发挥有组织科研的优势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为了深远海设施的高效建设及高质量发展,上海交通大学积极进行体制机制探索,建立管理、技术两线工作模式。管理条线由主要校领导牵头成立校内建设领导小组、指挥部并下设办公室,负责建设过程中各方统筹、协调实施工作;技术条线由院士领衔担任首席科学家,船海工程与海洋学科等相关学科团队共同组成技术团队,负责设施研发等重要任务。管理条线与技术条线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推进设施建设工作高效展开。此外,通过设立深远海设施研发专项,在人、财等方面出台专项管理办法等措施,为深远海设施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在组织保障方面,海洋专项推进工作办公室、海洋装备研究院、前瞻技术研究院、深远海设施指挥部办公室4个单位,共同成立海装基地联合直属党支部,创新实施一体化运行模式,通过日常统一管理、资源统筹共享、业务统分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提升海装基地整体效能;通过提升地理空间上的集聚性与便利性,增加科研人员与潜在合作者、行政人员与潜在工作对接者、科研人员与行政人员之间的接触交流机会,极大提升了多学科交叉合作创新的可能性与便利性。此外,为高质量推进“大海洋”行动计划,引导科研人员凝心聚力地开展有组织科研,在科研评价与考核机制、人才晋升机制等方面建立“特区”政策,有效解决好组织与个人的后顾之忧。

4 讨论和建议

(1)高校加强校院两级科研管理团队建设和专业化水平,将有组织科研管理的水平纳入考核体系,激发校院两级科研管理人才的积极性,引导院系科研管理团队在基层科研管理中发挥有组织统筹协调和策划实施科研管理工作的能力,充分放权和赋予相应的资源支持院系有组织科研活动的开展,而校级科研管理团队代表学校更多做好有组织科研顶层机制设计和跨学校、跨院系、交叉学科等方面的组织工作。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闭环全生命周期科研创新管理模式,引入3级闭环反馈和2级同期反馈控制系统,使得校院两级联动的有组织科研管理协同能效得到明显加强。

(2)研究型大学权利配置及管理重心下移条件较为成熟的院系,可充分借助内外部有利条件,深化改革,做好学校内部治理体系的有效承托,内部外部学科交叉,创新有组织科研的形式,充分配置好资源,发挥院系科研团队、管理队伍的合力和活力,自由探索和应用研究齐头并进,不断拓展基础研究深度和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探索出有组织科学研究的各种模式和范式。面临国家“双一流”建设纵深推进的新阶段,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更应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综合优势,开展“自由探索”和“任务导向”的重大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融通创新资源和学科交叉平台,构建从科学到工程、产品、产业全链条系统化科研体系,实现有组织科研的组织形式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的跃升。

(3)研究型大学内部治理体系要率先建立跨院系、跨学科的协作机制和分类操作办法,破解长期跨院系协作的难题。长期以来,高校学科资源分散在院系层面,科研人员在应对院系的考核时,无法在院系间自由开展灵活协作,资源相对耗散。在应对“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国家战略需求重大科研任务时,有组织地构建三层科研区域协同创新管理模式,使得校院两级充分联动,对校级认可的重大科研任务可以设计有组织科研的协作机制,由学校职能部门审定后,课题、论文、科研经费、科技奖励等成果可与学院共享,国家重大“项目型”科研团队成员可专心开展有组织科研活动。

(4)在开展校院联动有组织的科研活动中,研究型大学应加强顶层设计,以国家重点战略需求为导向,同时结合学校优势学科情况,明确开展有组织科研的研究领域,以自上而下推动机制为保障,以稳定的实体组织、固定的地理空间为支撑,统筹校内外优势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开展多学科交叉创新,并建立全过程全方位覆盖的工作体系。凝练与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紧密衔接的方向和问题,进行科研布局,并分解到院系和学科交叉平台,鼓励教师入驻学科交叉平台进行跨学科学术交流,进一步营造包容、开放、共享、合作的多学科交叉创新生态,激发跨学科教师、团队间的合作意愿。

(5)研究型大学在开展有组织科研活动中,应结合产学研用的各方优势和运作规律,积极对接市场来自产业需求侧的真问题和真难题,院系和学科交叉平台发挥人才和创新优势积极解题。在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问题中,高校还可以引导科技领军企业早期介入基础研究,通过联合设立科创合作基金等多种方式,以自由探索和有组织的合作方式共同探索无人区,持续产出高水平原始创新成果。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融入区域进行有组织的科研合作以及与涉海单位协同开展“大海洋”行动计划专项的实践均表明,积极对接企业、科研院所、地方需求,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科研创新优势,是一条快捷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产学研用各方可以通过发挥各自优势,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有机贯通并深度融合,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企业与高校相互增益的正向循环,在产业互动创新中共同促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参 考 文 献

[1] 雷朝滋. 以“三个破解”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EB/OL]. (2022-11-21)[2023-09-06]. http://lw.news.cn/2022-11/21/c_1310678505.htm.

[2] 吴月辉. 积极创新科研组织模式[N]. 人民日报, 2021-09-27(19).

[3] 潘教峰, 鲁晓, 王光辉. 科学研究模式变迁:有组织的基础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1, 36(12):1395 - 1403.

[4] 焦磊. 高校“有组织科研”需系统推进[N]. 光明日报, 2022-10-24(15).

[5] 潘玉腾. 高校实施有组织科研的问题解构与路径建构[J].中国高等教育, 2022(Z3): 12 - 14.

[6] M?KINEN E I, EVANS E D, MCFARLAND D A. The patterning of collaborative behavior and knowledge culmi‐nations i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centers [J]. Minerva, 2020,58(1): 71 - 95.

[7] Sá C M, OLEKSIYENKO A. Between the local and the global: organized research units and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s in the health sciences [J]. Higher Education, 2011,62(3): 367 - 382.

[8] 王战军. 什么是研究型大学——中国研究型大学建设基本问题研究(一)[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3(1): 9 - 11.

[9] 苏明. 高校有组织科研合法性的形成与协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3(2): 110 - 115.

[10] 都光珍. 高校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12): 16 - 20.

[11] 卢立珏. 地方高校科研转型的路径与策略[D].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18.

[12] 陈霞玲. 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的组织模式、经验特征与问题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3(7):78 - 87.

[13] UCLA. What are UCLA grand challenges? [EB/OL]. [2023-09-06]. https://grandchallenges.ucla.edu/.

[14] MIT. Innovation[EB/OL]. [2023-09-06]. https://www.mit.edu/innovation/.

[15] 李锋亮, 庞雅然. 世界一流大学如何建设人工智能学科[N].光明日报, 2022-02-10(14).

[16] 张新培. 瑞士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复杂面向及其机制响应——基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案例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2(12): 40 - 48.

[17] 教育部. 直面国家重大需求,强化科技创新系统布局——清华大学科技创新工作十年发展成效和经验[EB/OL]. (2022-07-19)[2023-09-06]. http://www. moe. gov. cn/fbh/live/2022/54674/sfcl/202207/t202207-19_ 646888.html.

[18] 朱松纯. 开展有组织科研,实现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N].光明日报, 2023-02-18(10).

[19] 陈进. 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高校有组织科研新形态探究——以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 2022, 39(35): 41 - 44.

[20] 戴智华. 高校闭环全生命周期科研创新管理模式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1, 45(9): 1420 - 1424.

[21] 戴智华, 夏露. 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在高校院系科研管理中的应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3, 47(10):1649 - 1654.

[22] 林忠钦. 推进高校有组织科研交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 2022(21): 1.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Organ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Implemented by the Co-Movement of College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Research-Oriented Universities

—Taki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as the Example

DAI Zhi-hua1,2, TAN Hua3, WANG Ting3

(1. Antai College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 China;2. Under Water Engineering Institute,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1, China;3.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Abstract: Taki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and its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s the example, it analyzed the organ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implemented by the co-movement of college and secondary school and Grand Maritime Strategy jointly implemented by the marine-related department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organ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from the dimensions including functional positioning, management methods and organizational form.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has explored and formed a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management mode based on closed-loop lifecycle model, developed a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anagement mode, explored to integrate into Lingang Special Area in Shanghai through organ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cooperation,which provided an excellent practice benchmark case for the organ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implemented by the comovement of college and secondary school. Grand Maritime Strategy, from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multidisciplinary cross-innovation, spatial planning, the introduction of superior resources, organizational mechanism construction and so on, formed an organ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development mode where collaborative research was carried out based on demand orientation and platform layout. The conclusions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organ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implemented by the co-movement of college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research-oriented universities.

Keywords: research-oriented university; co-movement of college and secondary school; organ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猜你喜欢
研究型大学
研究型大学国际合作联合培养项目的思考与改进
青年时代(2016年30期)2017-01-20 01:03:39
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理论力学教学方法交流
亚太教育(2016年36期)2017-01-17 20:25:38
研究型大学人文通识课到课率与课堂因素关系探究
高教探索(2016年12期)2017-01-09 22:00:06
建设高水平大学数学教学团队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策略
亚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4:56:14
研究型大学中教师角色分析
科教导刊(2016年29期)2016-12-12 07:44:32
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创建研究型大学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10:24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维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7期)2016-04-15 17:59:46
试论建设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科学慈善与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
高教探索(2015年5期)2015-06-01 03:4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