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构建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形象的方式研究

2024-09-11 00:00:00路宜峻
大学·课外阅读 2024年7期
关键词:形象新媒体中国共产党

摘" 要:党的“执政为民”形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传统治国理念的传承以及现实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一形象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效地推动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文章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为民”形象体现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推动经济高速发展、构建公平法律体系以及加强清廉文化建设等方面,但是目前部分政府部门构建“执政为民”形象仍然存在意识不强、技能不高、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要拓宽塑造渠道,加大打造力度,活用各种政策。

关键词:新媒体;中国共产党;执行为民;形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1]为推动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执政为民”的形象建设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因此,“执政为民”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利益的执政实践;是坚持实事求是、以实干解决实际问题的执政风格;是强调人民群众的利益至上,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执政使命。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形象的表现

(一)以民生为重点,保障基本公共服务

一是注重保障教育公平。努力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分配,确保每个孩子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2]在贫困地区,加大教育扶贫力度,设立希望小学和寄宿制学校,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二是关注医疗卫生领域。积极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提高医保覆盖率,减轻人民的医疗费用负担,加大投入,提升医疗资源供给能力,加强基层医疗服务,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三是注重社会保障和养老保险制度。致力于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保障,积极推动养老金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

(二)以发展为核心,推动经济高速发展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始终将创新放在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鼓励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强科学研究、培育创新型企业、推动技术进步和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经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2]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交通、能源、通信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修建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交通网络,提供便捷的物流和运输条件;发展清洁能源、智能电网,提供可靠的能源供应;推动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数字化转型,促进经济的高效运行。三是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鼓励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推动经济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升级,通过加大技术改造、创新研发和企业转型支持力度,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兴技术产业,推动经济结构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创意产业转型,增强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以民主为中心,构建公平法律体系

一是加强法治建设。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加强法治建设,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规范性、有序性和公正性,并注重加强宪法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二是推进司法改革。不断加强司法独立性、改革审判制度、提高司法公开透明度,保障公民在法院审判中的权利和享受公正的司法程序。三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公正、公平、包容的社会秩序,通过推动收入分配改革、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就业机会平等举措,减轻贫困问题、缩小贫富差距,增加社会公平性。

(四)以廉政为要点,加强清廉文化建设

一是建立反腐败体制机制。党高度重视反腐败工作,建立了一系列反腐败的体制机制。设立专门的反腐败机构,加强党纪国法的落实和执行,建立严密的监督制度,加强对公职人员的廉政教育和培训,确保公权力的廉洁行使。[3]二是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弘扬正气、倡导清廉,通过宣传教育、文艺作品、媒体报道等方式,宣传廉政操守的价值观,鼓励党员、干部和公民秉持廉洁原则,防范腐败行为的发生。三是建立监督机制。加强党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建立监察机关和其他监察职能部门,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督,通过巡视、审计、投诉举报等方式,发现和查处腐败问题,加强对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的廉政纪律监督。

二、新媒体构建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形象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形象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

一是一些党员干部对党的形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意识到宣传工作对于塑造党的形象、传递政策信息以及与民众沟通的重要性,这导致他们对宣传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无法充分发挥党作为治国理政主体的优势。二是对于民众需求的了解不够深入。在新媒体时代,民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需求也更加个性化。然而,一些党员干部可能缺乏与民众深入交流的机会,无法真正了解他们的关切和期望,宣传内容与民众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难以实现执政为民的目标。三是宣传工作不够主动、积极。一些党员干部可能对于自主创新、主动宣传的能力不够自信,宁愿采取被动的方式应对宣传需求,宣传工作无法及时回应社会舆论,从而无法主动引导公众对党的理解和支持。

(二)政府形象塑造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内容把握不准确。部分人员在内容策划上缺乏与民众需求的有效契合。他们可能无法把握民众的关切点和热点话题,导致塑造内容与民众期待之间存在差距,影响传播效果。二是多样化传播不足。在新媒体时代,传播渠道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而是广泛涵盖了社交媒体、短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4]然而,部分党员干部在多样化传播方面技能不足,无法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导致正面信息无法全面、快速地覆盖到目标受众。三是利用大数据能力欠佳。新媒体时代大量产生的数据给宣传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但一些宣传人员在数据分析研究上欠缺技能,他们难以有效利用数据进行目标受众的精确定位、宣传效果的评估和调整,缺乏对于受众反馈的敏感度。四是危机管理能力不足。在新媒体时代,危机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一旦危机发生,宣传人员需要迅速、有效地进行危机管理。然而,一些党员干部在危机公关方面,尤其是负面舆情应对方面缺乏相关技能,无法妥善处理突发事件或负面舆情,可能导致形象受损。

(三)政府形象塑造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是存在信息过载的情况。新媒体时代信息爆炸,大量信息同时涌入人们的视野,容易造成信息混淆。党的声音可能会淹没在其他信息中,难以引起民众的关注。此外,虚假信息和不准确信息也在新媒体平台上广泛传播,对党的形象塑造造成了负面影响。二是负面舆情扩散。新媒体时代,舆论传播速度非常快,一旦出现负面事件或争议,它们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对党的声誉产生负面影响。政府部门在应对争议和负面舆情方面可能不够迅速,导致问题扩大化,难以维护党的形象。三是社交媒体挑战。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但党的形象塑造难以充分利用这些平台,比如党的宣传部门不够了解不同社交媒体平台的特点,难以制订针对性的宣传策略。此外,社交媒体上的争议也可能对党的形象造成冲击。

三、新媒体时代构建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形象的有效路径

(一)在塑造渠道上突出“广”字

1. 重视党员建设

党员干部是党的宣传形象的重要实施者。一是应加强对党员的培训,提高其宣传技能,同时注重党员的道德修养。通过党员的积极参与和示范作用,有效地传递党的价值观。二是党员要以身作则,传递党的正确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通过个人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激励更多的民众参与社会事务。党组织可以鼓励党员参与公益活动、社区服务等,积极宣传和展示党员的优秀事迹,激发更多人的共鸣和认同。

2. 加强政策宣讲

新媒体传播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碎片化程度高的特点,因此应该针对不同的新媒体平台,制订相应的宣传策略,以增加宣传效果。[5]例如,在微博上可以发布政策解读,向广大民众传达党的政策和改革成果;在微信公众号上可以开展互动分享,与读者进行沟通交流;在短视频平台上可以制作生动有趣的政策宣讲片段,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政府机关、党组织和党员要共同努力,通过新媒体宣传渠道,回应民众关切,解答疑惑,增强民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在政策宣讲中,可以结合新媒体的特点,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讲解,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互动功能,提升宣传效果。

3. 完善监督机制

一是完善监督机制,增强党的形象的公信力。在新媒体时代,党的形象容易受到监督和评价的影响,因此应建立健全党内监督机制,加强党员对党的行为的监督。党组织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党员的日常管理,确保党员在新媒体上的言行符合党的形象要求,并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二是引导民众积极参与监督,通过舆情监测和民意调查等方式了解对党的形象的评价。党组织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民意调查,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倾听民意,及时作出调整和改进。通过监督机制的完善,可以提高党的形象的公正性、透明度和真实性,增强民众对党的认可和信任。

(二)在塑造力度上突出“强”字

新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要用好“声像平台”,抓好“文字平台”,搞好“信息平台”,将有助于塑造党“执政为民”的形象,传达政策信息,促进与民众的互动。

1. 用好“声像平台”

在新媒体时代,视频和音频成为吸引人们注意力和传递信息的主要形式之一。党组织可以利用各类视频平台和音频平台,如视频直播、短视频、广播等,通过制作优质的宣传内容,展示党的政策成果。如制作涵盖教育、医疗、扶贫等各个领域的高质量宣传片,以生动的画面和感人的故事展示党的政策成果和影响,从而让民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党的政策所带来的直接影响;通过微纪录片和纪实报道,记录真实的党的工作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变化。这种直观的方式可以让观众亲身感受到党的执政成果,更容易引起共鸣。此外,在广播和音频平台上制作政治教育节目,向民众传达党的思想、历史和核心价值观,帮助提高党员和民众的政治觉悟。

2. 抓好“文字平台”

文字是传递深度信息、表达观点与理论的重要工具。新媒体时代,党组织要抓住文字平台的机遇,创作高质量的文字内容。可以通过撰写翔实的新闻稿、分析评论、学术文章等形式,向公众传递政策细节、理论观点以及党的重要决策背后的深刻内涵,提高公众对党的政策的理解;可以通过评论文章、社论、专栏等形式可以用来阐述党的政策背后的思想,同时回应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引导舆论方向;可以通过新闻稿、报道、宣传材料等文字内容向公众传达党的政策目标和实际成效,从而提高政策的可信度。在新媒体时代,信息迅速更新,党组织需要持续更新和创新文字内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传播环境,保持对受众的吸引力。

3. 搞好“信息平台”

新媒体时代信息瞬息万变,党组织需要在信息传递和发布方面保持主动性和敏感性。一是党组织应当建设官方网站、官方App等信息发布平台,这些平台应当成为权威、可信的信息渠道。在这些平台上,党可以发布政策文件、重要新闻、领导讲话、政务公开信息等,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权威性。[6]二是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及时回应民众关切,传递党的声音和政策,增强互动和参与感,促进与民众的有效沟通和互动。在社交媒体上,党组织可以组织在线讨论、问答活动、民意调查等,以增强民众的参与感,促进形成更紧密的互动关系,让民众感受到他们的声音被听到。

(三)在塑造方式上突出“活”字

1. 抓住宣传重点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应当关注民众最关心的问题,并通过宣传突出解决问题的行动。例如,针对就业、教育、医疗、环保等问题,党组织可以宣传相关政策和措施,展示解决问题的成效,让民众感受到党为民服务的实际成果。二是加强政策宣传。重点宣传党的政策和政策调整,特别是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通过生动、简明的宣传方式,如文字、图表、视频等,让民众更好地理解。三是加强党的形象宣传。通过宣传领导集体的智慧决策,向民众展示党的形象,使民众更加亲近党组织。

2. 发挥群众职能

一是发挥基层宣传作用。应鼓励基层党组织主动开展宣传工作,在社区、乡村和学校等基层单位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开展主题讲座、宣传展览、文艺演出等,向群众传达党的政策和方针,并解答群众关心的问题。二是呼吁群众积极参与。党的宣传工作需要注重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将他们的声音纳入政策制订中。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民众参与活动,如调查、座谈会、咨询等,充分了解民众的需求,增加政策的合法性和民众的参与感。[7]三是利用志愿者宣传队伍。建立志愿者宣传队伍,由热衷党的事业的志愿者组成,协助宣传工作。志愿者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宣传品发放、宣传车巡游等方式,帮助传播党的声音,增加政策的曝光度,引导民众正确理解党的政策和方针。

3. 建立奖励机制

一是制定成绩奖励制度。为在宣传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党员和宣传干部建立奖励机制,给予荣誉称号、奖金、晋升机会等,激励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宣传工作。二是设置创新奖励制度。鼓励宣传创新,设立奖项,奖励那些提出新颖、有效的宣传策略和方法的党员和团队。三是给予民众参与奖励。为积极参与宣传活动的民众设立奖励机制,如奖金、礼品或荣誉称号,以感谢他们的支持和参与。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22-10-25). 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eqid=8e9c952200 069f9b00000004647ed0f1.

[2] 习近平.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中国人民生活一定会一年比一年好[J]. 中国产经,2017(11):55-58.

[3] 新华社记者,赵承,霍小光,等. 高举伟大旗帜 谱写崭新篇章——新一届中共中央委员会和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诞生记[J]. 共产党员:河北,2022(Z1):90-97.

[4]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17-10-19(02).

[5] 张荣华,梁超.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的塑造——基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考察[J]. 长白学刊,2020(02):36-42.

[6] 不断开辟治国理政新境界 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2016-06-16(06).

[7] 中办转发《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关于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通知》[N]. 人民日报,2020-07-09(02).

(荐稿人:胡静,河北师范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牛雪璐)

基金项目:2022年广州华商学院青年学术课题“新媒体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形象建构研究”(课题编号:2022HSXS074)。

作者简介:路宜峻(1992—),男,硕士,广州华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猜你喜欢
形象新媒体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2:02:00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22:50
简述中国戏剧语言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32:55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
科技视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4:59:29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9:46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