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羽毛球作为高校体育的主要课程之一,以提高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技能,培养情绪价值,缓解学生在学业中的压力为目的,在高校体育课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将动态分层教学法应用于羽毛球的教学中,分析了动态分层教学法的内涵、原则。研究羽毛球在高校中的教学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动态分层教学法应用于羽毛球教学中的价值和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步骤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动态分层教学法应用于高校羽毛球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动态分层教学法;高校;羽毛球课
羽毛球是一项具有竞技性、对抗性和趣味性的运动,其包含着多种运动技术技能,需具备良好身体素质。在高校羽毛球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快速掌握羽毛球的专业知识和运动技术技能以及羽毛球比赛的规则和比赛的技战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面临的重点。然而现阶段的羽毛球教学方式依旧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即教师示范讲解,学生观察模仿,教师再巡回指导评价。显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教学理念,正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一直处于学习的被动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随之降低。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单向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而动态分层教学法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羽毛球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它可以满足学生之间不同层次水平之间的需求,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相对应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实现主动学习的能力,充分挖掘了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易于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
1 "动态分层教学法内涵
动态分层教学法的概念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于学生在身体素质、运动技术技能以及心理方面有着不同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意愿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分组教学,从而对其进行因材施教的一种教学方式[1]。在教学过程中,设定不同等级的教学目标,可根据目标的难易程度,选定不同的教学内容。由于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接受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存在一定差距,对羽毛球运动的某项基本技术了解的不全面,存在一定的表象错误,因此要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去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纠正。采用不同的评价准则,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时,应做到区别对待,教师在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之后,分析判断学生所在的水平层级,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在评价中通常会出现学生因自我的表现未能达到自己心中的标准而带有消极、烦躁的心理的现象,此时教师的评价极为重要,教师分析学生错误动作的原因,并以表扬、激励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学习,以此改善学生的消极心理,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通过观察找到对方的不足之处,并提出解决的办法,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还要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分组之后的同一小组内的学生,由于水平相近,教师设置教学目标后鼓励学生合理的竞争,激发了学生好胜的心理,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实现最终的教学效果。
所谓动态分层教学法即是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表现以及心理承受能力进行考核的升降制度,可将整个学生队伍分为初级组、中级组、高级组三个等级[2]。对于高级组要求,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力,掌握一定的运动基本技术技能,动作协调、连贯,并且对学习的态度积极、主动。对于中级组的要求是,学生对运动技术技能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完成基础的动作,但是动作表现不流畅,学习意愿良好。对于初级组的要求是,身体素质较差,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敏性有待提高,学习意愿较差,难以对学习训练提起兴趣。以上三个组别的学生,经过训练的考核测试完成分组,在随后的训练之后会定期再次进行若干次考核,处于低层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努力训练调整到高级组,反之,身体素质好但是不刻苦训练导致运动技术技能表现差的学生也可被调整为低级组。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学,学生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也会随之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评价准则,最终,所有学生的水平都会有质的飞跃达到更高的水平。总的来说,动态分层教学法的分组并不是一尘不变的,是一个不断变化、完善的过程,适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自身技术技能。
2 "动态分层教学法的原则
2.1 "因材施教原则
在动态分层教学法中因材施教被认为是贯穿其中的首要原则,如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施因材施教是教师面临的一大考验。作为教师就需要全面、具体地了解学生,通过对学生的分析和判断,掌握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身体素质、运动技术技能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能力。经过一系列的观察和分析后,才能对具有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准确的分层,同一小组内实现同质化,以便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总的来说,动态分层教学法需要遵循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评价,这样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还可以避免出现消极心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运动技术技能的同时更能实现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心。
2.2 "合作交流原则
在对学生进行羽毛球教学时应用合作交流原则,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二者之间需要进行有效的互动,学生要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向教师反馈并向教师表达对于某个动作的理解,教师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给予解答并纠正学生对动作的存在的固化现象,帮助学生重新构建动作表象加深对动作的理解,鼓励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动作。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也是动态分层教学法的特点之一,在经过科学合理的分层后,同一小组内的学生实现了同质化,由于学生之间更易于进行合作交流,避免部分学生对教师有负担从而不敢同教师进行交流的心理,在此基础上,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可灵活、流畅地进行,表达对知识的理解,形成知识与知识间的汇总,以此升华到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
2.3 "动态性原则
动态分层教学法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教学法原因在于其独特的动态性,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训练的过程中他们的兴趣、主动性积极性、身体素质、运动技术技能是不断变化的过程,此时,教师需要在这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不同发展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动态调整,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深度以及教学评价。对进步较大或进步较小的学生在分组上进行动态调整,以到达适应每一名学生的需求,此动态调节会随着教学进度的进行而不断调整,避免教学内容无法满足现阶段学生的学习进度而导致学习怠慢懒散,及时向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激励学生的潜能使其一直处于力争上游的心理状态,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2.4 "激励性原则
在羽毛球教学中需要动态分层教学法中的激励性原则,由于羽毛球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项目,其教学中的难点更注重技术动作,考验学生的协调性和灵敏性,这很容易造成学生由于动作复杂造成的低落、沮丧的心理。因此在学习训练过程中教师往往可以给予其正向的鼓励和夸奖、指导与批评,学生会因受到教师表扬而产生自豪心理,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勤奋地学习。由此可见,激励性原则在动态分层教学法中尤为重要,符合羽毛球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此外,教师对于不同层级的学生应实施不同的激励方式,如,可对层级较低的学生多进行正向的表扬鼓励增强其自信心,对层级较高的学生多进行适当的批评,激发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激励其不断完善提高自己。此原则会对羽毛球训练产生积极有效的教学效果。
3 "羽毛球在高校中的教学现状
随着国家对高校学校体育的重视和发布对学校体育的政策支持的文件,羽毛球教学再次焕发生机,教师和学生不断积极地创新创造羽毛球教学,推动了羽毛球的发展,推动了学校体育的发展,但纵观全局,在高校羽毛球的教学中仍然存在部分不足之处,减缓了高校羽毛球教学的全方位发展。
3.1 "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积极诱导。对于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来说全盘授予就是最大特点之一,通常在羽毛球课中,盲目地要求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预习,但进入课堂之后,并未及时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反馈,如此以往,就失去了预习的意义,课中就学习的内容进行统一的示范、讲解与巡回指导,这一过程看似符合常规,但忽视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很容易致使学生因无法跟上课程的进度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失去对羽毛球课的兴趣。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人才的培养要求,这种方法显然是要被历史所淘汰[4]。
3.2 "教学目标过于标准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期待学生所得到的教学结果,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并始终围绕其进行教学。在高校羽毛球教学中的教学目标通常以完成某项羽毛球运动技术为标准,动作的协调性和稳定性也是检验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但是在实际的羽毛球教学中,教师会为全体学生设定统一的目标,但由于学生在身体素质、学习能力、心理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教学目标超过了部分学生的发展潜能,会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出现消极对待的现象,如果教学目标低于部分学生的发展潜能,会出现“吃不饱”的现象,阻碍了学生身体发展的需求。总之,过于标准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导致部分学生会有挫败感,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限制了创新能力的发展。
3.3 "教师教学能力需要提高
高校教师在教学中担负着传递知识、培养技能、价值观引导、动机激发、课堂管理的使命。对于新时代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于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对教师要有极高的要求,高校羽毛球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羽毛球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虽然许多教师对羽毛球教学不断进行研究深造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整体羽毛球教师的素质水平的参差不齐,导致高校羽毛球教师的整体素质能力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原因包括:(1)高校教师对于羽毛球教学的不重视,缺乏完整系统的教学程序,对课堂的组织管理较为松散,对学生要求较低。(2)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创新性,沿用老旧的教学方式,不注重个人能力的加强,导致学生羽毛球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4 "动态分层教学法在羽毛球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4.1 "提高学生羽毛球运动技术技能
运用动态分层教学法有利于更高效地提高羽毛球的技术技能,相比于传统的羽毛球教学方式的教师简单的讲解、示范、模仿,动态分层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羽毛球技术技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学生的身体素质已达到运动需求的极佳水平,相比于中学的体育教育强调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目的,高校的体育教育强调提高学生的某一运动技术技能,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使学生掌握一到两项体育运动,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由于高校的学生来自于五湖四海,当地的中学体育教育的政策有所不同,学生带着不同的体育基础来到大学,一些学生可能接触过羽毛球对羽毛球有了一定的基础,而另一些从未接触过羽毛球,甚至一些基础的步伐和高远球的动作都难以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化也随之显现出来,如若对这两类的学生进行统一的授课方式,显然无法达到教学目标,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体育课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动态分层教学法应用到高校的羽毛球教学当中就会很好地解决因学生之间的差异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差的问题,动态分层教学法就是针对学生的差异化,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动态分层教学法的应用目标就是要让水平较低的学生全面、细致地了解羽毛球各项理论与原理,培养学生羽毛球基本的技术动作,做到正确、流畅,让他们在课堂上感受到学习羽毛球带来的乐趣;让中等水平的学生,加强动作的规范性、一致性和规则意识,着力发展学生的动作技能;让高水平的学生,加强动作的稳定性,培养战术意识以及比赛的战术布置,重视学生对羽毛球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
4.2 "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训练的积极性
在现如今的学生之中,经常会产生“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也就是说学生对于体育运动有很高的兴趣,可以从中体验到运动本身带来的情绪上的满足,但是对于体育课却嗤之以鼻,可想而知,体育课的固定授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基本要求。在羽毛球课中,兴趣的激发可以提高学生羽毛球训练的积极性以及在运动技术技能上的主动性,正是因为兴趣,学生的学习态度会因兴趣而不断提高,因此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训练,充分挖掘了羽毛球学习的潜能,且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课堂的效果。动态分层教学法就是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设定与各个层次学生学习能力相符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目标,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以此产生的成功转化为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提高了自我的满足感,提高了自我价值,以此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羽毛球的学习之中。动态分层教学法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主动地投身学习之中,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学习的效率也随之提高,奠定了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4.3 "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现在社会中无处不存在着“卷”的现象,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对人才有更高的要求,社会竞争愈演愈烈。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变得尤为重要,只有不断竞争才会有不断前进的动力,而那些“躺平”的人,失去前进的动力终究会被社会淘汰,而良好的竞争环境,不是恶性的竞争,更需要合作参与其中,所谓知彼知己方可百战不殆。在动态分层教学法中,各个层级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分组的,同一小组内的学生实现了同质化分组,而各层级的学生也会随着他们在运动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层级上的升降制度,而这一制度充分调动学生之间的合作竞争意识,学生之间共同学习共同进步,针对小组内学生存在错误进行及时的提醒,纠正其错误动作,共同完成该层级的学习目标。学生的竞争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能力强的学生也会更加努力学习,防止被之后的学生超越,能力较弱的学生也会因自尊心的驱使努力向更高层级迈进,以此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既起到了教学的效果又达到了教学目的,更培养了合作竞争意识。
5 "动态分层教学法应用在羽毛球训练中的具体操作程序
5.1 "充分了解学生,实施科学合理的分层
在实施动态分层前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步骤就是充分了解学生,以便教师可以全方位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基础以及学生对于该运动项目的学习意愿程度,结合学生的表现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分层,同时,教师的教学评价标准也要进行调整,使评价标准的范围适应全体学生。具体操作如下;将一个标准班分为A,B,C三个层级,即A为高级组,B为中级组,C为低级组。A(高级组)要求是对羽毛球运动展现出极高的兴趣,曾接触过羽毛球运动并掌握一定专业的羽毛球技术技能,了解羽毛球的规则以及比赛基本战术要求和出球思路,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来进行学习。B(中级组)要求是对羽毛球展现出一般的兴趣,只掌握基础的羽毛球技术技能,动作的协调性以及流畅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身体素质一般,可以在实际的比赛中发现不足。C(初级组)要求是难以对羽毛球产生兴趣,甚至出现厌恶的心理,从未接触过羽毛球,身体素质较差,在对羽毛球的学习和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5]。
5.2 "针对学生的层次制定与之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完成分层之后,设定关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也是动态分层教学法的重中之重。(1)分析课程的内容:根据大学生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并确定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技能;(2)分析学生的特点:根据对各个层级的不同要求以及班级整体情况进行分析,确定适合不同层级的教学目标;(3)根据分析的结果,确定本次教学的认知、技能、情感目标,并随课程进度的进行和学生的实际表现不断地调整和补充。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地定期调整教学目标,使其适应学生在每个阶段的不同需求,避免过高或过低的要求,确保目标实现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教学内容的选择一般从学生的身体素质出发,训练中内容的难易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体能的影响。内容过于繁重会使学生感到疲倦和厌恶,内容过于轻松,可能会降低对学习的热情,缺乏挑战和压力影响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因此,要以教学大纲为标准,A层级的教学内容超过教学大纲,B层级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持平,C层级的教学内容略低于教学大纲[6]。
5.3 "定期考核,调整层级
通过对学生进行一次分层前的考核后,还要定期进行考核,考核后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再次分层,“考核—分层”这一程序每教学周期可进行3~4次,每次的持续时间为4~6周,这一过程需要教师针对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度、课堂的表现、身体素质的变化、羽毛球运动技术技能的提高程度以及学生的兴趣进行全方位、细致的分析,以达到层级调整的科学性、合理性[7]。三个层级的考核标准,会随着课程的深入以及学生的实际表现不断地调整。为避免学生不追求上进,安于现状的现象,低层级的学生可通过努力训练、提高自身水平晋升到高层级,高层级的学生也会因消极训练懒散的课堂状态被调整到低层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不但可以提高自身技能还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6 "结语
综上所述,就目前国家对于大学生综合身体素质提高的要求,需要在高校羽毛球教学中除了提高身体素质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对一项运动扎实掌握的能力、合作竞争意识、创新能力,并拥有良好的锻炼习惯。但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显然难以解决上述问题。将动态分层教学法应用于高校的羽毛球教学中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固有的问题,在提高学生综合身体素质的同时,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潜能,培养创新探索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毅然.动态分层教学法在高校公共体育选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9(4):95-98.
[2]谭军辉.“分层升降”教学法在普通高校羽毛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体育世界(下旬刊),2013,(11):116-117.
[3]王欢.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分层教学的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4]王磊.分层教学法在高校羽毛球教学中的应用及创新[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3(3):117-122.
[5]孙宇.分层教学在高职院校羽毛球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以南京某高职院校羽毛球教学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27(10):92-94.
[6]张玉强.动态分层教学法在羽毛球训练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2,12(13):191-194.
[7]黄玺新.动态分层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实验性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8,8(5):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