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弘墓石椁的历史密码

2024-08-19 00:00:00王强
世界博览 2024年15期

1999年7月,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的村民在挖排水渠时,偶然发现了一个墓顶部已被破坏的砖室墓。之后,考古人员经过考古发掘,发现这是一座隋代的夫妻合葬墓。这座墓出土了众多文物,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件精美的汉白玉石椁——虞弘墓石椁。这件石椁现藏于山西博物院,是镇馆之宝之一。

石椁的内外壁上雕刻满了图像,并施有贴金彩绘,总共有50多个单体图像。图像内容非常丰富,包含了宴饮、乐舞、射猎、家居、行旅等各方面,图像中的服饰、器皿、乐器、舞蹈及花草树木等,具有浓厚的中亚及波斯风格。

石椁图像内共有80多个人物,这些人多深目高鼻,主要有粟特、波斯和突厥3个族群特征,其中以粟特人为最多。粟特人是古代生活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一带的操着古中东伊朗语的古老民族,粟特地区正好位于丝绸之路沿线,东西方的商贸往来让粟特人成了一个善于经商的民族。从我国的东汉直至宋代,粟特人长期活跃于丝绸之路,并频繁往来于中亚、西亚与中国之间。

浮雕彩绘

石椁的主体部分,即是椁室的四壁,由9块大石板组成。其中,前壁、左壁和右壁各2块石板,后壁则是3块。每块石板上各有浮雕一大一小两个画面,其中居上的画面较大,为主体画面,下面的较小,为辅助画面。这些画面都是先雕刻后彩绘,是该石椁上最重要的图像,包含有出行图、酿葡萄酒图、猛狮斗马图、骑驼射狮图、人狮搏斗图、宴饮乐舞图、乘象搏狮图、行旅饮食图、行旅休憩图等内容,充分展示了墓主人及其所属民族的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其中有多幅狩猎或者动物之间搏斗的图像,这充分展示了墓主人及其族群的勇猛气概。与狮搏斗,或者猎杀狮子,是希腊和波斯文化中较为常见的题材。

虞弘墓石椁

这件石椁通高217厘米,长295厘米,宽220厘米。整体呈仿木构三开间歇山顶房屋样式。石椁由底座、椁身和歇山顶三部分组成,每部分又由数块汉白玉拼成。另外,四周还有支撑着石椁的8个石狮座。石椁整体像是一个小殿堂的样子。

图像中的胡腾舞是当时流行的一种舞蹈,以腾踏跳跃为主要特征,舞蹈以急促多变的腾踏舞步为主,间有高难度的跃起、空转等技巧,动作激烈,矫健奔放。和胡腾舞类似的还有胡旋舞,也是当时盛行的一种外来舞蹈,舞者立于毯上,旋转如风。一般认为,胡旋舞和胡腾舞均由中亚粟特地区传入中国,后来流行起来。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就擅长跳胡旋舞,史载他曾在长安为唐玄宗等唐廷高层表演,获得了玄宗的喜爱。

石椁上的这些场景,全面反映了中亚、西亚的波斯-粟特系族群的生活场景,他们信奉琐罗亚斯德教,在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沿着丝绸之路大量来到中国,随后在中国经商、定居或者做官。与此同时,他们的文化和习俗也传入中国。在椁上雕刻这些图像,正是这些来华的外来族群对其本族生活和信仰的纪念。

石椁图像主要是通过浮雕和绘画表现,同时部分绘画有上彩,这让画面更加精彩。石椁的单个图像之间一般用椁壁区分开,或使用壁龛和壸(kǔn)门等分开。

椁座四周雕绘着壁龛和壸门,内皆有图案。椁座下有8个狮头座,也由汉白玉雕成。在墓室中,还清理出了带有浮雕和彩绘的5根汉白玉石八棱柱,以及5个覆莲柱础,八棱柱通高约148厘米,其原始位置当是立于椁顶檐板下,用来支撑椁顶。

墓主人的生平

除了石椁,该墓还同时还出土了两方墓志,分别是男女主人的墓志。虞弘墓志上还有墓志盖,盖顶阳刻着9个篆体字:大隋故仪同虞公墓志。

虞弘墓志共存有文字625个,通过墓志,可以确认墓主人的身份信息及生平经历。

墓主人虞弘,字莫潘,原是鱼国尉纥驎城(今新疆伊吾县)人。他的祖父曾经担任北魏的领民酋长(即北魏为北方的游牧民族设置的官职)。虞弘的父亲后任职于茹茹国(即当时北魏北面的一个少数民族国家柔然),担任过莫贺去汾达官(也有学者写作“莫贺去汾、达官”)的官职,虞弘当时也跟着。13岁的时候,虞弘奉柔然国王之命,出使西域,到访过波斯和吐谷浑等国。

在北齐文宣帝高洋时期,虞弘作为使节来到中国境内,由于当时柔然和北齐关系破裂,虞弘被扣留下来。柔然灭亡后,北齐朝廷启用虞弘,之后虞弘相继在北齐、北周和隋三朝为官。北周时,他掌管祆寺和在华外国人的事务,隋朝时,转任仪同三司。隋开皇十二年(592),59岁的虞弘在并州晋阳府第去世。结合虞弘夫人墓志的残文,夫妻两人的合葬时间可能是在开皇十八年(598)。

虞弘墓志详细地讲述了墓主人的一生:出身于中亚鱼国,在东亚到西亚之间多个国家有生活或者出使经历,最终在中国定居和入仕,并终老且下葬于中国。他的经历很特殊,但又有一定的代表性,代表了当时的一类特定的人群,他们的一生有非常丰富的多国生活和入仕的经历,颇具外交经验,最终终老于中国。

一般认为,虞弘的祖籍鱼国,是一个史书失载的古国。鱼国的具体位置目前尚无定论,但大致范围还当是在中亚到西亚一带。关于虞弘的族属,有粟特、步落稽、大月氏、地中海种族、波斯等各种说法,从虞弘墓石椁图像的风格及文化内涵看,虞弘出身于粟特-波斯文化系族群。

虞弘在北朝曾在“检校萨保府”任职,萨保一词也常翻译为萨宝、萨薄、萨甫等,该词原意为商队首领,也常被认为是粟特地区的官职。随着粟特人大量移居中国,萨保一职也传入了中国。一般认为,萨保是北朝至隋唐时期,由朝廷任命的管理胡人聚落及聚落内宗教事务的官员。

萨保府是一个政教合一的管理胡人的机构。一般有萨保府的地方,都是粟特人或外来胡人的聚居区。在国内发现的粟特系墓葬中,有多个墓主人曾任过萨保一职,比如在西安发现的安伽墓的墓主人安伽,就曾担任过北周时期的同州萨保。

考古出土的诸多粟特系文物,尤其是石棺、石椁和石棺床等具有异域特色的葬具,为研究入华的粟特人提供了充分的实物资料。在国内现存的粟特系文物中,虞弘墓石椁是保存最完整、蕴含信息量最丰富的一件,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正是丝绸之路文化让人着迷的地方。

宴饮乐舞图

椁室后壁正中的一幅画面,是所有图像中面积最大、人物最多的一幅,也是处于核心位置的一幅。

虞弘墓石椁正面

该石板的上部为宴饮乐舞图,构图较为复杂。众多人物会聚于一大庐帐中。正中坐一男一女,其中,男性体形魁梧,深目高鼻,波形长发,头戴王冠,冠顶有日月形饰物,头后侧有长飘带。他侧身而坐,右手平端酒碗于胸前,目光平视着对坐的一位盛装妇女。这位妇人头戴珠宝花冠,装束华贵,也是深目高鼻,头微低,眼睑下垂,举一高脚酒杯,似在祝酒。此二人显然是整个场面的主角。

虞弘墓石椁背面

在他们前面的场地上,男乐手对称跪坐于两侧,各持一种乐器演奏。中间的场地内,有一个深目高鼻的男子,站在一块小圆毡上跳舞,他一足着地一足后翘,双臂上下挥舞,身首扭转,帔帛飘举飞扬,正在跳着热烈欢快的胡腾舞。男女主人两侧,分别有两位侍者,拿着酒壶等物,随时准备侍候主人宴饮。整个宴会,人物众多,主从分明,气氛热烈,呈现出一派欢乐祥和的场景。一般认为,这是墓主夫妇对坐宴饮的图,雕刻在墓室正中,是对墓主人生前日常生活的反映。当然,也有学者分析认为,这是对死后美好世界生活的向往。

zijcHpz6wk/J5sZkq657yLH+iJJpaE40z3HrCJsRrq0=

拜火教祭坛和祭司图

石椁底座上有一幅祭坛和祭祀的画面,反映的是琐罗亚斯德教崇拜祭祀火神的场景。琐罗亚斯德教是流行于古代波斯及中亚等地的宗教,在北魏时期传入中国,在中国,一般称为祆教、火祆教或者拜火教。椁上的火焰纹是祆教的标志,图案中的祭坛上,燃起了熊熊火焰,两边各站一名鸟身人脸的祭司。鸟被认为是战神的化身,鸟形象的祭司在守护圣火,祛除黑暗。

(责编:李玉箫)