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名十五岁的学生,正居住在一座架在地面之上一百米、直径五千米的半球形城市里。巴纳德α行星上还有663座同样的城市。向下探索,被隔绝阳光的地表如同永夜的荒原,磁悬挂单轨吊在城市下方运行,蝙蝠、猫头鹰等夜行动物躲在这里,抵御外界各种强烈的辐射。向上望去,玻璃天顶的经纬接缝鳞次栉比,一直延伸至五千米高的对流层顶,将有害的紫外线等非可见光隔绝在人类生活领域之外。
星球地表,则是一望无垠的黑色转基因植被。它们贪婪地吸收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即使在沙漠和盐碱地也能生长,如细菌和病毒一般指数级地快速繁殖。老师说,这颗星球并不是人类的母星,我们的父辈自五光年之外迁移而来。我们的课本上,对这场星际穿越的描述只有一句话:人类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旅行,直到24 世纪初才抵达巴纳德α 行星。
星际旅行肯定充满生死考验。果不其然,我修复了父亲留下的一台老式计算机,找到他记录星际旅行的日记,这点得到了验证。
2267 年38 日记:浅海
“当时的鱼类都生活在资源丰富、空间广阔的深海;昆虫和裸子植物则深居广袤的内陆。浅海如同鸡肋,空间狭小,潮起潮落,虽然是鱼类的故乡,但并不适合发展,只有少量避难的鱼生活在此。”
这是2250年出版的生物书上的一段话。可怜的鱼,不知道什么原因,可能是家园被火山和冰川摧毁,可能是自己被进化淘汰,它们的外壳抵挡不了鲎的尖刺,它们的速度逃不过海蝎的毒针。这样的处境和人类很相似。
23世纪中叶,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智能化,人口总量飞速增长,达到了217亿。为了防止地球环境的承受力突破极限,联合国启动了“断代计划”:按照特定方法迁移1 %的地球人口,引发连锁反应,促使地球人口总量逐渐下降。为此,一部分0 ~ 30岁的人登上太空飞船,进行星际移民;而那些上百岁的老年人则留在地球,由机器人照顾。移民行动开始时,我曾在飞船上看到一幅海报,上面画着奇异的外星生物,远方的初阳正在山间冉冉升起,那是我们的移民目的地——巴纳德α 行星。而现在,我们如同避难的鱼儿,被困在了光速20 %的“ 浅海”中。
……
2290 年300日记:挫折
今天是飞船上的“平安节”。不单单因为每年的第100 日、200 日、300 日分别被定义为“ 元宵节”“ 龙船节”“平安节”,还因为这时的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平安的美好。
“无数代的进化后,生活在浅海的鱼有了往陆地发展的趋势。它们的皮肤可以长时间保持潮湿,它们的鳍可以在陆地上行走。但是这还不能够支持它们在陆地上生存。第一代爬上沙滩的鱼,有的死于日晒,有的死于缺氧,还有的被沙子活埋。”2250年生物书中的这段话是对我们目前处境的最好写照。巴纳德星有着高速的自行运动a,形成了强大的磁场干扰,这是登陆巴纳德α行星的最大阻碍。地球上的人们怎么也没想到,移民经历近30年的航行后,迎接他们的不是成功,而是一场电磁风暴。
那是一场惨烈的事故,没有英雄拯救我们,但每个活下来的人都是英雄。261日,磁场发射出的高能粒子击毁了副船的防护罩。
当时,我正在餐厅吃饭。舷窗外永远都是不变的群星与银河,几乎没有风景可言,也没有什么人会去看风景。突然,我听见一个小孩的尖叫:“着火了,着火了!”我惊愕地向外望去,只见副船的防护盾已然破裂,喷射出的暗红色火焰在虚旷的宇宙中突然炸出一团烟花。舰长大声号召:“那艘船上几乎都是小孩儿,快去保护他们!”船上的人立即投入了救援。
飞船在设计时就已经考虑了可能发生的一切故障。舰长神态自若,动作娴熟地敲打着键盘,操纵飞船靠近副船。不料,就在两艘飞船刚完成对接,舰长指挥疏散人群时,因氧气浓度太高,发生了二次爆炸。一团红色的火球从对接口飞出,气温急剧升高。一声闷响后,推进器中的液氮储藏罐炸裂,刹那间,副船被炸成碎片,极速逃逸的气体夹杂着无数模糊的血肉飞出……惨不忍睹。不过,突如其来的挫折摧毁不了旅程。由地球人口总量1 %——2亿人组成的飞船编队仍会按部就班地继续航行。
……
2310 年33 日记:登陆
“经历千万年的进化和无数牺牲后,这些上岸的鱼终于能呼吸空气,来到陆地上生存,但与真正意义上的两栖动物还相距甚远。”我们的处境与上岸之鱼是如此相似。尽管这代移民一度觉得毫无必要,2300年编写的新版生物电子教材仍然保留了地球古生物史。从地球而来的长辈们说,那是为了追忆过去,饮水思源。对于人类,无数的牺牲令人震惊,移民中先后有200万人因为飞船事故等各种原因丧失了生命。太阳已融入背后的星辰,前方的巴纳德星愈发闪耀。我们的工作任务越来越紧迫——研究探测与改造巴纳德α 行星。
飞船数量庞大,无法直接着陆目标行星,我们得先停留在拉格朗日点L 4、L 5稳定轨道,经过绕行和轨道转移,才能登陆。平时,飞船以方阵列队前进,飞船之间相距上千千米,以防意外相撞导致事故,因此互不可见,只能通过望远镜看见“邻居”身上聚变发动机待机时暗淡的蓝光。当进入巴纳德星引力范围内,飞船逐渐减速变轨,转移轨道的长度呈现依次缩小的椭圆弧,最后集中在仅仅88万千米长的行星赤道静止轨道上。这里,平均每几十千米就有一架飞船,飞船几乎首尾相连,宛若一条银色的、狭长的钢铁拱桥从无限远处出现,又消失在无限远处,恰似人类的命运:绝处逢生,永不终结!
……
2323 年10 日记:挑战
2311年,我作为行星工程学家代表,和伙伴们迎着新年的第一缕朝阳踏上巴纳德α行星。这里的风景和当年宣传海报上的大相径庭:没有大型生物,只有无边无际的淡黄色的沙漠和深蓝色的海洋。虽然在宜居带内,但红矮星耀斑使得阳光极其不稳定。大气中氧气足够,但只有类似细菌、蓝藻的原始级别生命形态存在,相当于地球第一次生命大爆发之前的状况。行星工程学这门新兴的学科面临的挑战,就是在短时间内,在这里建起可供两亿移民居住的城市。
鱼在上岸后,适应陆地气候,改造自己,花费了它们千万年的时间,而人类要开发异星生态,改造环境以便居住,只有约十年的时间。
红矮星可见光稀少,但偏红光和紫光波段的射线较多。为此,我们消除了叶绿体基因当中排斥其他光源的节点,研发出了能够适应所有波段光,甚至能贪婪地吸收x射线和伽马射线来生长的纯黑欧蕨,紧随其后的便是纯黑灌木、纯黑水杉以及纯黑青菜、纯黑南瓜……它们快速生长,覆盖住几个重要的生态点,时间仅仅用了两年半。
巴纳德α行星的大气构造与地球不同,平流层中鲜有臭氧存在,强烈的紫外光照耀大地,不适宜人类生存。为此,经历上万机器人的紧张建设,663座高架城市拔地而起,玻璃护罩将紫外光转化为能源,人类从此在外星拥有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态系统。
……
父亲留下的日记,让我一瞥星际旅途的壮丽与危险。上千架移民飞船载着两亿人出发,发动机蓝色的光芒在漆黑的太空里不停闪烁。回想曾经的那场磁场灾难,大人们冒着爆炸风险营救副船上的孩子,宛如飞蛾扑火。数十年后,我们这代在拥有独立生态系统的行星上快乐成长,这就是那场伟大旅程给予人类的馈赠。浩渺宇宙中,人类微小得如同蝼蚁,但却不言弃、不退缩,因为勇于挑战而永生。
上岸的鱼,继续进化。万物的灵长——人类,历经一代又一代艰险卓绝的旅程,风景一直在路上,脚步也必将遍布星辰大海。
编辑点评
星际移民是科幻小说中相当常见的主题,登陆新星球并对其进行改造,则是星际移民过程中关键性的工作。故事中以鱼类上岸、适应陆地环境类比人类登陆新星球、对新星球进行改造,十分具象生动。难能可贵的是,小作者在科幻相关的细节上颇下功夫,使得故事呈现出科学色彩浓重的特征。诚如小作者故事中所言,人类虽渺小,但脚步必将遍布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