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姨多年前得了乳腺癌,接受手术和后续治疗,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她的生活逐渐回归了正轨。但今年年初王阿姨隐约觉得腰痛,尤其是在劳累后更明显,而且休息时也不减轻。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痛,王阿姨赶忙去医院就诊。经过检查,医生告诉了她是乳腺癌引起的骨转移。在医生、家人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下,王阿姨逐渐学会了如何面对和缓解癌痛。她积极配合治疗,按时用药,还加入了一个癌痛康复小组,与其他患者分享经验、互相鼓励。随着时间的推移,王阿姨的癌痛得到有效控制,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一提到癌痛,许多人便心生恐惧,仿佛它与晚期癌症、无法忍受的痛苦和无法治愈的命运紧密相连。这种恐惧不仅加剧了肿瘤患者的心理负担,还可能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然而,对于癌痛,我们真的了解多少呢?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严重症状之一。有数据表明,接受抗癌治疗的患者中,55%的患者存在疼痛;晚期、转移性或终末期患者中66%的患者存在疼痛。癌痛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疼痛,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折磨。癌痛可能来自肿瘤本身,也可能是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如手术、放疗或化疗等。可能是钝痛、刺痛或灼痛,有时甚至会让人感到难以忍受。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疼痛列为继血压、呼吸、脉搏、体温之后的第5大生命体征,对疼痛的研究越来越被重视。
1979年,国际疼痛学会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或描述的类似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2016年有研究对疼痛的定义进行了更新,将其定义为“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感觉、情感、认知和社会维度的痛苦体验”。2020年国际疼痛学会修订为“疼痛是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情感体验,或与此相似的经历”。由此可见,为疼痛提供一个最为全面且恰当的定义极具挑战性,疼痛始终是一种主观体验,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到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癌痛,即癌性疼痛,它产生的原因通常可分为三类:肿瘤相关因素、抗肿瘤治疗相关因素、非肿瘤因素。①肿瘤相关因素,首先是肿瘤本身导致的疼痛,肿瘤压迫、阻塞、破溃等都可能会引起疼痛;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及器官也会导致疼痛发生,比如肿瘤侵犯骨骼,造成骨质破坏甚至骨折引起疼痛。还有一些肿瘤在恶性生长中兼有分泌一些化学致痛物质,也是疼痛的原因。②抗肿瘤治疗也会导致疼痛发生,比如肿瘤术后疼痛(疤痕、神经损伤、幻肢痛);肿瘤放射治疗后疼痛(局部坏死、放射性口腔炎、放射性皮炎等);肿瘤化疗后疼痛(静脉炎、药物毒副反应造成疼痛等)。③非肿瘤因素引起的疼痛,如肿瘤患者因病情发展长期卧床产生褥疮、免疫功能下降引起局部感染、便秘等导致的疼痛。
对患者而言,癌痛如同一股寒流,侵袭着他们的身体和心灵。癌痛使他们的食欲下降,入睡变得困难,即便入睡,睡眠质量也大打折扣。更为严重的是,基本的自理行为也可能变得困难,大大降低了生活质量。长期的睡眠障碍可能在无形中削弱了免疫系统功能,让他们的身体防线愈发脆弱。部分患者可能为了减轻疼痛而大量服用止痛药物,从而发生药物滥用。同时,持续的疼痛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情绪低落、焦虑和恐惧,他们可能会感到绝望和无助。这种心理状态与疼痛形成恶性循环,使得疼痛管理变得更加困难。癌痛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心理上的折磨,这些负面情绪也会传递给家庭成员,增加整个家庭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
许多患者在治疗中往往过分聚焦于肿瘤的治疗,却忽视了疼痛管理的重要性。这些患者通常只在疼痛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时,才会考虑使用镇痛药物来寻求缓解。然而,疼痛实际上是身体发出的一种重要警告信号,它提醒我们及时关注并妥善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按照疼痛的强度,我们可以将其细分为轻度疼痛、中度疼痛和重度疼痛三个等级。轻度疼痛通常表现为轻微的不适感,患者能够感知到这种疼痛,但它并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显著影响。在这种状态下,患者尚能忍受疼痛并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奏,睡眠质量也不会受到干扰。当出现中度疼痛时,不适感会持续存在,且程度加重,这时患者的睡眠质量会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使用止痛药物。
每个人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并不一定要等到疼痛达到中重度才考虑服药。相反,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疼痛耐受度和疼痛对生活质量的实际影响来判断。
癌痛并非不可控、不可治。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已经有了多种治疗手段来应对癌痛。从药物治疗到物理治疗,再到心理干预,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有效缓解癌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癌痛的治疗应当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严谨而规范地进行。在选择药物治疗方案时,需综合考虑多个维度,包括疼痛的剧烈程度、性质、产生原因及其特点,同时还要细致分析患者的整体状况,如饮食情况、重要脏器的功能状态,以及患者的期望、意愿和治疗依从性。癌痛药物止痛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口服给药(简便且为最常用的给药途径,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其他给药方式)、按时用药(根据不同药物药理学特点给药以确保稳定的药效)、个体化给药(注意个体差异)、注意具体细节(观察反应,使患者能获得最佳疗效而副作用最小)。当癌痛的主要病因是癌症本身或其并发症时,需要针对这些病因进行特异性治疗,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中医药治疗等多种方式。这些治疗手段有助于减轻或消除癌症疼痛。此外,适当地应用非药物疗法,可以作为药物止痛治疗的补充。它们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可能提高止痛治疗的效果。比如介入治疗、放疗(姑息性止痛放疗)、社会心理支持治疗等。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癌痛的治疗并非仅仅依靠医生,患者和家属的参与同样重要。了解癌痛的相关知识,掌握正确的疼痛评估方法,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保持乐观的心态,坚定治疗的信心,这些都是战胜癌痛的关键。
因此,面对癌痛,我们不必过于恐惧和绝望。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采取科学的治疗手段来应对癌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重拾健康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