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民主同盟发起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24岁就登上北京大学讲坛,讲授印度哲学和儒家哲学。他迭经磨难,一生坎坷,在“文革”期间被责令每天打扫院落和厕所,在一片“勒令”“打倒”“油炸”的喧嚣声中交代“罪行”,不准乱说乱动。然而,这样的劫难并没有“击倒”这位大师,1988年去世时享年95岁。
梁老不但高寿,而且晚年生命质量好得令人羡慕,90高龄时,还能外出散步、打太极拳,并撰写、出版了20万字的力作《人心与人生》,继续宣传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1980年后,他相继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国文化书院发展基金会主席等职。
梁老之所以如此长寿,其养生秘诀在于8个字:少吃多动,气贵平和。
《内经》云:“食饮有节。”节就是节制,要有规律,特别当前更要提倡,因为许多现代病都是吃出来的,如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酒精肝、痛风等,都是营养过剩引起的。
梁老认为,好吃的东西对年轻人来说,“多吃几口或许关系不大”;但老年人机体衰弱,不能多吃,要适可而止。梁老年轻时,因崇信佛教而食素,从不沾酒,他的这一生活习惯从19岁开始并持之以恒。尽管未真的出家,但他的饮食仍以素食为主,只不过后来加了牛奶和鸡蛋。当然,他坚持吃素,并不刻板,有一次,他的儿子见他在吃一小碟羊肝,大为吃惊,问起来,才知道这羊肝原来是医生开的治病良药。有时在外就餐,无素菜时,他就只吃荤菜中的蔬菜,以免麻烦人家,但自己绝不动荤腥。这一点也能体现他的为人。即使与毛泽东主席在一起吃饭,也是如此。一次毛主席在家里宴请梁漱溟等人。梁先生说:“我是素食者,有一两样素菜就成,但你们吃什么请自便,不碍我的事。”他吃饭,绝不吃饱,也绝不因食物品种多少和味道好坏而有所增减。他一生未从事体力劳动,食量一直都很少,一日三餐饮食总量在230克左右。
坚持少吃的梁老,同时喜欢多动。“动”的主要方式是每天坚持走路锻炼和打太极拳。85岁以前的锻炼方式主要是进行户外锻炼,以后逐步地减少了一些运动量和户外运动。90岁以后,他的活动主要是在室内。每天清晨醒来,先是在床上做保健操,伸腰、蹬腿,转动脖颈,吸气屏气50分钟后才下床活动身子。他每天在写作间隙,依然在院子里走动散步,或者是打一两路太极拳,轻松一下身体。梁老认为,所谓多动,“首先要持之以恒,但如何动,则应视健康情况而定”。如今各种新式“锻炼法”犹如雨后春笋,但当年的梁老“土法锻炼”却收效甚大,从中可以看出“动”不在于方式,而贵在坚持。
少吃多动是生活上的保养,气贵平和则是精神上的保养。梁老认为:“人要努力做到不生气或少生气,至少是有气出了就完,绝不要生闷气。”这在梁老书写的自勉人生座右铭可以得到见证:“情贵淡,气贵和,唯淡为和,乃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
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规律,晚年的梁老依然笑对人生,坦然面对人生的最后旅途。1987年,他对友人说:“李商隐诗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对一个九五(虚岁:笔者注)老人,所剩的日子屈指可数了,但我丝毫没有颓唐、悲凉之感。语云,‘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止,思考不息’。只要我脑子还能用,我将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继续走下去,愉快而充实地送走这最后一段岁月。”
少吃多动,气贵平和。博学的国学泰斗用这8个字,为后人开出了自己的养生“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