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

2024-09-11 00:00:00贾瑞琪
大学·课外阅读 2024年7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新文科人才培养

摘" 要:随着“新文科”概念的提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视,高校肩负着培养具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国价值理念的人才重任。文章探讨了在新文科背景下,民族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目的在于通过建设新文科适应社会需要,体现中国特色、中国立场和中国智慧,有助于提升青年大学生传承民族精神,坚定民族意识和文化自觉,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关键词:新文科;中华民族共同体;人才培养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1],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这对高校建设而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高校作为培养国家未来精英和人才的摇篮,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任。因此,高校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民族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高校新文科建设需要以价值引领为关键,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文科建设的核心,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和社会关怀意识,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由此,高校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对于维护国家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有助于增强各民族成员的国家认同感,增进民族团结,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另一方面,它有助于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一、新文科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系文献综述

“新文科”成为近些年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这一概念指的是将人文社科学科与科技、工学、医学等专业学科进行整合,构建更加综合性的人才培养体系。[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对受教育者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和知识的过程,也是使受教育者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3]在新时代中心工作中应当推进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强调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相关学者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学术研究。岳凤兰等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展现的“爱国、团结和包容”等民族精神,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指引着中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4]燕美等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上,以历史主动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下深入探寻长期以来党在民族工作中的历史主动精神元素,将理论武器转化为实践力量,着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进程。[5]新文科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的关系研究如下:

1. 新文科建设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文科建设需要开展爱国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坚定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6]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新文科建设注重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通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入理解,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自己的民族身份,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 新文科建设有助于培养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当前各种文化碰撞和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的交流成为不可忽视的现状。新文科建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筑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新文科建设也加强对中华民族文明的创新和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能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并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贡献。

3. 新文科建设有助于培养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中华民族共识的形成。新文科建设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参与者意识,使他们能够足够关注社会问题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体验,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增强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7]同时,学生能够充分接收到个人与社会的相关关系,有助于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综上,新文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新文科强调融合、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格养育和社会责任感,这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是一致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也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理念。通过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为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基础和借鉴。

二、新时代民族高校新文科建设的要求

在新技术推动、新需求产生以及新国情需要的时代大背景下,进一步推进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进步,就需要加强教育,提高人才的德育素质和专业能力,加强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传统文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打破传统思维体系,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以需求为导向的现代新文科正成为助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新时代新文科建设须注重培养立德树人教育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树立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意识和能力。[8]坚持立德树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培养有担当有大义的社会主义文科人才。立德树人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情操修养和人文素养,使其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规范,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新时代的新文科建设必须注重立德树人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中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改革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可以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积极贡献,推动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二)新文科建设必须注重培养专业知识能力

专业知识是新文科建设的基础。无论是哲学、文学,还是商学等文科学科,都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只有通过系统学习和积累,才能够真正理解、掌握文科领域的核心概念和理论,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培养专业知识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新时代,知识更新迅速,文科学科也不断涌现新的理论和研究领域。通过培养专业知识能力,学生能够不断跟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同时,掌握专业知识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他们在文科领域中进行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通过构建丰富多样的课程体系,让学生系统学习文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培养他们的学科素养和深度思考能力,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义和价值。

(三)新文科建设必须注重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新文科建设面对的是新时代日益复杂化、综合化的社会问题,需要以现有专业知识为基础,赋予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内容,既要有专业化的知识结构,又要有创新的专业能力,这就需要建设专业与创新教育相融合。[9]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下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种继承和升华,新文科建设的本质即创新,通过学科的交叉融合解决数字化时代下的新问题。在新文科的建设中,应该注重与其他不同学科的互动和融合,将不同领域的优势结合起来,共同推进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这样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对于多领域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可以培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品质。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还能为中华民族的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四)新文科建设必须注重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民族高校新文科建设要求应该更加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传统的文科教育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往往忽略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加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强化实践训练,培养出专业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综合实力精的一流应用型文科人才。[10]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参与接触解决与实际问题,从而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科学科的内涵与意义。因此,民族高校新文科建设需要涉及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行业和领域,构建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新文科建设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实际行动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繁荣贡献积极力量。

三、北方民族大学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

北方民族大学是一所综合性民族类普通高等院校,在新文科建设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等方面具有急迫的需求和极大的探索空间。作为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应做好表率,自觉做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践行者、推动者、领跑者。近年来,学校在服务国家战略、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过程中不断推进新文科建设,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新文科建设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措施

一是新文科背景下民族院校商科专业如何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五育融合问题。学校从民族高等教育实际出发,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教育角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民族院校商科专业如何加强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联系,实现计算机学科、人工智能、大数据学科与商科专业的融合渗透,解决学科融合问题。学校以新文科理念与实践为引领实现专创融合问题,通过差异化培养促进民族学生个性化发展。三是民族院校商科专业以需求为导向,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的参与,适应民族地区和地方经济、行业企业实践的需求问题。学校提高民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文科人才的就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从而实现产教融合。

(二)新文科建设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效

一是深入理解新文科内涵,以新文科建设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新文科的“新”主要体现在新时代赋予高等学校文科建设以新的使命,必须以全新的思维推进专业建设。为此,学校全体老师积极学习新文科建设理论和政策文件,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抓手,将立德树人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数据技术等课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二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主线,在学院积极推进五育融合教学实践,实现三全育人。按照新文科建设的要求,结合民族院校的办学特点,课题组联合学院将第二课堂教育、劳动教育嵌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从教学实践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新文科建设。

三是构建基于“两驱动—三融合”人才培养特点。面对产业升级和社会需求,以新文科建设为导向,找准自身定位,以创新驱动推进专业教育,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着手,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方面推进专业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融合,培养的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创业大赛等国家级赛事中获奖,同时也在学科竞赛、创业项目和创业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四、结语

首先,新文科的崛起为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文科强调人文关怀、跨学科研究和综合素养培养,为民族高校提供了更多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价值观的途径。民族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各种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

其次,民族高校在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重要的责任和作用。民族高校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场所,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民族高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文化活动和传统文化研究等方式,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引导他们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

最后,民族高校应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创新教育模式,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效果。民族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和研究项目,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同时,民族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具有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感的教师,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强化新文科教育的实施,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模式,为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2022-10-26(05).

[2] 黄启兵,田晓明. “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J].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8(02):75-83.

[3] 陈立鹏,张珏. 关于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几点思考[J]. 贵州民族研究,2020,41(06):143-149.

[4] 岳凤兰,赵曾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耦合与实践路径[J]. 民族教育研究,2023,34(02):92-99.

[5] 燕美,邓红. 以历史主动精神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3(03):64-70.

[6] 李硕. 新文科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思政——基于中国政治制度史“学—研”一体教学模式的应用[J]. 民族学刊,2022,13(04):103-114+142.

[7] 刘振天,俞兆达. 新文科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文化运动”[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72(03):117-128.

[8] 张铭凯,杜雪.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危机诊断与持守之道[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11):18-22.

[9] 唐衍军,蒋尧明. 跨界教育理念下的新文科会计人才培养[J]. 财会通讯,2021(11):161-164.

[10] 张书玉,王雪梅. “新文科建设”中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的再定位[J]. 传媒,2021(03):82-85.

(荐稿人:杨保军,北方民族大学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牛雪璐)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民族高校商科专业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 1140128);北方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专项基金项目“民族院校商科专业新文科建设的路径与目标研究”(项目编号:YCX22043)。

作者简介:贾瑞琪(1994—),女,硕士,北方民族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新文科人才培养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图书与情报(2019年4期)2019-11-20 06:54:38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出版广角(2019年9期)2019-06-14 08:19:3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帕措”组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探析
西部论丛(2018年8期)2018-09-03 08:41:50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复合互嵌格局与多元一体交融
略论孔子对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的影响
学理论·下(2017年12期)2018-03-23 07:51:40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8:35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2:22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