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实践反思

2024-09-11 00:00:00周彦霞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4年7期
关键词:价值引领能力培养课程思政

[摘 要]“课程思政”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借助课程教学,培养造就一批能力过硬、立场坚定、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新时代青年,让大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潜移默化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实现德育与智育相统一。文章从实践视角分析了我国“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偏差,在宏观层面对纠偏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后,围绕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质量评价等层面提出了高效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价值引领;能力培养;马克思主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党领导下的各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中流砥柱。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人的职责使命[1]。然而,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各界主要是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讲授,更希望受到的思想教育、价值引领能全方位地涵盖到所学知识体系中,并与之建立一种内在关联。2014年上海市教委率先倡导并付诸实施德育教育,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课程思政”现已成为高校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的重要理念和创新实践,是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聚焦点。

一、“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实践与偏差

(一)“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教育理念,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完成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统一。在以“立德树人”为最终教育目标的高校课程建设中,必须秉持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将立德和树人联系起来,把德育与智育联系起来,将思想引领、价值养成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课程思政”是中国高等教育独有的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过程本身包含了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养成两个层面,但在育人的所有方面中,“立德”方面的育人,即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是更重要、 更根本的方面[3]。当前一个时期内,国际上两种意识形态的较量愈演愈烈,“课程思政”的提出,正是应对当前国际两种意识形态较量的有力回应。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各门课程都要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寓德育于知识传授之中。各门课程的教师都要不仅做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更要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做到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大写的人的“人师”,促进学生能力和人格的全面发展,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政治立场。

(二)“课程思政”的实践考量

课程思政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实践考量,也就是通过“课程思政”的实施,引导大学生自觉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理分析社会问题,解答思想疑惑,并提出可行性建议。马克思曾说:哲学家的任务不仅是解释世界,更是改造世界。当前的大学生可以说身处一个最好的时代——国家富强,物质生活较为优越,信息化的大背景给他们提供了接触各种先进知识的便利;同时,他们也处于一个较为危险的时代——物资层面的富足极易陷入精神空虚,海量信息充斥网络,增加了辨别、提取有效信息的难度;国际上两种意识形态的较量愈演愈烈,资本主义阵营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手段愈来愈隐蔽等。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还处于养成阶段,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拔节孕穗期”,面对国际国内的各种社会思潮不免存在思想困境,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包括但不限于专业课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及时进行思想政治引导,厚植爱国情怀,将政治价值观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知识传授过程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的问题,各专业课帮助学生进一步明晰“马克思主义能做什么”,即充分结合专业知识,增强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更好地分析各种社会现象,正确看待身边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能力。一言以蔽之,“课程思政”不仅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要提高他们运用理论解释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即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去回应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

(三)“课程思政”在实践中的偏差

首先,在理念方面存在着偏差。通常情况下,教学实践是由教学理念所指导的,而部分教师对教育理念认知和理解的局限则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的偏差层次。一般而言由于部分教师对于思政融入课程的育人理念认识尚不是十分清晰和明确,就会导致其对课程思政的态度仅仅停留在工作和任务上,忽视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真正价值所在。除此之外,虽然有些教师清晰地认识到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却无法就该理念与教育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出进一步的探究。

其次,在内容方面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偏差。一般而言,课程的价值和内涵均由内容所决定,也就是教学质量好坏受到了教学内容的制约。教师通过对思政元素的发现与挖掘来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知也出现了较大的偏差,一部分将课程思政简单地理解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与政治安全的工具,另一部分则对课程内容没有系统的规划,将各种缺乏内在联系的内容统统用于课程之中。此类对立的认知会对教师把握课程内容带来消极的影响。

再次,在教学方法上同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一方面习惯使用硬性灌输,另一方面侧重于单向的讲授,很难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并认真理解其价值所在。最后,在教学效果的评价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偏差。教学评价虽然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作用,但基本上其研究和实践是相对滞后的,具体表现在评价内容的单一化,忽视了教师教学方面以及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二、“课程思政”纠偏方向的探讨

(一) 在“课程思政”实践中对民族文化当代价值深入挖掘

深入挖掘不同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的首要渠道,就是探究各专业课程背后蕴含的深层文化基因,彰显延续五千年文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其不可或缺的沃土,这就启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优质话语资源[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先哲圣贤对当时社会现状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层面的认知,是代表着那个时代的人生思考和家国情怀。任何一门课程,可以说,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了养分,因此,在各个专业课的教学中,充分运用历史思维,讲解专业知识,让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加深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同时,继承并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感情升华和发展的结果[5]。通过在专业课教学中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彰显,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二)积极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

无论哪一门社会科学均是学术理论与意识形态的完整统一,尤其是经、管、法等归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之一便是任何一个结论的得出必定受到阐发者的政治立场、阶级属性的影响。正如英国经济学家、新剑桥学派代表人物琼·罗宾逊所述,“无论是否可以把意识形态从社会科学的思维范畴内消除掉,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的行为范畴内确实不可或缺”[6]。就同一社会问题的关注,持不同价值观立场的人会得出不同结论,以西方经济学为例,其涵盖的概念、原理、观点,受西方资产阶级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影响较深。所以,当向学生讲授西方经济学时,一定要指明西方经济学在基本立场上是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提及的“经济理性人”也是马克思所批判的“抽象的人”,而不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现实的人。因此专业课教师在授课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辩证分析法来看待问题。各专业课的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在讲解基本知识点时,突出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尤其要重点突出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挖掘能够深化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家国观念,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点,从学理上阐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而不是政治宣教,让大学生从心底认可作为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正确的世界观,也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未来的方法论。

(三)实现“课程思政”的认知重建与价值重构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在宏观上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培养人才以及为谁培养人才,在微观上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以及如何努力。但是,人们长久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才的重要性和价值,这也导致了教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懈怠和学生对于进行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缺失,最终形成了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的二元独立。鉴于此,有必要明确认知何为课程思政以及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也意味着对思政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发展是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为了改变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二元独立的现状,《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将思想价值的重要性加以强调,并要求将其融入贯穿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当中,形成全新的育人机制,具体来说就是将思政元素融进专业课程之中,驱动专业课程和思政理论同向而行,杜绝“两张皮”的教育现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高校、教师与课程都要承担好教书育人之责,“立德树人”与“课程思政”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育人的根本所在。立德树人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所提出的战略任务,明确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堂的定位,是推动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适应时代潮流之举。

三、“课程思政”实践偏差纠正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

长期以来,专业课教师的自我定位是专业知识的讲解者,注重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是否到位,不太关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加之专业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在各具体专业上的基本观点立场不甚了解,导致专业课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方面存在自主性不强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这就需要向专业课教师宣讲“课程思政”的意义,从思想上认同专业课不仅是传授技能的土壤而且也承担着“思想育人”的职责,其次要对专业课教师进行相关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各学院可以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联合活动,设置相关专题展开讨论,凝聚思想共识,提升各专业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具体而言有如下两点:第一,课程思政必须重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与高校教育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理念相契合,关注对人德行的引导,帮助个人实现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精神构成,进而将科学理论转化成对世界进行认知与了解的方法。即以德为先的教育才会促进个人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自身的价值。第二,课程思政的存在促使学生加强自身对真理追求的执着性与批判性,在培养高智力人才的同时强化个人思辨能力,以更高的心智状态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有必要重视学生养成批判思维的模式,不能止步于单纯的知识灌输,帮助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学习的同时掌握其规律特点,最终形成更高的思辨能力。

(二)推动教学目标优化与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

教学目标作为课程教学的总体要求,贯穿课程教学始终。目前在这个专业课的教育教学目标设定上没有明确培养人才所具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立场。“课程思政”的开展不仅要求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勤劳、善良、公平、正义,而且要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等,这就要求在制定各专业课的教学目标时,充分结合大学生的成长规律、价值取向以及相关专业课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7]另外,在各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完成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和原理的阐释,对于大学生而言,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也要纳入教学目标中来,尤其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把握,与培养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结合起来。通过教学目标的优化,结合专业知识进行铺垫,借助透彻的学理,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新时代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有必要改变简单灌输的现状,以更加多元的方式进行灵活教学,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加强学生在课堂实践中的参与感。尽量避免教师在课堂中唱独角戏,同时可以借鉴新兴现代化技术以多媒体结合丰富师生的互动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以教师讲为主,也可以以学生讲为主,更可以教师讲与学生讲并举。在方法方面,具体可以使用竞赛、答辩、模拟情境、调查实验等方法,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团队精神、学习兴趣。

(三)帮助教师在专业课堂上强化对课程思政内容的挖掘

就课堂教学而言,不仅要讲明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要涉及概念的演变,在概念的历史生成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专业课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习惯,科学、合理地设置议题,在课程的导入环节,各章、节、点的衔接环节进行巧妙设置有助于思想政治引导的相关话题,创新话语形式,通过学生在课堂的主动参与,引导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现实社会热点。具体而言,帮助教师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内容有如下三点:第一,教师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学习课程思政理论,以确保解惑者自己先要解惑,也就是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弄明白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内容。对此,一方面高校应当积极为教师自我提升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自我学习或组织集体学习的方式提升理论水平和思政建设能力。第二,教师之间加强协同合作,以强化提升课程思政内容挖掘的水平,正确把握专业课与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第三,以大纲和指南的方式对专业课课程思政元素进行系统性挖掘,能够进一步地使思政教学内容与专业教学相融合。除了依靠教师的个人能力,还应该群策群力依靠学校和有关专家有组织地进行探讨和指导,最终形成完善的大纲和指南。

(四)推动改进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的衡量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效果评估来测量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课程思政”的推进主要依靠发挥各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外在的奖惩机制作为驱使各专业课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的动力之一,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其中,考评机制是激励机制的核心。通过制定合理量化“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质量评价体系,形成对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外部激励。任何一门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不是讲授者一个人的“独角戏”,教学效果的衡量始终在知识的接受者一方。这就决定了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不能仅看教师的专业水平,还要考查学生的接受程度。在课程质量标准的制定上主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通过目标的构建,可以使得教育教学目标系统能够合理地运行。[8]由于“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是一个潜在的、长期的过程,学生思想道德的改善、价值观立场的表达不能通过简单地做题来体现,这就要求“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验收必须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抬头率和评价度相结合、获得感和反响度相映衬。此外,还要对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进行深入的探索,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引入更多的考核指标,如政治觉悟、思政教学水平等,以更加多元的标准对教师进行综合的,全面的评价。基于此,最终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四、结语

本文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实践视角展开研究,对我国“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实践以及实践中存在的偏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偏差具体表现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以及教学质量评价四个方面。在偏差纠正时,于宏观层面,在教学时应注重对民族文化价值的挖掘,对学生积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引导,并对课程思政进行认知重建与价值重构。在微观实操层面进行偏差纠正的路径具体如下:加强思政建设中教师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目标优化与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内容挖掘能力;完善思政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胡利敏.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发展的新形势 新内涵 新要求[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0(1):32-35.

[2]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6).

[3] 刘建军.课程思政:内涵、特点与路径[J].教育研究,2020,41(9):28-33.

[4] 杨晓慧.以“大思政”理念创新思政育人格局[J].思想教育研究, 2020(9):6-8

[5] 俞佳佳,李乐.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具象解读——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给青年群体的回信为考察文本[J].理论导刊,2021(1):123-128.

[6] 琼·罗宾逊.经济哲学[M].安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4.

[7]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人民网,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911/c1053-30286253.html,2018-09-11.

[8] 周彦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建设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9(13):120-121.

(责任编辑:孟冬冬)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级科研项目“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创新路径研究”。

" "作者简介:周彦霞(1985—),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价值引领能力培养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5:46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5:03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9:12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价值引导与美德塑造
今日教育(2016年1期)2016-03-01 17:37:45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负面案例的运用
价值引领让师德教育焕发生命的活力
甘肃教育(2015年20期)2015-11-10 19: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